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央媒觀豫|鄭州老廠房變形記

作者: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20

廠房的拼音怎麼寫

本文轉自:河南日報

《瞭望東方週刊》特約撰稿馬健

央媒觀豫|鄭州老廠房變形記

鄭州記憶·良酷油化廠創意園俯瞰(馬健/攝)

上世紀50年代,鄭州被確定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棉紡廠、電纜廠、砂輪廠、紡織機械廠、煤礦機械廠等一批國營工廠拔地而起,為國家工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鄭州很多國營工廠陸續搬出主城區,一些老廠房、老庫房空置下來,成為鄭州工業建設和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

近年來,鄭州市出臺《鄭州市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關於文化創意產業專案用地的實施意見》等檔案,提出加強規範和引導文化創意產業專案用地,要求制定城市總體規劃時充分考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要,將中心城區不適應城市功能定位的工業企業退出土地,統籌用於發展創意產業,加快推進鄭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全面增強鄭州文化軟實力,持續提升國家中心城市文化競爭力。

於是,鄭州二砂文化創意園、瑞光創意工廠、良庫工舍、鄭州芝麻街·1958雙創園、鄭州記憶·良酷油化廠創意園等一批由老廠房、老庫房改造而成的文創園區應運而生,讓老廠房煥發新的生機,給市民們帶來美的體驗。

傳承記憶,融合發展

二砂文化創意園位於鄭州市華山路,總佔地面積845畝,由原“中國第二砂輪廠”老廠房改造而成。

1956年,鄭州砂輪廠動工興建,1962年更名為中國第二砂輪廠(二砂)。1964年,二砂透過國家驗收正式投產。2003年開始,隨著產業轉型,二砂廠區逐漸閒置。

2018年,二砂文化創意園作為鄭州市“四大歷史文化片區”建設專案之一完成規劃,同年5月18日正式開工。

2020年10月,二砂文化創意園正式開園。依託“二砂”這張鄭州工業史中極具代表性的名片,二砂文化創意園在強化記憶傳承的同時,著重引入新業態,逐漸成為鄭州文創產業的典範。

按照規劃,二砂文化創意園透過文化創意產業的引領,將創意、科技、時尚、藝術、生活,乃至城市記憶在這一片區內集約式融合發展,重點打造數字文化、創意設計和工藝美術等幾大產業,致力於將二砂文化創意園打造成為以生產型文化創意為核心的產業創新基地。

“之所以選擇入駐二砂,是因為我們喜歡這裡的氛圍,遠離喧囂,適合創意思維的生長,能夠讓我靜下心來做一些自己的東西。雖然人流量相對臨街門面房要少一些,但來的多是真正的目標受眾。”造物記創始人葛愛峰介紹,他的店鋪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手工藝製品和文創產品,從陶藝、雕塑、木藝、皮藝到石版印刷、木版印刷,能為顧客提供豐富的手工體驗。“很多家長在週末和節假日帶孩子來體驗陶藝、紫砂、木藝、皮藝、印刷等手工工藝,一方面瞭解了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豐富了課外生活,孩子們都很喜歡”。

從2020年底開始,葛愛峰更多地轉向了原創的文創產品、文創設計。一年多來,他的團隊圍繞山海經、河南文化元素等打造了幾個系列的文創產品,備受顧客歡迎,收益前景十分樂觀。

央媒觀豫|鄭州老廠房變形記

二砂文化創意園內,造物記創始人葛愛峰(左一)與設計師在除錯老式石版印刷裝置(馬健/ 攝)

“創意、創業、創新”

瑞光創意工廠前身是創建於1983年10月的瑞光印刷廠。2013年,鄭州市為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加快主城區15個片區和“一河兩岸”整街坊整片區有機更新改造,瑞光印刷廠開始啟動生產外遷。

企業搬遷了,老廠房何去何從?是拆掉搞樓宇經濟,還是保留企業情懷?最終,廠方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將老廠房保留下來,打造文化創意園區。

2017年5月,佔地近40畝的老廠房改造和園區招商工作全面鋪開。截至目前,有100餘家商戶入駐園區,涵蓋品牌設計、文化傳媒、演藝經紀、影視製作、書畫攝影、創意布藝、電子商務等文化創意類、科技類及網際網路等業態,帶動就業1500餘人,園區創意集聚效應已基本顯現。

王鳳生以前是瑞光印刷廠的老員工,現在是瑞光創意工廠的總經理。王鳳生說:“從物業、管理到營銷策劃,這裡仍然由我們自己負責。我們有健身房、公寓、會議室、展覽館等完善的配套設施,免費或者低價供商戶使用,比如在週末或節假日開辦的文創市集攤位就是全部免費的。透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引流,既是我們為商戶提供的服務,也是園區保持活力的探索。”

瑞光創意工廠以“創意、創業、創新”為導向,致力於打造文化融合發展集聚區,推動文化內容、形式和傳播手段創意創新,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拓展文化發展領域。

吳繼州和愛人一起在瑞光創意工廠經營著一家小店“無言木藝工作室”。“能幹自己喜歡的事,還能掙錢養活自己,這是我追求的生活。” 吳繼州現在侍弄這些木頭,過得很快活。

走在瑞光創意工廠,你會有很多驚奇的發現:這裡有多家不錯的餐廳,也有名為“野狗商店”的書店,有“長”滿貓的咖啡館,還有可以免費曬日光浴的平臺,有可以練習潛水的潛水館……

園區自成立以來,透過定期舉辦瑞光文創小市集、線下脫口秀、主題展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帶動園區人氣“聚起來”、消費“活起來”、市民生活“樂起來”。

央媒觀豫|鄭州老廠房變形記

瑞光創意工廠(馬健/攝)

老廠房,新故事

除了二砂文化創意園、瑞光創意工廠,鄭州其他幾家文創園區都是身處老廠房,各有新故事。

位於鄭州市惠濟區的良庫工舍,改造自始建於1945年的興豫麵粉廠,當年有名的“火車頭”牌面粉就在此生產。2012年,這裡的老廠房開始改造,一年半後良庫工舍正式開園。

良庫工舍的核心建築叫“棲棠”,原為4層坡屋頂結構,內部是木質梁板,後加蓋了第5層,並在第5層南側外牆上設定了一顆紅色五角星,留下了鮮明的歷史印記。棲棠現在有一部分是博物館,裡面存放著新中國成立至今的百餘件鈞瓷精品,見證著河南鈞瓷製作發展的歷史。棲棠北側有一座始建於1949年、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老糧庫,良庫工舍的名字即啟發於此。

2016年9月,良庫工舍入選第三批國家級眾創空間,並被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服務體系。

央媒觀豫|鄭州老廠房變形記

良庫工舍建築上的彩繪(馬健/攝)

芝麻街·1958雙創園,在鄭煤機(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老廠房內。芝麻街的名稱,由鄭煤機的漢語拼音首字母ZMJ演繹而來,寓意“芝麻開花節節高”。

2018年,鄭煤機集團針對老廠區改造提升,啟動芝麻街·1958雙創園專案。專案總規劃面積650畝,其中有23。53萬平方米的歷史遺蹟廠房,工業產業特色鮮明。

園區儘可能保留古樹、工業製造機械、原有建築等,同時結合現代審美與時尚,在園區內打造集辦公場地、城市書房、工業博物館、鐵路公園、運動場館於一體的特色服務板塊,實現產業園區、文化景區、商業街區、城市社群“四區”融合。

張穎鐸是芝麻街·1958雙創園一家網路科技公司的職員,他認為相比於寫字樓的千篇一律,芝麻街更加開放、時尚,園區的設計感更強,有傳統的工業建築氣息,又充滿現代藝術的美感。“以往在寫字樓,遇到難題只能到會議室靜坐深思,現在在芝麻街可以找一家咖啡廳,邊曬太陽邊思考,思路和心情都豁然開朗”。

央媒觀豫|鄭州老廠房變形記

芝麻街·1958雙創園內的螢火蟲便利店(馬健/攝)

鄭州記憶·良酷油化廠創意園,在鄭州市黃河路沙口快速路交叉口的東北角附近,佔地119畝,由鄭州油脂化學廠的老廠房改造而來。

建於1952年的鄭州油脂化學廠,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批蘇聯援建的專案之一,生產的中州牌肥皂、“福樂爾”香皂曾經名噪一時,風靡全國。工廠2006年停產後。紅磚牆的蘇式建築被改造成創意園,老舊的廠房煙囪、鏽跡斑斑的鐵梯,與現代雕塑、時尚花牆完美交融,讓人一邊懷舊,一邊暢想……

此外,由鄭百文集團倉庫城南十一倉改造的紫荊創意園、由鄭州電纜廠改造的崑崙望嶽藝術館、由羅蘭印刷廠改造的彩虹盒子藝術區等文創園區,也在曾經機器轟鳴的老廠房內,講述著自己的文創故事。

央媒觀豫|鄭州老廠房變形記

紫荊創意園(馬健/攝)

路在何方

關於鄭州老廠房文創園區的現狀,有業內人士如此總結:二砂文化創意園最大的優勢是它有很好、很多文物級的建築,發展潛力巨大;芝麻街·1958雙創園是上市公司鄭煤機的老廠區,公司整體改造、管理、營銷都很到位,入駐的多為科技公司,與其他園區有所區別;瑞光創意工廠對大學生和時尚青年吸引力最大,每天有眾多年輕人去拍照打卡;起步最晚的鄭州記憶·良酷油化廠創意園緊鄰地鐵口,有交通優勢,入駐的多是餐飲和商業專案……

關於老廠房改造文創園區這件事,山海美術館館長姜山是一名親歷者,也是鄭州文創園發展歷程中的一名“拓荒者”。他參與了2013年“野生時期”二砂藝術中心的創辦,後來二砂的房子被收回,他與李衛國一起把閒置的羅蘭印刷廠老廠區改造成了彩虹盒子,再後來他退出彩虹盒子的經營,做起了一家專業的美術館——山海美術館。“我放棄去管理一個園區,想更純淨地去做和藝術相關的事。”

央媒觀豫|鄭州老廠房變形記

彩虹盒子藝術區(馬健/攝)

姜山認為,現在鄭州老廠房改造文創園區,瑞光創意工廠之所以經營得好,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有自己的物業,有自主、獨立的運營權。如果一個文創園區的經營者只是老廠房的承租者,他們的經營成本相對會比較高、資金回收慢,在招商方面必然會更“趨利”,這樣會影響建設文創園區的初心。此外,由於業主方和承租方的理念難免會有差異,而且很難給承租方太大的物業改變許可權,這就無法實現文創園區的自主經營或者自由發展。

姜山表示,北京的798和上海的M50創意園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初期都是藝術家們在“野生”狀態下聚合在一起產生的一種力量,等這股力量壯大後,政府或者產權方再接管進行統一管理,達成一種共生共贏的關係,這樣的園區允許各種生態並存,有房租比較低的手工藝者,也有房租比較高的網路公司,大家共生共存,才會讓園區有血有肉。如果一個園區在沒有原生態的情況下,統一招商、統一規劃,房租、稅收、規模方面有門檻,規模小的藝術家、手藝人、小店鋪無法入駐,園區藝術生命力就不可能很強大,形式也不可能太豐富,很難按文創園的方向持續發展。

姜山同時認為,河南藝術發展空間是巨大的,一方面因為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現在北上廣等城市的市場空間接近飽和,一些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向其他城市轉移,鄭州是一個很好的承接地。“芝麻街的石美術館就是北京的一個運作團隊在管理,這是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