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老子》“無身成身”道術:無身則無患,無身方可成身

作者:由 學思觀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21

唯物辯證法出自哪裡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老聃

《老子》是中國悠久燦爛文化的一個活水源頭。

《老子》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標誌。

《老子》是中國人道術智慧和精神成就的主要代表。

《老子》是中國人的一個重要精神寄託和人生價值體驗。

《老子》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認知自己,提升思維認知水平的一個智慧寶庫。

《老子》是一部哲學性的詩集,箴言類的思想集萃。

《老子》“無身成身”道術:無身則無患,無身方可成身

參照

“外其身而身存”的

道術

思維,我們可以將《老子》

無身無患的

論說,概括為

“無身而成身”的道術思想。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思維相類,聖人因無身而成其身,也即忘身而成身,無私而成其私。

這一道術思想的價值內涵是:

對於有志於道的修為

之人來說

,只有做到

“無身”

德真

,方能達致

“無患”

效驗

,而保

其身。此亦即是藉由修為

“無身”之德真,以達致“成身”的價值目的或功成效驗。

在這一道術思想中,

“無身”是修

自得的德真,為達致

“無患”目標效驗的工夫和路徑;“有身”,是人生價值目標和效驗上的保身於無患,不入死地

以及成就道德之身

《老子》

“無身而有身”的道術思維,是“無身”與“有身”二者的互攝和統一。

其中,

無身

”是無情慾貪執之私的德真,而“

有身

”是成就道德之性命

人生善始善終

從人生的價值追求上言,藉由

“無身”的德真無私,

便

可成

遂自身的

道德之身

在盡己道德之身中,

不僅可以

達致無身無患

平安價值目標,而且可以成就寄託天下的王道價值

“無身”之要旨,在於修其身而德真,寵辱不驚。

就人之習情而言,

“寵”與“辱”相生而依存,所寵者或是貴爵、厚祿,或是功名、美物;所辱者或是無功無名,或是窮困潦倒。“有身”作為大患之本,乃緣於

人生

迷執

身上的

患得患失和寵辱若驚。

善為身者,固然要善於修為

“無身”,而不能

德真

“無身”則必是“貴大患若身”

也就是

“好惡內傷其身”(《莊子·德充符》)

價值意旨

一個

處於習俗之中,不免會有

“有身”之

私心雜念

,然若修

於德真,則可無私其身,

無身

德真中達致人生

無患

而平安的價值目標

對於人生來說,一旦有了

“有身”

私貪之心

便

會有功名利祿

權勢榮顯

上的貪求和妄求。

“人之所以好富貴安榮,為人所稱譽者,為身也。惡貧賤危辱,為人所謗毀者,亦為身也。”

(《韓詩外傳

·卷八·二章》)

寵、辱在於

心之

迷執,

緣於

貪著物慾

之私

。心一旦為外物所誘,沉迷馳騁

於外在的物慾

而不反,

便

會不免於

繫累之

患。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論說

中,

“有身”的得失之“之”,非只是名利

富貴

之求,也可以是國家、天下之

取。

人主之所以有喪邦國、失天下的大患,

乃緣於

“吾有身”而妄作,以身輕於天下,進而造成民心背離而土崩瓦解的後果。

失身而德不真,則必失天下。

《老子》“無身成身”道術:無身則無患,無身方可成身

“無身”修為,為達致保身“無患”的工夫路徑。

一個人的

“無身”之價值要旨,在於修身而德真,

無身之繫累、迷執

它是

達致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溥”的修為工夫和路徑。

“夫能遺其身,然後能無私;無私,然後能至公;至公,然後以天下為心矣,道可行矣。”

(《文中子

·中說·魏相》)

無身無患的內涵真諦,就蘊涵其中。

無身

”的

價值意蘊,便是

遺其身

”的無私而大公。

在《老子》看來,

修為於

“無身”

之德真,自

可無私

“容乃公”的至公;秉持至公,

便

“以百姓心為心”,

得民心得天下。

“道可行”者,是“以道蒞天下”的

踐行於道

與儒家孔子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子罕》)

為克己,以

“復禮”為修身的由仁義行思想

相通

《老子》是以

“無身”為“同於道”的修為自得。“無身”,既是外身

的克己

而無私

,又是

“同於道”的“惟道是從”

至仁無親

在《老子》的道術思想中,

“無身”的修為是無情慾之私的德真,而旨在盡己道德性命而愛人

德善而無棄人

“天德只是個無我,王道只是個愛人。”

(《呻吟語

·談道》)

“無身”而無我,方能“輔助自然”(《老子》)而不宰制

於人或物

;王道愛人,在於

己無心而恆

“以百姓心為心”。

修為於道的至德,渾然大公,而不容有我之私。同是一個身,

“失於道”則為“人心惟危”(《尚書·大禹謨》)的“貴大患若身”,“同於道”則為惟善是從的“修之於身”。

《老子》以

“無身”

達致

成身

”的道術宗旨,乃在於保持德真而使道德本性不失,進而達致“功成名遂”的

價值目標

。與此道術智慧不同,《莊子》

多數篇章的

主旨是以

“無身”為處世保身、修真養生之方。

《老子》“無身成身”道術:無身則無患,無身方可成身

“成身”之目標,就是保身、“無患”而寄託天下。

對於有志平治國家、天下的賢士來說,

只有修為於

“無身”

德真

,方能

“同於道”而

可以

“執大象”;只有“執大象”或“以道蒞天下”,方能達致“天下往”的價值目標和效驗。

在平治天下上,人主或聖賢

“無身”則

無私

無執,

無有妄作,故能

無有失敗之患。因為天下神器不可執,執者失之,為者敗之。

執為天下者,以天下為己私,便與人生求之有道的原則相悖。

人主

“成身”的價值目標,非是名利權力之得,而是道德性命的成遂,以及內聖外王的成就。聖人以

德真無私

為己身

之性

便

“以天下觀天下”,

進而以

天下

為天下,天下

人主有道德之身,以天下百姓心為心,

能以天下之樂為己樂;人主以無身為無患,寄託天下,

能以天下之憂為己憂。這裡的

“成身”是自然而得的功效,而非是“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的“有身”。

統治者或社會管理者,若能保持

“無身”之德真,知足知止,恬淡無為,不爭於民,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主無有私己之身,

在盡其道德之身,成就

天下

德大

人主

修道德於身而

“無身”,德真“無身”則不妄作造為,而能輔助自然,故能使“民自富”。民樂歸往之,是“天下樂推而不厭”的奉之為王。

老子

》的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溥”,以及“無事取天下”和“小國寡民”等價值內涵,無不是王道之統的平治

天下之

境界。

與《老子》

“無身而成身”的王道之術不同,《莊子》認為“無身”的重要意旨在於保真養生、無殃無辱。

“夫聖人鶉居而鷇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

(《天地》)

這裡的

“聖人”是修德之真

天真

至人,而非是治天下的王道聖人。若是以

“無身”的德真,求得於無辱之境的“身常無殃”,是真人修身保身和養生的道術,而非是王道之術。

《老子》所言的聖人之功為,在於治天下,建有道而除無道。

“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

人生價值追求

,只能是常人修身獨善的自保

養生

之舉。

至人之德術,在於保持德真,而達致養生養神和精神自由。

“去而上仙”和“至於帝鄉”,無疑是至人修真而與造化者遊的精神境界。至人不為世俗執著、耽迷所累,故能“身常無殃”而無辱。

善為天下者,必嚴修身。反之,不嚴修身則不能德溥,不可蒞天下。《老子》

人主貴愛其身而可以寄託天下的思想,就在於揭示

“無身”可以臨國家、得天下的價值旨歸。

“無身而成身”,

“無私成其私”的思想意蘊。

《老子》

“無身而成身”或“無身成其身”的道術,蘊涵深刻的價值意蘊,啟迪我們:

我們往往太在乎自身的利益和功名,而常忽略了人生的道術智慧和道德修養,以至於陷入愈想得而反不能得的困境。殊不知,愈是大公無私,愈是會獲得人們的尊崇和支援,愈能幹成大事,而成就自身的

人格價值目標,獲得

個人

合理利益。

《老子》“無身成身”道術:無身則無患,無身方可成身

《老子》的人生智慧,是擇善而成功的道術方略,也即藉由修為真、美和善的道德品行和素質能力,運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和路徑,來達致成功的效驗和結果,實現預期的目標和目的。

在塑造中國人文價值和人道精神上

,《

老子

發揮著

深刻而雋永的影響。現今,我們很多道德倫理、人生情趣

和精神底蘊,都與之有著基因傳承的關係。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