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治水英雄憑一身本領造福一方百姓

作者:由 回憶帶著玫瑰香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10-12

治水造福百姓的是誰

導語:

最早的文明傍水而生,鄰水的地方交通發達更易發展興盛。然而,水又是一條猛獸。洪澇災害也是人們一心頭大患,莊稼被沖毀、來往的船隻被淹沒、甚至沿岸的居民生活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證。

於是就在一些嘗試馴化這猛獸的勇士湧現出來,這些擁有著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術又勤勞努力並且心懷天下的人,他們或三過家門而不入,舍小家為大家;或積勞成疾,身死任上;或詳細調查,因地制宜;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民謀利。他們無疑深受人民愛戴、尊敬、崇拜、仰慕。接下來將分享幾位治水英雄的事蹟。

治水界的傳說——大禹

說起治水英雄,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大禹了。大禹治水算是子承父業吧。他父親鯀因只堵不疏而治水失敗,於是大禹開始治水,並吸取其父親的教訓,最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治水成功!在

《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而後,他也憑藉著治水成功的威望成為了領袖。

治水英雄憑一身本領造福一方百姓

(圖一:大禹治水配圖)

生態工程都江堰——李冰

根據史學家的考證和推斷,現在普遍認為李冰是戰國時期秦昭公期間蜀郡的一位郡守。可能是實在久遠,在史書中對他的記載十分簡短,

"鑿離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

或許就是這樣一位即使在亂世中也能靜下心來,為百姓做些實事而不在意自己的“身後名”的人,才能組織造出那樣一座既能切實起到防災作用又不破壞生態的還“默默在崗位上守護千年”的大型水利工程。

治水英雄憑一身本領造福一方百姓

(圖二:李冰父子雕像)

古往今來,稱讚都江堰的詩句也有不少。

"是宜與長城,並贊秦皇代。長城久失用,徒留古蹟在,不如都江堰,萬世資灌溉。"

在人民生活質量根本不能被保證的時代,一座實用性極高的水利工程對百姓來說無疑是極好的禮物。而這項工程也確實不負使命,它為原來深受水患的蜀地帶來希望,為成都成為“天府之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經過時間考驗後,事實證明都江堰不僅是一代人的,更是幾千年來幾代人甚至是整個蜀地的“守護神”。有

分水堤、溢洪道、寶瓶口

三項工程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合作發揮著重要作用。更難能可貴的是,李冰在這項工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遠在戰國時期,在建造水利工程時,就已經有了對自然環境的考慮。這無疑使這項工程效率更高、壽命更長。

可以說,這項水利工程成就了岷江流域、成就了蜀地,而李冰成就了都江堰。但他的貢獻不只如此,更有蜀地大大小小十餘處工程。開鑿灘險,疏通航道,修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工程。他本人卻積勞成疾,身死任上,葬於洛水鎮旁邊的章山之上。對於蜀地百姓來說,他是上天派來拯救他們的“仙人”,給他們帶來了富庶的生活,又返回天界。於是為李冰父子建造了

二王廟

,祖祖輩輩不忘其恩德。

治水英雄憑一身本領造福一方百姓

(圖三:二王廟照片)

理論結合實踐——蘇軾

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文學領域、哲學領域甚至美食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卻很坎坷,烏臺詩案被陷害,王安石變法、司馬光變法時,都持不同看法。因為對兩黨派都不支援,所以無論哪黨執政,他都免不了被貶的命運。不過,他坎坷的經歷就像是太上老君煉丹爐裡的火煉就出了他豁達樂觀的心境,使得他取得更高文學成就和哲學造詣。

雖然蘇東坡在政治上不得意,但這並不妨礙他在被貶得越來越遠的過程中造福沿途百姓。在蘇軾在地方任職期間,為地方百姓謀了許多福利。其中比較著名的應該就是“西湖蘇堤”了。

治水英雄憑一身本領造福一方百姓

(圖四:蘇堤照片)

杭州附近水雖多,但由於近海,水多苦澀不適合飲用。在唐朝時,李泌、白居易曾先後飲西湖水。但宋朝時由於管理不當,導致水草淤泥堵塞。蘇軾以錢塘江和西湖為水源,引水到茅山運河和鹽橋河中,又建造水閘令水得到更好的使用。在西湖中疏通的淤泥在西湖上造了大堤“蘇堤”。

蘇東坡建造水利工程不止這一處,在潁州、湖州、揚州等地做官時也曾因地制宜、科學治水。此外,他更是將治水理論與其治水實踐所得的經驗編寫成書為後世留下了另一筆財富,流傳下來的有

《禹之所以通水之法》、《熙寧防河錄》

等。

施威於黃河——王景

王景是漢朝時期的一位博學多才的人物,在天文學、數學方面都有一定成就,而且精通《周易》。而當時由於黃河在中原大地上不斷地決口和改道、河水氾濫不止。在漢朝明帝之前多次治理以無效告終,兩岸百姓遭受水患之苦幾十年。在明帝時期,又一次汴渠決堤令人民怨聲哀道。在又一次商議治理黃河時,王景受到了皇帝的關注。

但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對於統治者來說治理黃河這項浩大的工程是否進行是個難以抉擇的問題。於是明帝召見了王景問他的看法。王景向皇帝說明了自己的看法,闡明瞭黃河沿岸富庶土地糧食產量的重要性和汴渠靠近京都的地理位置的影響,令皇帝堅定了治理黃河的想法。

工程開始了,王景必須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經費盡快地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經過現場觀察和實地勘測,他決定修改汴渠的河道。在滎陽渠口修造簡易水閘,再按山地落差選擇路線,保持水流平穩,防止破壞自然,在急轉彎之處,修上石堤,把淤塞的地方挖開,分出支流,來灌溉土地。

治水英雄憑一身本領造福一方百姓

(圖五:王景治水示意圖)

在歷經幾年的努力下,雖花費了巨大數額的銀錢,又耗費了數不盡的人力,黃河汴渠終於修築成功。王景也被稱讚為“治水奇人”。

結語:

這幾位治水能人只是這幾千年來治水英雄的一部分,他們可能在史書中所佔的筆墨都不那麼多,但是無論是流傳下來的傳說故事,還是留下的古蹟、寺廟都證明著他們在這世界上曾經留下了智慧與汗水,曾為了那些受洪澇災害的人們送去希望,為他們解除憂患。

那些人力、物力堆積成的偉大工程也昭示了在中國古代,勤勞智慧的祖先就已經掌握了那些神奇的令人引以為傲技術。這些工程經過時間的洗禮,除去當初的那些實用性,更有了歷史的厚重感,散發出了文明的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