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易傳》“繼善成性”的本體論說明(下)

作者:由 意林聽語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1

朱熹葬在哪裡

百家號意林聽語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抄襲者必全網舉報!

《易傳》“繼善成性”的本體論說明(下)

正文:

在上篇文章中解釋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含義,本篇承接上文,再說一下“繼善成性”含義,並在此基礎上說一下一陰一陽之道所包含的哲學思想。

關於 “繼善成性”的詮釋多而混雜,可以說歷朝歷代著名的思想家對這個詞都作過解釋。在這裡,筆者僅選擇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作一下簡單說明。

唐代的孔穎達認為:

繼之者善也者,道是生物開通,善是順理養物,故繼道之功者,唯善行也。成之者性也者,若能成就此道者,是人之本性。

“順理養物”指的是順應道之理養育萬物,意思就是萬物的執行符和道之理;善是順理養物即萬物順道之理而生長化育就是善;“繼之者善”的意思就是繼承此道的是人的善行;“成之者性”的意思是成就此道的是人的本性。簡單來說,意思就是人繼承道後有了善行,成就了人性。這裡的“繼之”講的是人繼道,“成之”講的是人成道,善講的是人之善,性講的是人之性。孔穎達的這個註釋,對後世影響比較大,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主流的觀點。

南宋朱熹認為:

道具於陰而行乎陽,繼言其發也,善謂化育之功,陽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謂物之所受,言物生則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陰之事也。

“繼言其發”指的是道的發用;發用什麼意思呢?就是用流出來,顯現出來,不發不能用,是謂發用;道發用以後,萬物就可以生長化育了,因此善指的就是道發用後所造成的化育流行之功;陽之事什麼意思呢?因為陽動,萬物化育肯定屬於動的方面,所以屬於陽之事。“成言其具”指的是道化生萬物後而物凝其性,即物凝結、具備了自身存在的根據;“性”指的是物的本性;“所受”指的是性承受自道;承受道內在規則的萬物在化生中各有其性,並且秉持其內在的本性執行;因為陰靜,物之性屬於內在的,屬於靜的方面,所以為陰之事。

簡單來說,朱熹的意思就是,道發用後,化育流行就是善;物凝結了自身存在的根據就是性。這裡的“繼之”講的是道之繼,“成之”講的是道之成,“善”講的是道之善,“性”講的是道凝結在物中之性。不過這裡特別說明的是,上面所列出的這段話僅僅是朱熹講繼善成性最主要的一段話,實際情況是朱熹對繼善成性講了很多,他的其它一些話中,繼善成性不但包括物而且包括人。

《易傳》“繼善成性”的本體論說明(下)

清朝王夫之認為:

成之者人也,繼之者天人之際也,天則道而已。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道生善,善生性。

對於繼善成性,王夫之也講了很多話,但是隻有這句話是王夫之繼善成性說的總綱,說明了人性的凝結過程,即人性的來源。“繼”指的是天人相繼,是天道和人道之間的轉換環節。“繼之者善”指的是道發用流行後,開始生人生物之際;“成之者性”指的是由繼善而凝聚而成的人的形質的人性。

近現代學者對繼善成性也有許多解釋。比如高亨認為:

陰陽交替,來者繼往者,來者為善;後者繼前者,後者為善。陰成為陰,陽成為陽,是其本性。

劉大鈞認為:

秉受(其道)的,為善;順成(其道)的,為性。

還有學者對於繼善成性的說法作了個總結,總結出了八類不同詮釋,有興趣的讀者可去網上查閱。關於積善成性的解釋還有很多,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了。下面說一下筆者自己的觀點。

《易傳》“繼善成性”的本體論說明(下)

對於“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筆者的認知為:

“之”指的是道,“繼”和“成”都是使動用法,即使道繼繼、繼續,使道成;前一個“者”指的是善,後一個“者”指的是性;善指的是道之所以存在的最根本內在根據,性指的是道內在的根本之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使道持續保持的是善,使道有所生成(萬物)的是性;或者使道能繼續(保持自身)的是善,使道有所成就(指生成萬物)的是性。

對於上面這種解釋,下面作一下說明。

在上篇文章中,筆者對一陰一陽之道做了兩種規定:一是指原初性的陰陽變化規律或者最初始的陰陽變化法則,二是指萬物的初始。根據第二種規定,說明一陰一陽之道是萬物的本原。大家知道,任何實在的存在都有個存在根據,如果沒有根據,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存在,這一點就涉及到存在何以可能的問題了。比如老子的道是萬物的本原,它道法自然,以自己為法,即自己以自己作為存在根據,這個根據是自因;這一點就直接決定了老子道的上面再沒有任何生它的東西,這其實就解決了迴圈論的問題;如果老子的道不以自己為存在根據,也就是說不是自因,這說明它上面還有其它東西來生它,這個其它東西的上面也許還有東西來生這個其它東西,如此就迴圈往復,就沒完沒了了,同時,老子的道肯定也就不是世界本原了。

《易傳》“繼善成性”的本體論說明(下)

那麼一陰一陽之道的存在根據是什麼呢?答案就在“繼之者善也”裡面。上篇說過,一陰一陽之道解決的僅僅是自身怎麼變化的問題,至於自身怎麼存在的問題,僅憑“一陰一陽之謂道”是看不出來的,而“繼之者善也”這句話解決的就是一陰一陽之道的存在根據問題。

說到這裡,也許會有人提出疑問:為什麼非得找這個存在根據?

這個問題上面說過,如果一陰一陽之道沒有存在根據,它不但不可能成為本原,而且它自身也就不存在了。一陰一陽之道作為本原存在必須有兩個要求:一是必須以自身為存在根據。因為假如不以自身為存在根據,道也就不可能是本原;二是它的這種存在必須有連續性。連續性存在即持續性存在,如果存在沒有持續性,存在一下就沒了,這種存在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針對這兩個要求,孔子說“繼之者善也”,使道能繼續(保持自身)的是善,善即道存在的內在根據。

說到這裡,也許會有人提出疑問:善在中國哲學裡面又不是最高範疇,如何能作為本原的存在根據呢?

這個問題涉及到中國古典哲學名詞、概念、範疇演變的問題,說起來比較複雜,要解釋這個問題必須用一整篇文章來說明。因此,受篇幅所限,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在這裡僅說兩點:一是“善”在柏拉圖哲學裡是作為最高本原的,二是德和善相比,前者不具同一性,而後者具同一性,因此善完全可以作為本原的存在原則的。

《易傳》“繼善成性”的本體論說明(下)

解決完了一陰一陽之道何以存在的問題,還必須解決一個問題:即一陰一陽之道何以變化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孔子說“成之者性”,使道成就生成(萬物)的是性。變化即道的執行演化,演化的目的就是物之生成,因此物之生成的根據即道何以變化的根據,這個根據就是道內在的根本之性。

經過以上分析,筆者基本把提出上面觀點的原因說清楚了。文章最後,再說兩個問題:一是說一下前面列舉的諸多學者觀點不合理的原因,二是說一下一陰一陽之道觀點所包含的哲學思想。

首先說一下文章開頭列舉的諸多觀點不合理的原因。

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只有筆者的這種認知才使道有了自身的存在根據,而其它的認知是沒法解決道的存在根據問題的,而不解決這個問題恰恰能消解道作為本原存在的可能性。

第二個原因是:一陰一陽之道是萬物的本原,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在本原之內的,這一點就直接決定了萬物只能在道的法則之內承受道,從而決定了萬物對於道是不可成不可繼的。因為如果萬物對道有任何的影響,這就否定了道的絕對性,道也就不可能是本原了。

《易傳》“繼善成性”的本體論說明(下)

其次再說一下一陰一陽之道觀點所包含的哲學思想。

主要包括宇宙論、形而上學、西方本體論三種哲學思想。一陰一陽之道是萬物的初始,這是宇宙論;原初性的陰陽變化規律是一陰一陽之道,這是形而上學思想。繼善成性解決了一陰一陽之道何以存在的問題,這是西哲中的本體論。由於受篇幅所限,對於這個問題,在這裡就不展開論述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句話是個整體。“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是為了說明一陰一陽之道,因此對於這段話,是不能分開的,任何割裂這段話的觀點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