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作家作品中的那些“病句”——從魯迅的“似乎確鑿”說起

作者:由 葦草之思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30

似乎確鑿怎樣理解

在我們從小接受的語文教育中,我們被灌輸了這樣一個觀念:規範用語,不要寫有語病的句子。不僅如此,“修改語病”還常常被納入考試的範圍。從小學到高中,我們做過無數關於修改病句的訓練,教育者們似乎想讓我們從根基上消滅語病。然而,我們一邊修改著病句,一邊卻還學著被認可的有“語病”的文章。我們不免產生這樣的疑惑:為什麼那些作品中的“病句”就不是病句?

作家作品中的那些“病句”——從魯迅的“似乎確鑿”說起

魯迅,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大師,以其作品的思想的深刻性廣為人知,同時也作為經典“語病”的創造者,在無數學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譬如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說,“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又在《孔乙己》中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又在《秋夜》中寫道,“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些句子,咋一看,似乎都有問題:要麼矛盾,要麼重複,總給人一種牽強、不通之感。這難道不是語病?在發問的同時,我們想要尋求一個合理的答案,卻只能得到老師敷衍式的解釋:“因為他是魯迅”。並說,“你要是能成為魯迅,你也可以這樣寫”。可能是因為學生時代的考試似乎涉及不到這麼深奧的知識吧,於是筆者確鑿沒有從老師那裡或課堂上或考試中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後來隨著筆者閱讀量的擴大,筆者發現,不光是魯迅會在作品中使用“病句”,其他的一些作家、詩人甚至歌詞作者也會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病句”,不僅有中國的,還有外國的。譬如,余光中在自己的詩句《碧潭》中曾說“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憂傷的側影”,羅大佑在自己的歌曲《追夢人》中唱道“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孩子的力量》中寫道,“人群大聲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這些句子也是給人一種牽強或者不通或者重複之感。為何這麼多的創作者都熱衷於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這樣的句子?筆者不禁陷入沉思,而關於魯迅作品的結不僅沒有變小,反而越來越大了。

好在“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隨著筆者閱歷的提升與獨立寫作的嘗試,筆者終於開了竅,似乎找到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為什麼有的詩人、作家或者詞作者會使用一些非常規甚至看似語病的句子?那是因為常規句難以滿足作者的表達需求,於是他們不得不去創造一些非常規的但卻更能表達自己意圖的“病句”。

在筆者看來,文學作品畢竟是為了傳達情感、傳遞思想或更深層次的東西,其中的一詞一句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尤其是那些偉大的作品。當文字形式無法滿足作者的表達需求時,它便成了被次要考慮的因素,而那些被精心創造出來的“病句”,不僅沒有使作品遜色,反而成了閃光之處,使整個作品更加炫亮而有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