首頁 > 文學

封建社會的進士數量

作者:由 桐梓王守寶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0-24

唐朝的進士科考幾年一次

中國科舉制度的進士科設定,存在不少爭論。一派主張始於隋文帝時,或認為始於開皇七年(587年),或從房玄齡卒年推算其進士及第年份,認為科舉制創置不遲於開皇十五年(595年)或十六年(596年)。一派主張始於隋煬帝時,其中又有大業元年(605年)、大業二年、大業三年、大業十年(614年)、籠統而言始於“大業中”等不同說法。還有一派主張始於唐代。

從唐人的記載來看,進士科始於隋煬帝時最為可信。最早提到隋煬帝建立進士科的記載,是在唐武則天天授三年(692年)左補闕薛登上疏中。隋煬帝大業年間進士及第姓名可考者有杜正儀、房基、楊纂、侯君素、孫伏枷等數人。

隋煬帝設定的進士科,並無特別重要的地位。進士科在唐代迅速發展並逐步取代包容所有科目、科舉,一統天下,顯得特別重要。宋以後各代科舉內容、形式、場次乃至相關的科第習俗皆從唐代科舉的基礎上演變而來。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九年(626年),每年登科4-7人。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至二十三年(649年),除貞觀二年、十六年、十九年三年沒有記載外,其餘每年登科3-24人。高宗在位期間,除少數年份以外,其餘每年登科1-79人。武則天執政期間,每年登科4-65人。中宗景龍元年(705年),登科73人,隨後三年分別為32、48、40人。睿宗景雲元年,登科52人,隨後兩年分別為4、37人。玄宗開元元年(713年),登科77人,此後每年登科13-57人。肅宗時每年登科23-51人。代宗時每年登科12-34人。德宗時每年登科5-36人。順宗在位一年,登科29人。憲宗時每年登科19-35人。穆宗時每年登科24-33人。敬宗在位兩年,分別登科33、35人。文宗時每年登科25-40人。武宗時每年登科16-30人。宣宗時每年登科22-57人。懿宗時每年登科25-40人。僖宗時每年登科9-35人。昭宗時每年登科12-36人,哀帝時每年登科20-25人。

唐代合計262科6658人,平均每科25人。

五代後梁有13年舉辦科舉考試,錄取進士189人,平均每年14人,最少的一年只有1名進士,最多的一年10人。五代後唐有13年舉辦科舉考試,錄取進士164人,平均每年12人,最少的一年4人,最多的一年24人。五代後晉有8年舉辦科舉考試,錄取進士112人,平均每年14人。五代後漢有4年舉辦科舉考試,錄取進士84人,平均每年21人。五代後周有9年舉辦科舉考試,錄取進士104人,平均每年11人。

五代共舉辦科舉考試47次,合計錄取進士641人(其他科1576人),平均每次13人。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到開寶六年(973年)共14年間,每年舉辦科舉考試,每年錄取正奏進士7-26人,開寶三年(970年)有特奏進士106人,其中三年還開設諸科。開寶六年(973年)開始,科舉考試有兩年一次、三年一次、四年一次等情況。錄取諸生分正奏和特奏名單。特奏進士少於正奏進士,很多年份沒有特奏進士。北宋總計有正奏諸生35625人(其中進士19259人,其他16366人),有特奏諸生16035人。北宋正奏和特奏諸生合計51660人。北宋科舉考試從960年到1124年共165年,平均每年錄取正奏進士117人。

南宋

有正奏進士23198人,特奏進士22442人,合計45640人。南宋科舉考試從1128年到1274年共147年,平均每年錄取正奏進士158人。

遼代

也舉行科舉考試,共有進士2296人,最少的一年只錄取1人,最多的一年錄取138人。遼代科舉考試從988年到1118年共131年,平均每年錄取進士18人。

金代

有記載的(詞賦科、經義科、策論科)錄取諸生2589人,從1116年到1233年共118年,平均每年錄取諸生22人。

元代

有進士1139人,狀元分為右榜狀元和左榜狀元。元代科舉考試從1315年到1366年共52年,平均每年錄取進士22人。

明代

有進士24586人,科舉考試從1371年到1643年共273年,平均每年錄取進士90人。

清代

有進士26849人,科舉考試從1646年到1904年共259年,平均每年錄取進士104人。

【以上資料來源於《中國科舉史》(修訂本),東方出版中心,2021年2月第1版。作者:劉海峰(浙江大學教授)、李兵(湖南大學教授,博士)】

唐代的進士考試一般每年一次。宋代開始,每兩年、三年甚至四年一次考試。元、明清三代一般都是三年一次考試。隋朝大業年間人口4600萬人。唐朝開元年間人口4800萬人,天寶年間人口5300萬人。北宋人口3300-4700萬人。南宋人口最多達到7600萬人。元代人口5800萬人。明代人口6000萬人以上。清代人口1-3。68億人。古代的科舉考試,按總人口和錄取比例計算,錄用人數最多的是宋朝,明朝次之,清代較低,元朝最低。

總體上分析,考中唐、元、明、清四朝的進士難度較大,宋朝難度相對較小一些。實際上各朝的進士錄取都特別難。明朝以前各代的總人口規模,大約相當於現代一個普通省的人口規模(3000-5000萬人),其錄取人數相當於各省每年高考的名次排序。清代人口相當現在兩個普通省或一個人口大省的規模。大約各省高考前25-50名在唐朝可以錄取為“進士”。大約各省高考前117-316名在宋朝可以錄取為“進士”,大約各省高考前90-180名在明朝可以錄取為“進士”,大約各省高考前52-104名在清朝可以錄取為“進士”。

封建社會的生員,在府學、縣學接受較為正規教育的比重很小。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多數是三年一考,因此學生參加“高考”,除了極少數一次考中進士外,其餘多數要復讀兩年,更多的要復讀2N年,40、50歲才考中進士的也不少。封建社會官員一般70歲退休,考中進士晚的工作年限也只有20年左右。封建社會官員不上班即停發工資,在職、退休均沒有醫療保險,退休沒有養老保險。宋朝靠高薪養廉,明清工資水平低,只能找其他收入。封建社會官員在任時買田買地,終身享受免稅免徭役攤派的待遇,作為退休之後的生活來源。

現代社會的學生,普遍受教育的比重大,很多人已普及高中教育。從科舉和高考的錄取人數對比中,現代社會的學生機會更多更容易。現代教育在大學擴招之後,各省高考的文理科狀元或前三名(31×2=62,31×2×2=124,31×2×3=186),或許有機會成為封建社會那樣的進士錄取人選。現代社會的大學本科生,包括過去所謂的“985”畢業生,多數相當於封建社會科舉考試後的“舉人”陣列,絕大多數連“舉人”的陣列也進不去。現代社會的全日制博士畢業生,大約可與封建社會的“進士”身份比擬,現代社會的全日制碩士畢業生,勉強可與封建社會的“舉人”身份比擬。

封建社會的進士,絕大多數直接錄用為官吏,或者在朝廷任官,多數到地方基層一線任縣官(最低級別的地方長官)。歷史上進士出身的很多名臣(王安石、蘇東坡、袁崇煥等),都有到基層一線任職的經歷,有的直接出身草民階層,集多種才能於一身:既能上達天聽,又能下通民眾;既懂天下大政,又懂民間疾苦;既有戰略眼光,又有戰術方法;既是理論專家,又是實踐能手。封建社會的進士,只要在道德、法律上沒有出現問題,含金量特別高,屬於稀缺品種,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塊閃亮的招牌。

封建社會的進士,多屬高智商人才。封建社會的決策、管理和執行,進士這個階層在其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封建社會又很多落後的地方,但其中也有很多優秀的元素。現代社會的一些思想意識和具體做法,有的是沿用封建社會好的做法,有的在堅持封建社會壞的做法。

封建社會的進士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