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簡說文言文的通假現象(二)·古今字

作者:由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2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1-06-17

悅人襟靈的悅是什麼意思

簡說文言文的通假現象(二)·古今字

高中語文課本中,在文言文的註釋裡,古今字也歸入通假字的範圍,所以,說通假字就不能不說說古今字。

上古時代,漢字數量很少,一個字往往同時擁有幾個義項,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陸續造出了一些新字,原字的意思就產生了一些改變。

如此,人們就把較早出現的字叫“古字”,把較晚出現的字叫“今字”。

把二者合在一起,即為“古今字”。

例如,“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其中的“縣”,本義就是“懸掛”的意思,後來,人們又造了一個“懸”字,用來表示懸掛,原來的“縣”就用來表示行政區劃了。因此,“縣”是古字,“懸”是今字。

再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當初,即它為古字時,它有喜歡、高興的意思,後來,當“悅”出現了,直接表喜歡、高興,“說”就是古字,“悅”就是今字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就不是解釋、說明的意思,在這裡“說”要按“悅”來解釋才對。

還比如“何為我禽”中的“禽”,“何為我禽”是劉邦和韓信一段對話中的一句話,這裡“禽”應該是“擒”的古字,它的本意就是擒,意為擒獲、捉拿,後來又造了一個“擒”字出來,即為今字,原來的“禽”就去表示飛禽的“禽”了,而“擒獲”之意也轉移到了今字“擒”之上了。

如果不能夠把“禽”和“擒”的古今字的變化搞清楚,那麼就有可能把“何為我禽”理解為“為什麼給我雞鴨呢”?如果這樣理解,那就遠離原文,成了笑話了。

當然啦,古今字中的“古”和“今”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有“古”才有“今”,有“今”才有“古”。

掌握了古今字,除了能更好地理解和領悟原文,還有助於我們瞭解字詞的更多義項,從而提高我們的閱讀效果。

比如“雍水暴益”一句,其中的“益”是一個會意字,字的上半部是橫寫的“水”字,下半部分是器皿的“皿”,本義是器物中的水已經太滿,流了出來。後來人們給“益”加了一個形旁“氵”,造出了一個形聲字“溢”來代替原來的“益”,但原來的“益”並未廢棄,只是把“溢位”之義交給“溢”來表示,其他的義項繼續保留。

如“其他必日益”(富足、富有),“集思廣益”(利益、好處),“人或益之,人或損之”(增加、增補),“是故聖益聖,愚益愚”(更、更加越發)。

在此,列舉一些文言文句子中常見的古今字。

1、相如奉璧奏秦王。(巜廉頗藺相如列傳》)(奉——捧)

2、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孰——熟)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巜勸學》)(暴——曝)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巜勸學》)(知——智)

5、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巜鴻門宴》)(坐——座)

6、一夜飛度鏡湖月。(巜夢遊天姥吟留別》)(度——渡)

7、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巜六國論》)(厭——饜)

8、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巜念奴嬌·赤壁懷古》)(華——花)

9、善刀而藏之 。(巜庖丁解牛》)(善——繕))

簡說文言文的通假現象(二)·古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