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下元節到了。為什麼上元節和中元節人聲鼎沸,下元節卻無人問津?

作者:由 夢與詩巷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2-10

感應隨世仙姑感應什麼

所謂三元賜福,指的是道教的三官:即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

三官的誕辰分別對應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於是將這三天稱為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

在古代三元節不止民間在過,官方也相當重視,甚至在宋朝時還有假期。據

《中華風俗志》

記載:

“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望,指的就是望日,即農曆每個月十五為望日,也就是月圓之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節,民間傳說是解厄水官的誕辰,這一天,也會有修齋設醮誦經祭拜神靈的人。

下元節到了。為什麼上元節和中元節人聲鼎沸,下元節卻無人問津?

下元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下元日、下元、十月半等,與上元元宵節,中元節七月半並稱,然而隨著時代發展,上元節與中元節依舊人聲鼎沸,而下元節卻是門口羅雀。這是為什麼呢?

筆者認為這主要有這幾個,一是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得到了儒家和佛家信仰的加持,增加了節日的內涵底蘊;

二是社會倫理方面內涵影響,上元節的團圓內涵,下元節的孝道文化;三是下元節衰弱的根本原因最終還是離不開道教文化的衰落與式微。

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相比,除了道教的水官信仰之外,既沒有其他教派背書,也少了傳統倫理的影響,於是乎底蘊內涵略有不足,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衝擊下,受到的衝擊就較為明顯。

下元節到了。為什麼上元節和中元節人聲鼎沸,下元節卻無人問津?

直到今日,已經很少有人再過下元節,只有在較為偏僻的農村才可以看到下元節的一絲意蘊。例如福建等地還存在的祭水習俗,祭祀祖先、亡靈的習俗以及浙江溫州一代的祭祀“烊五爺”的習俗等。

據宋人吳自牧在

《夢粱錄》

中的記錄:

“(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可見宋代時下元節的盛大,不僅是民間,連官方也會設齋建醮以享祭神靈,或是祈求清除災厄,或是祭祀祖先亡人。

對於下元節此類逐漸消亡的傳統節日,該怎麼傳承發展呢,筆者認為,除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之外,可以在保留的基礎上創新,例如解厄文化可以發展成祈福、祝願類的節日文化。

下元節到了。為什麼上元節和中元節人聲鼎沸,下元節卻無人問津?

而祭祀祖先亡靈,是慎終追遠,對於死亡的態度,是一種寶貴的生命體驗。有人說,人一生需要死兩次,一次是肉體的死亡,一次是記憶的死亡。

當一個人再也沒有人記得他,那他就永遠的死亡了。所以祭祀祖先,一來可以給生者以安慰,二來也是對先人的記憶與懷念,盡到為人子孫的義務。

同時,下元節是傳統的道教的節日,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有很多理念和理論依舊具有極強的活力。道教的思想、儀軌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傳統文化的有效的傳承、發揚,對於提升文化自信、思想自信和民族自信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價值。

下元節到了。為什麼上元節和中元節人聲鼎沸,下元節卻無人問津?

復興傳統節日的目的並不是需要大家都大張旗鼓的來過這個節日,而是保留這個節日合理的文化內容、節日習俗,使得節日能夠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得到延續,讓有心過這個節日的同胞們有選擇的餘地。

在若干年後,中華文化依舊能夠五彩繽紛,百花齊放,也許這就是復興某些消亡的傳統節日,保護消亡的民族文化的意義極價值吧。

下元節到了。為什麼上元節和中元節人聲鼎沸,下元節卻無人問津?

對於下元節,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文/朱子瑞;圖/網路(致謝、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