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夏季溺水事件多發,如何自救或救人?消防員教你如何“拖延”時間

作者:由 度看江西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11-29

怎樣踩水不用手

消防員教你如何“拖延”時間

夏季溺水事件多發,如何自救或救人?消防員教你如何“拖延”時間

消防員演示“仰漂”

夏季溺水事件多發,如何自救或救人?消防員教你如何“拖延”時間

參與者記錄各種實驗資料

夏季溺水事件多發,如何自救或救人?消防員教你如何“拖延”時間

4種施救手段中的“拋”

夏季溺水事件多發,如何自救或救人?消防員教你如何“拖延”時間

志願者在河裡體驗“踩水”

隨著氣溫的逐漸攀升,因游泳、漂流、釣魚、划船等各種原因引發的溺水事件多了起來。溺水悲劇,年年讓人悲痛,卻年年上演,“防溺水”安全教育任重而道遠。

日前,寧波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針對暑期高發、頻發的溺水事故開展水域系列實驗,圍繞自救他救、水中浮力、水中危險等要素逐一展開,並邀請會游泳的4名小學生及家長作為志願者,一起參與到實驗中,還原最真實的溺水救援情景。

自救

水中自救必備姿勢

“仰漂”更省力更方便自救

“我游泳還算好的,也會踩水、蛙泳、仰泳,但還真不知道掉到水裡後用什麼姿勢自救才最省體力,因為平時都是在游泳館遊,比較安全。”現場一名志願者劉女士說。

實驗在一個直徑1。6米、高1米的水桶中進行,志願者們在水中分別擺出“踩水”與“仰漂”的姿勢,透過測量比較這兩個姿勢所需的浮力大小,來觀察什麼姿勢最適合溺水自救或等待他人救援。

幾組實驗過後,結果很明顯:人在“踩水”時,至少需要50N(約5公斤)的力來保證臉露出水面正常呼吸,而“仰漂”的姿勢只需要15N(約1。5公斤)的力。這就為溺水自救提供了思路——溺水時保持“仰漂”的姿勢,更節省體力,也更方便自救。

“人一掉進水裡,本能反應是掙扎,可是掙扎不僅會消耗體力,反覆撲騰更會令自己更快沉入水底。如果大家不小心掉進水裡,一定要保持冷靜,儘可能保持仰漂的姿勢,讓面部露出水面換氣,進行自救或等待他人救援。”寧波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一站副站長朱一凡表示。

自救必須辨別水中危險

防失溫、拖延時間很重要

除了學會自救,學會辨別水中的危險也很重要。比如,如果在水中被“吸”住,該如何脫身?因此,在隨後進行的“吸力”實驗中,模擬了“穿著救生衣的人”被一個寬22cm、高25cm、深75cm的洞穴吸住的情景。

在現場,一名家長嘗試了約半分鐘後,都沒能“掙脫”洞穴。直到一名年輕消防員上陣,用16公斤的力(160N)才為她解了圍。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體溫計的測試,該名家長在實驗前體表溫度為35℃,而開始實驗半分鐘後她的體溫就降到了30℃。

“這就是失溫,大家應該聽說過前段時間的甘肅馬拉松事故,那還是在地表,在水下失溫也很可怕的。”朱一凡介紹說,這是許多市民比較容易忽視也不甚瞭解的,“記住一條,溺水除了造成體力不支,還會有失溫的危險,大家要重視。”

救人

應該擁有怎樣的“泳技”?

下水施救也要量力而行

實驗現場的展板上,列舉了近年來的一些溺水事故,引起了小學生志願者和家長的注意。“好可惜,為什麼他把人救上來了,自己卻在水裡上不來?”9歲的小學生志願者悠悠指著展板上的案例,疑惑地問道。

會游泳的人下水施救,究竟需要多大的“能力”呢?接下來的實驗來到河裡進行,水域救援專業的消防員透過反覆示範讓大家直觀地看到:只有在水中不斷“踩水”並且雙手舉起,身體露出水面的部分越多,下水施救的能力才越強。

隨後,兩名家長在消防員的保護下分別進入河中,在水中不停地用力“踩水”。可是,她們只有頭露出了水面,並且只有一隻手勉強舉了起來。從以往的溺水案例來看,這種情況下,想要下水救別人是很危險的,甚至可能發生“雙溺”的悲劇。

“結果很直觀,救援能力是因人而異的,施救的時候,要保證兩人同時保持立姿所需的浮力,救援才可能成功。”朱一凡介紹說。隨後,消防員還對激流救生衣、10L的礦泉水瓶等器材進行了試驗。

“除了專業的救生衣之外,一些大容量的礦泉水瓶也能派上用場,但是會游泳的人要量力而行,視自身能力下水施救。”此外,在一件寬鬆的衣服上繫上6-8個甚至更多的普通礦泉水瓶,也能自制簡易救生衣,起到明顯的效果。

4種施救手段

伸、拋、劃、遊

根據“中國消防”官方微信公眾號釋出的資料,落水者溺水後,不超過5分鐘就會失去意識,10分鐘左右就會導致死亡。而那些撿回一條命的人,六成以上會有嚴重的腦損傷。所以,溺水急救,時間就是生命。

“如果身邊能有趁手的工具,能夠切實起到救人的作用,那就節省了很多時間,成功率大大提高。”海曙消防救援大隊南門站站長熊略說,具體到日常生活中,除了救生圈、救生衣、安全繩等專業救援裝置外,竹竿、繩子、泳圈以及一些有浮力的物品,也都能拿來一用,“至少可以保證落水者不那麼快沉下水、嗆水乃至溺水。”

這裡,就涉及普通市民施救最常見的4種手段,朱一凡將其歸納為四個字“伸、拋、劃、遊”。

“千萬不要以為溺水者還會揮手、大喊大叫,實際上,真正的溺水者非常安靜,看起來和玩水差不多。不會游泳的人,落水後只會撲騰幾下,2到3分鐘就會出現溺水反應。”一名有著多年水域救援經驗的消防員介紹,落水者的手臂忙著划水,根本不可能伸出水面揮手,鼻子嘴巴時浮時沉,想呼救也很難發出聲音。

那麼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究竟該如何救助他人呢?朱一凡介紹:“按伸、拋、劃、遊四種順序,優先考慮‘伸’,伸出有一定長度的物體像竹竿等,把落水者救回來。在沒能很好地實施這種救助手段的時候,考慮‘拋’,拋去身邊大浮力物品給被救者,讓被救者抱住浮力物品,實在沒辦法才考慮劃和遊。”

“水域救援的黃金時間是5分鐘,專業救援人員5分鐘內其實很難到達現場。要想盡辦法增加溺水者的生存時間,只要人的臉部能浮出水面、保持呼吸就有獲救希望。”在場的水域救援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