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作者:由 有料的豆汁兒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9-04

為什麼把睡覺叫見周公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很多人把打瞌睡叫作見周公,這是因為孔老夫子曾經發的一句牢騷:我是老得厲害了吧,都好幾天沒有夢到周公了!

大概是因為這句話,還生髮出了一本暢銷書《周公解夢》——孔子都到夢裡去找周公,這周公一定通曉夢裡的秘密吧。

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夢的形成,只是睡眠狀態下大腦裡各種短路的結果,關於夢的解釋,弗洛伊德比周公靠譜多了。

孔子之所以老願意在夢裡見周公,那是因為他把周公當作了自己的榜樣,而又無緣得見,所以在夢裡彌補一下缺憾罷了。

孔子已經是天縱之聖,他的榜樣又該是多厲害的人物呢?讓我們去《三字經》中一探究竟吧!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周公

封建制度的頂層設計者,國家禮樂制度的制定者,助武王克商,平定三監之亂,攝政七年恪盡職守,營造東都未雨綢繆……才、德、忠、義兼具,春秋以後,歷代學者都稱周公為聖人。賈誼說,黃帝之後,孔子之前,對中國有決定性貢獻的,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姓姬名旦,因為采邑在周,爵位為公,所以被呼為周公。

周公的其他功績就不贅言了,此處就“禮樂”二字囉嗦幾句。

先說樂

按照現在的理解,樂只屬於藝術範疇,高雅者是給上層建築添的一朵花,流行者就是用來交換的商品。

對普羅大眾來說,樂的意義就是好不好聽;對創作者來講,樂的關鍵在於個性和情感的表達。這個內涵,只保留了旋律和節奏等本體的部分,和周公的樂相去甚遠。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在周公之前,傳說黃帝命伶倫作樂,是和天道在溝通,所謂律呂調陽;在周公之後,孔子也一再強調樂的重要,是和人的精神在溝通,好的音樂可以讓人三月不知肉味,是非、善惡、美醜都可寓於其中。

發句牢騷,現在人人都在感嘆世風日下人心澆薄,對樂的忽視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淫靡、古怪、蒼白的音樂大行其道,群體性地失去辨別力也是自然的惡果。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周公對樂的理解,介於黃帝和孔子之間,上要合天道,下要正人心。

天下、國、家,三者的和諧有序可以用武力來維護,也可以用法制來維護,但最易於接受且持久穩定的方式,還是讓諸侯和大夫們分別處於相應的樂段中,大家按照統一的節奏,奏出自己的音符,匯成和諧的旋律。

可以說,禮樂互為表裡,相輔相成。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再談禮

周公的禮,也不簡單地是對個人行為的規範,實際上是一整套國家管理制度。

後世流傳的《周禮》,腐儒們多在爭論真偽,卻忽略了一個事實,書中的內容既早於秦漢,寫的又是營國治國的具體方略,似乎沒什麼作偽的空間。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政治地位不高的人,沒這麼大的格局;有政治地位的呢,寫這個無異於謀逆,夠被誅好幾回的。

所以,《周禮》的作者只能是握有最高權力且才能超卓的人。

《周禮》或者是周公撰寫的“國家說明書”,或者是他治國方略的合集,由後代整理彙編而成。

那麼,《周禮》中都有哪些內容呢?

歸結起來就是一個字:

官。

這個官字指的不是人,而是制度、職責。

再擴充套件開來,就是一個國家的管理需要分成幾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以分成幾個層級,每一部分的每一層級需要幾個管理人員,他們的職責又分別是什麼。

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術語說就是:

定崗定責。

如此龐雜的管理體系,有一個主導思想所統攝,那就是法天。天地自然,運轉不休,其中不易的規律對每一個管理單位都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周禮》將“官”分為六類,也就是“六官”:

天官冢宰,百官之首,主管王家事務;

地官司徒,即司土,主管境內土地;

春官宗伯,主管各項禮儀;

夏官司馬,主管軍事;

秋官司寇,主管刑獄;

冬官司空,主管工程營造。(冬官部分漢代就失傳,後以內容相近的“考工記”補入,就官職而言,相當於司空)

官與責,周公之前已有雛形,傳說堯舜禹都有自己的職官體系。

比如嫦娥,就是黃帝時專門負責觀測月相的官職,後來被民間當成了月亮仙子。

但是,似乎不太完善,也沒有做專門的理論架構。所以《三字經》裡用了一個“著”字。

著是突出、顯明的意思,“著六官”,是說周公第一個完成了國家管理體系的整體建設。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有了這樣的一個管理體系,整個國家便像天地自然一樣,可以在各個管理節點的有序配合之下和諧運轉,周行不休。正所謂“存治體”。

後世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等等,都是脫胎於周公設計的“治體”。

但事實上並未一直周行不休,朝代更迭屢屢發生,並不是這個“治體”有設計缺陷,而是歷代統治者沒有理解周公的思想,多有逆天之舉啊。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戴德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戴聖

大小戴是叔侄倆,叔叔戴德,侄子戴聖,是西漢時的兩位大儒。

他們的貢獻,是把前代關於禮的種種記述做了一個總結。刪繁就簡,去蕪存菁,又加了不少解釋的文字,使晦澀難懂乾巴巴的“儀禮”變得豐富而生動。

打個比方,古禮文獻像是課本,大小戴的《禮記》則是課堂筆記,而且是多位名師課堂筆記的彙編。

周禮之後,“禮”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有關於儀式程式的記錄,有學者對於禮的內在意義的闡發。

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

到西漢初年,可見的“禮”有二百多篇,如果沒有名師的指引,很難登堂入室,領悟其中的奧義。

戴德將其編為八十五篇,戴聖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加工,編為四十九篇,東漢的鄭玄將這個本子加了註解,這便是現在通行的《禮記》。大戴禮記東漢以後就不再流行了。

傳和記,都有解釋的意思,解釋的物件是經。

《禮記》實際上就是對《禮》的解釋。“注禮記”的注,包含了編輯與註解兩方面的工作。

能認識到禮的重要,並且有所發揮的,都是有大智慧的哲人,所以說《禮記》是“述聖言”的著作。

“禮樂備”的備,則是對大小戴編注《禮記》這一貢獻的高度評價,有了這一部集大成的著作,中國的禮樂文化,在理論層面就臻於完善了。

(本文內容來源於《不簡單的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