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善讀「論語」7.2-3:誨人不倦何難有,德之不修是吾憂

作者:由 善氏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2

學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述而篇第七」2-3

【原文】

2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

2 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於我何難之有?”

3 孔子說:“(為政者)不修仁義之德,不奉所學之道;雖知義而不能行,縱不善亦不能改。這才是我所擔憂的。”

【註釋】

“默而識之”,專心記住。成語,可不譯。“默”,不語,不說話。此處是表示專心、專注;“識”,音“志”,記住。

“學而不厭”,學習沒有厭倦滿足的時候。比喻非常好學。成語,可不譯。

“誨人不倦”,教導他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成語,可不譯。“誨”,教導。

“何有”,何難之有。

“學之不講”,此處之“學”,是指仁道之學;“講”,意為習、用、奉行。如“講信修睦”等。故“學之不講”,即不奉行所學的仁道。

“徙”,音“洗”,移也。改變,變化。此處指改不義而為行義。

【評析】

《易·大畜》雲:“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默而識之”並非是指簡單的知識記憶,而是指君子銘記“前言往行”以為鏡鑑,如唐太宗的“以史為鑑”和“以人為鑑”之類。

欲明道,須向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唯有樂道君子,方能好學不厭。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故君子欲“明道”,亦欲他人“明道”。而“道”非一“誨”可明,故君子“誨人不倦”。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雖然並不容易,但君子都可勉力為之,更何況孔子這樣的聖人,自然更非難事。

雖然孔子欲他人“明道”之心一同於己,但孔子時代禮崩樂壞,尤其是為政者不修仁義之德,不奉所學之道;雖知義而不能行,縱不善亦不能改。長此以往,必致天下大亂、人民罹難。孔子怎能不為此憂心忡忡?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固然為千古明訓,但“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又何嘗不可為今日警示?

善讀「論語」7.2-3:誨人不倦何難有,德之不修是吾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