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東港:三十而立,高質量發展加速

作者:由 壹點一資訊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1-21

所以這幾年輔導班進入了飛速的發展期

□ 本報記者 吳寶書 丁兆霞

從昔日棚戶區涅槃而來的海曲印象文化廣場,到高新技術產業、高階服務業集聚的中央活力區,再到活力四射的奧林匹克水上公園……10月12日上午,日照市東港區舉辦建區30週年座談會,與會嘉賓目睹這座城市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都不禁發出由衷的讚歎:“三十而立的東港區,已經成長為黃海之濱一顆璀璨的明珠。”

1992年12月,東港區乘改革開放的春風而生。這三十年,是東港區經濟大突破、大跨越和大發展的三十年。1993年,東港區地區生產總值僅為14。7億元、財政收入僅為0。33億元。2021年,東港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02。4億元、財政收入達到47。11億元,較建區時增長了40倍、142倍。三十年來,東港區堅持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發展城市經濟,深入推進“一區多園”工業發展模式,產業比例實現了從“一二三”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

借勢港區貫通,建設了臨港物流園;借勢港口物流體系升級,建成了中盛國際商務港;借勢城市“退二進三”,在濤雒建設了異地工業園。透過三次借勢,東港區石臼街道中盛社群成功由傳統漁業村轉型為橫跨製造業和服務業兩大產業的集團公司。2021年,實現年產值近3億元,資產10億元,解決居民就業500多人。

生於石臼、長在石臼,當過工人、幹過村黨支部書記,現在擔任石臼街道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黨委書記、理事長,中盛幸福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的張健,在帶領居民三次借勢、邁出這些轉型之路的同時,也見證、經歷了東港建區30年來的發展變化。他說:“我的切身體會是,中盛的發展變遷,恰是東港區三十年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是東港區的大發展,才成就了今天的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和中盛幸福集團。”

主城區從13平方公里拓展到110平方公里,75個城中村變身新社群,11。9萬城中村居民告別“髒亂差”喜遷新居;42平方公里中央活力區全面起勢,在建專案20個,總建築面積548萬平方米,總投資523億元;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戶戶通”,環衛一體化、農村改廁實現全覆蓋……過去的三十年,是東港區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鉅變的三十年。

“我的老家在後村鎮。三十年前,連通鎮裡和周圍村莊的只有土路,崎嶇顛簸很難走。那時到老城區上學,需要提前半天出發。而今,‘村村通’工程連線起千家萬戶,公路建設縮短了城鄉距離,日照山字河機場、日照西綜合客運站的投入使用,全區交通狀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起東港區的變化,臨沂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東港區政府副區長(掛職)鄭國棟,最先想到的是家鄉的“路”。“今年,我在東港區組織了兩場學術報告會,邀請了頂尖專家學者來東港區交流合作,能夠邀請到這些行業頂尖人才,東港區便捷的交通起了重要的作用。”

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實現“只跑一次”,企業開辦實現“零材料、零等待、零費用”,工程建設專案全流程審批時間從200多天壓縮到75個工作日以內;深入推動城市+大學融合發展,日照大學城從2001年至今,從一片山嶺荒地化身書香滿園,在校生達到8萬餘人……這三十年,是東港區加快流程再造、制度創新,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厚植髮展新優勢的三十年。

“在東港區,我和我的公司獲得了很好的發展。”2005年到日照市求學,隨後留在日照市工作、安家、創業,山東至信科技公司董事長代振忠已在東港區生活了17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其公司相繼入選山東省“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產教融合型企業”,被日照市和東港區列為“重點培植企業”和“數字經濟領軍企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東港區的發展活力越來越強,營商環境越來越好,東港區已經成為要素集聚的磁場、企業發展的沃土、投資興業的寶地。”代振忠說。

這三十年,也是東港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三十年。資料顯示,僅近五年,東港區PM2。5和PM10平均濃度就分別降低46。4%、40。6%;全區森林覆蓋率已提高到21。5%。

“過去的下元一村,位於天台山半山腰凹衝處,全村196戶人家零零星星地分散在1400畝土地上。交通閉塞、靠山吃山,伐木換錢、炸山取石、漫山牧羊……”說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東港區濤雒鎮下元一村黨支部書記黃慶林很有發言權。“2007年,我們村在全省率先研究實行整村搬遷。隨後,在過去10多年間持續綠化荒山,全村2200畝林場、土地上共栽植100多萬棵樹苗。2016年,良好的生態環境引來‘金鳳凰’,‘東方太陽城’專案落址天台山,僅土地、山場租賃一項,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00餘萬元。”

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0584元、18756元,是1993年的12倍、18。17倍。成功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1。6萬名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43個省、市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摘帽……這三十年,也是東港區人民生活取得歷史性躍升的三十年。

“1992年底東港區掛牌對外辦公後,在綜合經濟基礎和財政狀況都很薄弱的情況下,建設了第一所新市區配套學校——新營小學。2009年,區政府推動新營小學與秦樓街道文登路小學實行強弱幫扶。2014年,又將文登路小學併入新營小學實行一校兩區一體化管理。2017年,為切實滿足新市區居民就近入學的願望,區委、區政府規劃建設了天寧小學。今年暑假,針對天寧小學已經從4個班132名學生迅速膨脹到67個班3600餘名學生規模的實際,區委、區政府果斷擴建天寧小學並啟用棗莊路小學……”天寧小學教育集團校長劉翠珍親身見證了東港區基礎教育如何一步步朝著均衡優質的方向不斷髮展。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今年,東港區立足新發展階段,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把發展城市經濟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增量支撐,依託中央活力區,按照“特色鮮明、集約高效”的原則,大力發展總部樓宇、綠色迴圈、數字平臺經濟。堅定不移大抓專案、抓大專案,新招引來畫科技等專案61個,計劃總投資70億元;對重大專案實行頂格推進、提級辦理、全生命週期服務,118個區級以上重點專案完成投資153億元。出臺扶持樓宇經濟、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工業經濟等區級扶持政策9項,開展企業大走訪活動,推動政策“免申即享”。經過全區上下的努力,東港區經濟執行保持總體平穩、進中提質。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8。77億元,增長3。2%;1—8月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10。5%。來源:大眾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ahhfxmt@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