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陳廷敬:清貧耐得始求官

作者:由 手機使用者4347894846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7-12

佑啟我後人是什麼意思

陳廷敬:誡子孫詩

荀少①弟仕於粵,聞其被訐②,

怛悸③連日夜,感懷而作

豈因寶玉厭飢寒,愁病如予那自寬?

憔悴不堪清鏡照,龍鍾④留與萬人看。

囊如脫葉風前盡,枕伴棲烏⑤夜未安。

憑寄吾宗⑥諸子姓⑦:清貧耐得始求官。

【註釋】

①荀少:指陳廷敬的八弟陳廷弼(1658—1714),字荀少,號厚齋。歲貢生,授任湖廣臨湘縣知縣,歷澧州知州、桂陽知州、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廣東糧驛巡道。著有《澧陽清田錄》、《王屋山莊詩鈔》。

②被訐:被人揭發攻擊隱私、過錯或短處。

③怛悸:畏懼,驚恐。

④龍鍾:衰老貌,年邁。

⑤棲烏:晚宿的歸鴉。

⑥吾宗:我們的宗族。

⑦子姓:泛指子孫、後輩。

【釋義】

八弟荀少在廣東擔任糧驛巡道,

得到訊息知道他被人揭發攻擊,我一連數日,

畏懼驚恐,有感而作此詩。

怎麼能見到寶玉就厭惡飢寒的生活,使我憂愁多病的身體如何能夠放心自寬?

連日憂戚煩惱的形容不忍用鏡子來照,但我衰老年邁的樣子卻敢於留給千萬人看!

雖然我的錢袋空如落葉可隨風飄去,如今枕邊棲宿的烏鴉卻整夜鳴叫不安。

因此寄語我們的宗族的子孫後輩:只有能夠耐得清貧的生活才有資格去求官。

圖片

山西晉城陳廷敬:清貧耐得始求官

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清代澤州人(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歷任日講起居注官、經筵講官,《康熙字典》總裁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

陳廷敬為政清廉,《清史稿》給他以“清勤”的評價。在官居吏部尚書時,陳廷敬曾嚴飭家人,有行為不端者、有送禮賄賂謀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禮部上任,曾立下規矩:“自廷敬始,在部絕請託,禁饋遺。”

陳廷敬還是個頗有成就的學者兼詩人。其中屬於他個人的詩、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編》、《河上集》、《參野詩選》、《說巖詩集》、《山禮指要》、《午亭歸去集》等;同時,陳廷敬還多次主持編撰國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鑑古輯覽》、《三朝聖訓》、《政治典訓》、《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統志》、《佩文韻府》、《方輿路程》、《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它是在明朝《字彙》、《正字通》兩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訂的,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陳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陳廷敬入禁苑謝恩,康熙帝諭曰:“卿是極齊全的老大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陳廷敬病逝,享年74歲。康熙皇帝親作輓詩悼之,賜諡“文貞”。

陳廷敬故居

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晉城市陽城縣皇城村,原名“中道莊”,清時由康熙賜名並親筆御書“午亭山村”。後因康熙皇帝兩次於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稱“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建於明清時期的官宦宅居建築群,為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閱官、輔佐康熙皇帝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代名相陳廷敬故居。整個建築由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系明代遺構,外城為清代所建。內外城牆總長達780餘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寬度在2。5與3米之間,總佔地面積為10萬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餘間。

內城(原名鬥築居)與外城(中道莊)緊密相連,渾然一體,為依山而建的全封閉雙城堡建築群。外觀,城中有城,順物應勢,蔚然壯觀;其內,庭院錯落,曲徑通幽,博大精深。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且將明代建築與清代建築巧妙結合,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廟院宗祠、書院學堂、防禦工事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獨特建築風格。內城和外城的總體佈局,以“神龜”祥瑞之象組合建造,寓有“千秋永固”之意。

皇城相府作為清代早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詩人陳廷敬的居所,文化內涵豐富,歷史遺存甚多。明清兩代,生活在這座相府內的陳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輩出,著述繁多,冠蓋如林,僅有著作流傳至今的詩人達36位,曾出現過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美譽。

圖片

皇城陳氏家訓

山西省陽城縣皇城村的陳氏家族在歷史上有過九位進士,其中有六位翰林,誕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清康熙朝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有大小官員和詩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門第、宰相家風,成為中國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康熙皇帝曾寫過一首五言律詩表彰陳廷敬的風度:

橫經召視草,記事翼鴻毛。

禮義傳家訓,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韻,李杜並詩豪。

何似昇平相,開懷宮錦袍。

其中“禮義傳家訓”,是說陳廷敬的陳氏家族是把禮義道德作為家訓代代相傳的。

陳氏家族的確是一個禮義之家,陳氏家族的家訓立自明弘治年間陳氏三世祖陳秀。陳秀,字升之,幼時聰穎,學習舉子業,可是他不喜歡八股文,考場屢屢失利。但他能詩文,而且喜歡寫散曲,有元代人的風格。他還擅長書法,精於行草。陳秀因沒有考取功名,無法由正途進入官場。後來國家選拔人才,他得到地方舉薦,經過考核,被選為陝西省西鄉縣典史。官員的品級最小的是九品,典史不入流,沒有品級,負責掌管文書收發。西鄉縣附近有一個城固縣,知縣空缺,上級就讓陳秀去代理城固知縣。陳秀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受到當地百姓愛戴。後來他辭官歸家,當地百姓為他立了生祠表示紀念。陳秀做了九年典史,留下了很好的官聲。

陳氏家業豪富,陳秀擔心兒子整天出入於歌樓酒館之中,沉迷於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努力讀書,為加強對子弟的教育,寫了教子詩詞,寄給他的兒子,後來就成為陳氏家族的家訓。

陳秀的教子詩對陳氏後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陳氏後人居家立身之本。故其裔孫陳昌言說:“每捧讀之,奚啻義方訓,允為子若孫守身家良謨也。”又說:“佑啟我後人,尚念毋忘。”(清陳昌言《述先草序》)陳廷敬也說:“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實肇於此也。”(清陳廷敬《陳氏家譜》)

●指令碼

山西晉城陳廷敬:清貧耐得始求官

這個名叫御書樓的地方,有一匾一聯,是清代康熙皇帝親筆所提。

“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如此高度的評價,如此規格的榮耀,是怎樣出現在這樣一個小山村裡的?

這,要從一個人和一個家族說起。

御書樓所在的皇城村位於今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是清代名相陳廷敬的故居,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

陳廷敬一生為官五十餘載,擔任過左都御史和吏、戶、刑、工四部尚書及文淵閣大學士,是《康熙字典》總纂官,更是康熙皇帝頗為倚重的股肱大臣,對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陳廷敬為人“老成寬大”,“恪慎清勤”,“慎守無過”,康熙帝稱讚他是“極齊全的老大人”,對他的處事為官、人品道德和清廉作風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去世後,贈諡號曰“文貞”。

在那樣一個年代,陳廷敬是如何做到恪盡職守、潔身自好的呢?

明代中期,陳氏二祖陳林以煤鐵起家,歷經數代積累,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家族。經商網路遍及東南亞和俄羅斯,是晉商澤潞商幫的早期代表。

有強大的經濟後盾做支撐,陳氏家族開始供子弟讀書以考取功名。明清兩代,陳家一共出了九位進士,其中有六位翰林,有大小官員三十八位,成為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

陳家的興旺當從陳家三世祖陳秀編撰的《陳氏家訓》說起。

山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 晉城文史專家 晉城詩詞學會會長 柏扶疏:

陳秀生活於明弘治年間,少時聰慧,卻因不喜八股文,考場屢屢失利。他能詩文,後經推薦,被選為陝西省西鄉縣典史,還曾代理城固知縣。陳秀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後來他辭官回家,當地百姓為他立了生祠表示紀念。

因為在外任職,陳秀擔心兒子因為缺乏管教而整天出入於歌樓酒館,沉迷於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努力讀書,於是,自西鄉縣寫了教子詩詞寄給他,後來就成為陳氏家族的家訓。

陳氏家訓實際上就是三首詩,三首詞。看似簡單,但包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卻十分深刻。涉及到了讀書、做人、交友、持家、做官等方方面面,涵蓋了“勤、儉、學、善、廉”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樸素道理。

陳秀的教子詩對陳氏後人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陳氏後人居家立身之本。

其裔孫陳昌言說:“每捧讀之,奚啻義方訓,允為子若孫守身家良謨也。”陳廷敬也說:“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實肇於此也。”

“勤、儉、學、善、廉”五字箴言中,一再得以體現的是一個“廉”字。

“詩書勤講讀,財利少貪求。”

“清勤爺自守,孝友在兒為。”

“享濁富徇利亡身,懷私心違天害理。”

“修職業要如清獻,不貪財欲比元之。”

雖為小吏,但是,在從政的過程中,陳秀深刻認識到了權力的雙面性,如果不能控制貪慾,必會走上貪腐的道路,禍害百姓,遺臭萬年!所以,他教導後人,“修職業要如清獻,不貪財欲比元之。”也就是說,“做事業要像宋代的鐵面御史趙抃一樣忠於職守;不貪財要像宋代的翰林學士王禹偁那樣拒絕賄賂。”

一代一代耕讀傳家,一代一代耳濡目染,“廉”之一字,成為陳家後人做人為官者必須遵守的戒律。

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是崇禎甲戌(1634)科進士。初授樂亭知縣,為政清廉,政績突出。後升為御史,他仗義執言,多次彈劾貪官,從不迴避。

陳廷敬進入仕途之後,更是得到了父母耳提面命的教育。

山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 晉城文史專家 晉城詩詞學會會長 柏扶疏:

陳廷敬進入仕途後,他父母經常告誡他不能有貪心。康熙元年(1662年),陳廷敬回家探親,這時他還是翰林院的一個小官,他的父親陳昌期瞭解了他為官的情況後說:你能夠保持廉潔正派的品格,對我來講是最難得的回報。

康熙四年(1665年),陳廷敬回京赴任的時候,母親張氏為他治理行裝,對他說:“你的一切花銷,家裡都會想辦法幫你解決,千萬不敢貪國家的便宜。”“慎毋愛官家一錢。”

父親的話對陳廷敬來說是表揚,母親的話對陳廷敬來說是鞭策。自此,陳廷敬把父母的話牢牢記在心中,每想到父母的教誨,往往會失聲痛哭。到了晚年,他檢點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然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於是他寫詩道:

“不負當年過庭語,先公曾許是清官。”

在擔任左都御史期間,陳廷敬向朝廷奏呈《勸廉貴先以儉祛弊務絕其源》的奏章,強調“貪廉者,治理之大關;奢儉者,貪廉之根袛。欲教以廉、當先使儉”。提出透過朝廷立法、重新嚴格制定衣冠服飾輿馬乘車,器用婚配喪葬等禮制與辦法,使人心尚儉,以挽日益頹敗之風。康熙帝予以肯定,並詔令全國。

陳廷敬為官期間,始終保持清廉的本色。他有個別號,叫“半飽居士”,是他的門人對他私下的稱呼,“半飽”表明陳廷敬知足,從不貪得的謹慎之心,他深知一個人胃口過大,貪得無厭,必為天理不容,必然會得到自取滅亡的下場。

陳廷敬不僅深得康熙皇帝的褒獎,也受到同僚的讚譽。同朝大學士李光地說他“慎守無過,後輩亦難到。”揚州八怪之一的文學家金農在陳廷敬去世後十五年,仰慕陳廷敬的清德餘風,寫詩讚曰:“獨持清德道彌尊,半飽遺風在菜根。”

陳廷敬不僅自己潔身自好,還特別注重教育家人後輩保持清廉之風。

他教導兒子陳壯履說:“更得一言牢記取,養心寡慾是良規。”要求兒子清心寡慾,克己自守。他的次子陳豫朋在關隴間做地方官達六、七年之久,頗有政績,清名遠揚。他在豫朋回京之日,高興地寫詩勉勵道:“敝裘羸馬霜天路,賴汝清名到處傳。”

在他執掌內閣期間,其弟陳廷弼官任廣東糧驛巡道,被人參訐為貪黷。遇到這樣的事,陳廷敬大權在握,不難擺平,但陳廷敬聞訊後,根本未考慮也不考慮如何為其弟開脫,而是日夜驚恐,感慨萬端,寫詩告誡子孫:

豈因寶玉厭飢寒,愁病如予那自寬?

憔悴不堪清鏡照,龍鍾留與萬人看。

囊如脫葉風前盡,枕伴棲烏夜未安。

憑寄吾宗諸子姓,清貧耐得始求官。

陳廷敬第十八代孫 陳丙應:

“憑寄吾宗諸子姓,清貧耐得始求官”,這實際上是我們陳氏家規的提煉和昇華,也是陳廷敬一生的真實寫照。

陳廷敬之後,陳家的兒孫輩又有六人考中進士,雖然官職不夠顯赫,但是,在廉潔從政上無一犯錯,保全了陳家“清貧耐得始求官”的家規。

五百年風雨滄桑,世事變遷,陳氏家訓卻一直流傳下來,教育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陳氏後人。

陳廷敬第二十三代孫 陳超:

從我記事起,父母會要求我背陳氏家訓,這根本不是我想學的兒歌、古詩詞,就覺得特別的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覺得陳氏家訓在我的成長中,對我如何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幫助,也理解了父母和祖先的苦心。

三晉大地,表裡山河。

山西自古以來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其中不乏清正廉潔的傑出人士。陳廷敬生於斯而長於斯,對這些以清德被世人所稱道的鄉賢十分敬佩,他曾寫有《六公贊》的詩作,為鄉賢大唱讚歌,為自己樹立榜樣。六公中,就有被稱作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在於成龍去世後,陳廷敬為他寫了一萬多字的傳記,成為後人研究于成龍的重要史料。

于成龍與陳廷敬,一前一後,一北一南,成為清朝山西籍官員廉潔奉公的“雙子星座”,其光芒,至今仍閃耀在山西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採訪札記:“德”被後世五百年

這些年來,因為工作的緣故,我曾數次到皇城村,並有幸在那裡住過半個多月。但是,如果沒有這次的採訪,我想,對於皇城的瞭解,我仍然只能是停留在“皮毛”上,是一知半解。

為什麼會是皇城村?到底是什麼造就了它?幾天的採訪中,一直縈繞在我心裡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拋開資源稟賦、政策扶持等當代因素,將皇城村置於歷史之中來衡量,我們會發現,真正支撐一個村子繁榮不衰、歷久彌新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這就是家訓,並由家訓而形成的家風、村風乃至於社風。

皇城村多數村民仍姓陳,是陳廷敬的後代,已經到了二十多代了。但是,相互之間仍有很強烈的認同感,時刻保持者陳家的做人和行事規範——清勤、節儉、善學、友愛……對於陳家三世祖陳秀所編撰的陳氏家訓,未必能背誦全文,但總能約略說出一二。

陳秀生活於明代弘治年間,距今約520年的時間了,普普通通的三首詩,三首詞能夠成為家訓,並流傳至今,實屬罕見。仔細讀來,三首詩詞實在算不得優美,甚至很多都不合韻律,完全就是口語化,但,恰恰是這種口語化的表達,讓我們在陳氏家訓中讀出了溫情,讀出了“血淚”,彷彿一位溫厚而嚴厲的長者在面前諄諄教導,其心可鑑,其情真切哪!

從陳秀起,陳氏家訓成為陳家世世代代遵守的規則,歷經七代,到第九代陳廷敬這一代的時候,終成正果,涵養出了康熙朝文章道德皆屬一流的文淵閣大學士、《康字字典》總撰官陳廷敬。

仔細閱讀陳廷敬的《午亭文集》,能感受到“陳氏家訓”的顯性基因,他三番五次提到陳家的家訓,提到陳氏先祖的望德。

他說,“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實肇於此也。”

他還寫詩緬懷,“緬維卜東莊,始自宣德年。耕稼三百載,風義桑梓前。小子恥甘肥,食利忘所先。惕然從中懼,勖哉以無愆。”,意思是,“遙想我的祖先選擇東莊(指中道莊,即今皇城)定居,開始於前明的宣德年間。在這裡耕田種地已經將近三百載,風慨高義流佈於鄉里民間。我現在能夠享受肥美甘甜的生活,怎麼可以忘記創業的祖先!心中忽然產生了戒慎恐懼之思,要勉勵自已奮發努力避免過失。”

一生為官五十餘載,親歷了官場的起起伏伏,見證了因貪腐而走向敗亡的王孫貴族,他更是憂心忡忡地告誡子孫,“憑寄吾宗諸子姓,清貧耐得始求官。”

陳家的“修齊治平”之道,在早年就聞達於鄉間,行善積德是幾輩人都堅持不懈在做的事情。我們常講,“官位不可傳,財富不可傳,唯有家訓家風可代代相傳,歷久不衰。”陳家五百年的家族史,明明白白地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時至今日,陳家的後輩仍然在享受著它的恩澤。

如今,漫步於皇城村,綠樹成蔭,街道整潔,環境優美,洋樓別墅,秩序井然。笑容寫在村民的臉上,幸福流淌在陳氏後人的心裡。處處是幸福祥和的景象。

在皇城採訪期間,皇城相府景區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說,景區正在挖掘陳氏家訓的內容,計劃辦一個專門的展館,希望透過旅遊這個平臺,把陳氏家訓更好地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我不禁為之叫好。

其實,陳廷敬之所以能成長為陳廷敬,除了陳氏家訓家規的薰陶,也離不開他生長的這片土地。在陽城的這片土地上,曾經誕生過明朝四大清官之首的楊繼宗,張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王國光,一代理學家張慎言等人,他們對陳廷敬的成長影響很深。

我想,整理家訓、傳播家訓,以家訓促家風,以家風帶社風,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越來越好。(李軍雷)

官場風清氣正 天下河清海晏

王躍文

陳廷敬清廉、勤勉、務實、能幹,史料及時人筆記多有記載。他到晚年,康熙皇帝稱讚他:“卿為耆舊,可稱全人。”小說《大清相國》故事多有所本,情節細節有所虛構。此乃歷史小說創作的基本手法。陳廷敬歷任吏、戶、刑、工四部尚書,做過左都御史,做過“帝師”經筵講官,最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大清相國》寫到他最後的地位已是“首輔宰相”,亦不是胡亂虛構的。陳廷敬老宅留有“冢宰總憲”的清代牌坊,“冢宰”指的是身為文淵閣大學士的首輔宰相,“總憲”指的是專管百官風紀的左都御史。清代雖無宰相之職,但習慣中常以相職稱呼大學士。康熙皇帝賜給陳廷敬的詩中就寫道“何似昇平相,開懷宮錦袍”,稱讚陳廷敬既是太平盛世的名宰相,又是風流儒雅的大文豪。

陳廷敬在他所處的時世,做個清官其實是很難的。倘容許牽強索引,曹雪芹《紅樓夢》所寫的時代正是陳廷敬為官的康熙年間,小說所寫的賈府大抵可看作是江寧織造曹家。曹寅曾虧空了朝廷的銀子,康熙皇帝密囑他設法賠補。可見,當時地位顯赫的官宦人家不貪不佔的少有。譬如,《紅樓夢》寫到賈母死了,賈府上下都去了鐵檻寺,只留惜春、賈芸並幾個家人守園子。結果,奴才周瑞的乾兒子何三糾集盜賊進園行竊。賈政接報,頭一句便問:“失單怎麼開的?”知道家裡還沒有向官府開失單,賈政方才放了心,說:“還好。咱們動過家的,若開出好的來,反耽罪名。”於是,不管文武衙門如何催促,賈府家人都推說被偷的是老太太的東西,掌管這些東西的鴛鴦又隨老太太去了,只有等回了老爺們才好報去。這裡寫的是小說虛構的賈府,亦可說是真實的曹家。相比同朝為官的曹寅家,陳廷敬家真可謂家風清白。康熙四年,陳廷敬省親完畢赴京履職,臨行前他的母親叮囑說:你安心去京城吧,我在家幫你娶媳婦嫁女兒,你路上盤纏家裡也給你備好,你千萬不要貪官家一文錢!

康熙皇帝治吏失之於寬,主張所謂以寬治天下。他曾同大學士們說,治國宜寬,寬則得眾。倘若吹毛求疵,則無人可用,天下豈有完人?他治貪懲腐不注意防微杜漸,只要過得去就視而不見,明確說官之清廉只可論其大方面者。他甚至點名說到幾位方面大員有貪行,居然還表示“朕不是不知道,不想追究而已。”正因朝廷治吏不嚴,康熙晚期官場腐敗十分猖獗。雍正初年,查處了幾起重大腐敗案,事都犯在前朝。比如江蘇巡撫吳存禮用貪汙所得四十四萬兩銀子賄賂朝中官員達兩百多人,山西巡撫蘇克濟向州縣官員索賄四百五十多萬兩銀子。當時戶部年終存銀只有兩千多萬兩銀子,可見吳存禮、蘇克濟的貪汙程度有多麼嚴重。

世風如此濁亂,陳廷敬卻終生清正廉潔。晚清陳康祺筆記《郎潛紀聞》概述了陳廷敬半個世紀為官的節操:“……官司業時,正身董教,凡諸生以贄獻者,悉屏去之。公官少宰,奉命督戶部錢法,向有進呈樣錢之陋習,公亦毅然裁革。兩為大司農,處脂不染,清操肅然。調長吏部,釐剔銓政,宿弊悉除,夤緣者不得進。有藩司某,持千金為壽,願一見執弟子禮,守公寓旁佛廬數日,忽暮夜乘間入,長跪哀請。公大怒,叱去之。後數日,其人以不法被斥。”陳廷敬始終都是乾乾淨淨,所以康熙皇帝讚賞他“恪慎清勤,始終一節”。

《郎潛紀聞》所載陳廷敬督理錢法,《大清相國》把這個故事鋪張得極是曲折。陳廷敬初到寶泉局,率同僚對天盟誓:“此天下錢之所由出也,吾自矢不受一錢,願與諸公同之。”時有寶泉局官員奉上秦半兩一枚,據說佩戴古錢可得吉利。一枚古錢,價值甚微,鑄幣原料而已。陳廷敬一時大意,收下古錢系佩腰間。不久,寶泉局官員送新鑄樣錢到陳廷敬衙署檢視,無意間又遺落一枚銅錢在書案上。一日,陳廷敬再去寶泉局,猛想起因自己大意已取二錢,有違當初誓言:“吾誓不受一錢,前後取其錢二,其何以自明?”於是急忙命人回衙署取來案上銅錢,並解下腰間所佩秦半兩,雙手奉還寶泉局。依以往陋習,寶泉局送呈的樣錢官員可留下私用,陳廷敬命革除此習以杜絕變相行賄受賄。陳廷敬事後作《二錢說》,詳述自己受錢還錢原委。自律如此,真可謂一塵不染。

陳廷敬自律很嚴,治家亦嚴。《大清相國》裡塑造陳廷敬弟弟陳廷統多次為謀職鑽營,受到哥哥的嚴厲斥責。這是虛構的故事。但是,陳廷敬嚴以治家不徇私情,卻是有大量史料可以佐證的。他曾囑咐家裡人,凡行為不端,送禮請託者,一律不準進家門。他任禮部尚書時,誓言:“自廷敬始,在部絕請託,禁饋遺。”可以說,“絕請託,禁饋遺”六字,陳廷敬為官五十多年都堅守不變。這是他的原則和底線。陳廷敬拜文淵閣大學士時,弟弟陳廷愫任河北武安知縣期滿,求哥哥替他在京謀職。當時官場託人求官是很平常的事,陳廷敬以其職權要辦成這件事亦是舉手之勞。但是,陳廷敬卻寫了一封家書,奉勸弟弟不要因跑官而汙了清名,不如歸田回家安享林泉之樂。這封家書文采飛揚,散淡清雅,不妨抄錄如下:“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橋有船,有詩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風神飄然;安分止足,外無求焉;如鳥擇木,姑務巢安;如魚在沼,不知海寬;雲鶴怪石,紫菱白蓮;時飲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雞犬閒閒;優哉悠哉,終老其間。”陳廷愫捧接家書,便還鄉侍奉老人去了,不再貪戀仕途。弟弟陳廷弼出任湖南臨湘知縣,陳廷敬擔心他貪圖享受,特意寫詩叮囑說:“宦途憐小弟,慎莫愛輕肥。”史載陳廷弼在臨湘任上,清廉為官,治狀頗佳,深得民意。陳廷弼後來在廣東糧驛巡道任上被人參了貪黷之罪,陳廷敬不去替弟弟周旋說情,而是拿這件事告誡家中老小子孫後世:“憑寄吾宗諸子姓,清貧耐得始求官。”陳廷敬認為人要耐得清貧才能出來做官,否則入仕將招致自身及家族禍害。他自己就是甘於過苦日子的人,家裡曾整整一個冬天吃醃菜,他卻怡然自得寫下詩章:“殘杯冷炙易酸辛,多少京華旅食人。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佔得菜花春。”

陳廷敬惟其自身清正,遇事便無私無畏。《清史稿·陳廷敬列傳》記載康熙皇帝命大臣舉廉吏,陳廷敬上奏:“知縣陸隴其、邵嗣堯皆清官,雖治狀不同,其廉則一也。”康熙皇帝採納他的建議,擢升此二人為御史。事先有同僚知道陳廷敬將推舉陸隴其和邵嗣堯,便勸他說:“兩人廉而剛,剛易折,且多怨,恐及公。”陳廷敬坦坦蕩蕩,說:“果賢歟,雖折且怨,庸何傷。”意思是說,他兩個人倘真是好官,哪怕受挫折招怨恨而連累了我,對我又有什麼傷害呢?

程朱理學在清代極受皇家推崇,康熙皇帝最好稱讚品學皆優的官員為“理學名臣”。陳廷敬是當時有名的理學家,但他不滿明代理學的蹈高臨虛,主張以理修身,篤實躬行。針對當時越來越盛行的奢靡之風,陳廷敬向皇帝進言提倡節儉,以匡正社會風氣。他在摺子裡說:“古者衣冠、輿馬、服飾、器用,賤不得逾貴,小不得加大。今者等威未辨,奢侈未除,機絲所織,花草蟲魚,時新時異,轉相慕效。由是富者黷貨無已,貧者恥其不如,冒利觸禁,其始由於不儉。請敕廷臣嚴申定製,以挽頹風。”陳廷敬同時認為上樑不正下樑歪,官場風氣不好必定敗壞社會風氣,所以官員特別是封疆大吏是否清廉至關重要。他向康熙皇帝進言:“方今要務,首在督撫得人。為督撫者,不以利慾動其心,然後能正身以董吏。”“上官廉,則吏自不敢為貪;上官不廉,則吏雖欲為廉而不可得。”方面大員的貪腐必定帶動下級官吏的貪腐,官場的貪慾必定助長民間的貪慾。如何治理貪腐,陳廷敬也提出很多建議,他認為根本辦法在於嚴飭官員養成節儉的品行,因為奢侈必然導致腐敗。他在疏言裡說:“貪廉者,治理之大關;奢儉者,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先使之儉。”官尚儉必致廉,民亦儉必致樸。官場風清氣正,天下河清海晏。(《大清相國》作者 王躍文)

勤養儉,儉生廉,廉則清,清便正,正自善

柏扶疏

陳廷敬為官清正廉明,應該說啟蒙於他的家訓。

陳廷敬是第七代,他家第一代是牧羊人,家境拮据。第二代經營煤碳生意,成了當地鉅商,興家教,修禮義,取功名,謀官位。

三世祖陳秀曾在陝西兩個縣充當小吏,身正品高,為民辦事,頗受敬仰。他深諳官場,時時擔心兒孫陷入歧途,深思熟慮,吟詩填詞,先後作詩詞六首,皆為修身之訓,便成為著名的陳氏家訓,相傳五六百年至今。

圖片

陳氏家訓可概括為勤、儉、廉、清、正、善六個字,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勤養儉,儉生廉,廉則清,清便正,正自善,最後達到至德。此六字的反面便是懶、侈、貪、庸、枉、暴。陳家從明至清,一連出九位進士,有大小官員三十多名,都能做到清廉,這在封建社會實屬不易。

總之,只要細揣陳文貞的“清貧耐得始求官”一語,即可攝取陳氏家訓之要。

(原創 陳汀州 陳氏源流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