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讀《故宮退食錄》,跟著在故宮工作了60年的文物專家逛故宮

作者:由 山寺花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3-14

退食是什麼意思

讀《故宮退食錄》,跟著在故宮工作了60年的文物專家逛故宮

“退食”一詞,出自《詩經·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朱熹集傳中對“退食”一詞是這樣解釋的:“退食,退朝而食於家也。”,也就是公家退朝回家休息的意思。

朱熹的第二十五世孫朱家溍,就是《故宮退食錄》這本書的作者,朱家溍從1943年開始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直到2003年因病去世,這60年間,他幾乎天天都要“逛”故宮,故宮裡的990間房屋,他每一間都去過,故宮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1974年,朱家溍60歲,但到了退休年紀的他,並沒有脫離在故宮的工作,所以他在書中自稱“退食”,而不是退休。

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曾說:

“朱家溍先生的特別之處,是涉獵文物門類很多,而且對每類都有精深研究。”

文物鑑賞收藏大家王世襄曾說:

“20世紀九十年代,國家組織過對各地博物館的文物評級工作,在專家組眼裡,除了陶瓷、銅器、玉器這三項,其他各類文物的鑑定,都由朱家溍負責。”

朱家溍之所以在文物鑑定方面享有盛譽,是因為他確實對這些文物太瞭解了,朱家溍的父親朱文鈞是故宮博物院的專門委員,負責鑑定書畫碑帖,朱家溍十幾歲開始,就隨父親開始接觸古董,後來他又閱讀了大量的文史類和文物鑑定類書籍,可以說朱家溍的文物鑑定功力,是打小修煉出來的。

下面,我們就跟隨“最懂故宮”的朱家溍,一起來“逛”故宮。

01 解讀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修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讀《故宮退食錄》,跟著在故宮工作了60年的文物專家逛故宮

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紫禁城本應收歸國有,但是根據當時擬訂的《清室退位條件》,溥儀等人仍可暫居紫禁城,溥儀仍舊可以釋出“上諭”,遺老遺少仍對溥儀行跪拜大禮,在某種程度上,紫禁城在當時就是一個“國中之國”。

1924年,溥儀被逐出宮,“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並對外開放。成立之初,故宮的陳列和管理都稍顯混亂。

到了三十年代,故宮開始變得規範起來,朱家溍也就是在這時開始與故宮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們今天看到的故宮裡面井然有序陳列的文物,其實耗費了文物工作者們極大的精力,從朱家溍和和太和殿的一把椅子之間的故事就能看出。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太和殿的雕龍寶座是故宮的遊客們必去的“網紅打卡景點”。

1947年,故宮博物院決定恢復太和殿清代時的原狀。

但1915年袁世凱謀權篡位,舉行所謂的登基大典之前,他命人將太和殿的雕龍髹金寶座換成了樣子不倫不類的大椅,因為這把椅子靠背很高,而椅面很低,個矮腿短的袁世凱坐在上面會比較氣派。

要恢復太和殿原狀,必須將雕龍髹金寶座換回來,可是找這個下落不明的寶座成了一件難事,將其他寶座放上去又和原來寶座後面的屏風不搭。

讀《故宮退食錄》,跟著在故宮工作了60年的文物專家逛故宮

直到12年後的1959年,朱家溍才在一個存放廢舊木料的庫房裡發現了雕龍髹金寶座,可此時的寶座,基本上已經面目全非了,朱家溍對這把殘破的椅子的髹漆工藝和雕龍造型仔細研究之後,才確認它就是太和殿丟失的寶座。

為了修補這把寶座,又花了文物修復工作者們934個工作日。

前前後將近15年的時間,才給遊客們還原了太和殿清代時的模樣。

02 故宮裡為什麼也有假文物?

故宮裡還有假東西,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朱家溍曾說:“故宮裡有假東西其實沒有什麼奇怪的,故宮裡真品多,假東西也不少。”

不過假東西里面,也有不同的等級。

大家不要以為假東西都是低階次品,這裡面也有一些質量較好,並且經過了長時間的流傳和收藏,具有了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的東西。比如養心殿原來懸掛的北宋畫家李公麟的《免冑圖》,經過鑑定,它並不是出自李公麟之手,但仿這幅畫的古代畫家畫工了得,且此畫年代久遠,所以這幅仿的假畫,也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不過,假古董裡面低階次品還是比較多,這是因為嘉慶之後的幾代皇帝,欣賞古代藝術的修養普遍不高,對宮裡藝術品的收藏也不大關心,慈禧當權時更是如此。

於是,各地官員在進貢古玩字畫時,就以昂貴的古代名家名作的名義,將粗製濫造的假東西堂而皇之的帶進了宮裡。

假東西多,有的假東西還挺“真”,所以這就需要文物鑑定者和造假者鬥智鬥勇了。

在《故宮退食錄》中有一篇叫做《漫談假古董》的文章,就講的是朱家溍和假古董“鬥爭”的故事。

讀《故宮退食錄》,跟著在故宮工作了60年的文物專家逛故宮

七十年代,紅學界曾發現了一批關於曹雪芹的文字材料和文物,朱家溍看了之後,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道:“假的,全都是假的。”

朱家溍之所以這麼肯定,是因為他在故宮中鑑別真假古董時,為了確保嚴謹,早已摸透了各朝代的制度、禮俗等東西,他的大腦就是一本“活字典”,他的雙眼堪比“火眼金睛”。

朱家溍對質疑他的人說道:“這些所謂的曹雪芹的材料,多處與制度、禮俗相悖。比如,文字材料中的某些詞彙,是清末才從日本傳到中國來的,不可能出現在乾隆年間的文字中。”

其實,故宮裡面的不少文物,都來自於朱家溍家。

朱家溍父子喜歡收藏,加之朱家早年的舊宅曾是王府,所以朱家的古董數量特別多,但是朱家溍兄弟將他們全都無償捐給了故宮和當地文博機構。

有人估計過,朱家捐出去的文物,價值數億。但朱家溍說:

“古器物有聚有散,有散有聚。聚是一樂,散能得其所,也是一樂。”

03 宮廷生活與清宮影視劇

在《故宮退食錄》裡,朱家溍對不少清宮影視劇和書籍進行了“吐槽”。

我們在一些影視劇中看到,皇帝在臨幸嬪妃之前,嬪妃要先脫了衣服,然後用被子或斗篷將身體裹起來,被太監扛進寢宮裡。

讀《故宮退食錄》,跟著在故宮工作了60年的文物專家逛故宮

但朱家溍說:“這純粹是胡編亂造,不僅清朝從來沒有過這種制度,而且不管是愛的關係還是性的關係,都不可能採用這種形式。”

有的小說裡有這麼一個橋段,光緒被軟禁在瀛臺之後,偷偷跑進宮與珍妃相會,朱家溍在書中說:“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

宮廷作為清王室的政治中心,有著嚴苛的政治禮法,所有人的一舉一動都要遵循制度,皇帝當然也不例外。

即便是在光緒沒有失去自由的時候,要從宮外回宮,也要命人去護軍統領手裡拿鑰匙開城門,失去自由之後更不可能隨意進出皇宮了。

我們還聽聞李蓮英賣官的傳聞,而實際上,李蓮英賣官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大臣們去見皇帝之前,其實他們的官職基本上已經被敲定了,他們去面見皇帝,只是得到個上任通知而已。

但是,大臣並不知道這個事實,他們在見皇帝之前紛紛給李蓮英塞錢,見到皇帝之後,得了肥差,會覺得自己這個後門走的值;得到的官位不理想,他們只會覺得錢塞的不夠多。

其實,慈禧將權利緊緊攥在自己手裡,她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大權旁落,李蓮英要是敢賣官,敢向慈禧提大臣任用問題,敢摻和政事,估計離腦袋搬家也不遠了。

李蓮英確信不會有人舉報他,也確信宮內宮外資訊不對稱,所以才敢以慈禧寵臣的身份肆無忌憚的賣官。

而這件事,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是朱家溍從幾個經歷過清末官場的長輩那裡打聽來的。

讀《故宮退食錄》,跟著在故宮工作了60年的文物專家逛故宮

對於慈禧的上位史,人們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在朱家溍看來,大多數說法都不怎麼靠譜。

在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中,溥儀說慈禧是因為懷孕從宮女升為貴妃的,但朱家溍說,溥儀這個說法其實是錯的,溥儀是從一些老宮人的口中聽說的謠言,而他自己還信以為真了。

朱家溍告訴我們,其實慈禧的父親是八旗官員,這種出身的女子,入宮就是預備做嬪妃或者貴人的,而宮女其實是從家奴的女孩中選擇出來的。

對於如今一些戲說歷史的影視劇,朱家溍表示很無奈。曾有人想讓朱家溍對一部電影不滿足史實的地方提修改意見時,他說:“不是哪一點不對,而是沒有一點對的。”

朱家溍的嚴謹態度,與隨意戲說歷史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朱家溍曾說:“創作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對大事和大人物不能變更,不能違反當時的生活方式。”朱家溍對待歷史的嚴謹,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在故宮裡,國寶扎堆,而朱家溍,賦予了這些國寶精神,朱家溍的《故宮退食錄》,又賦予了這些國寶生機,“鑑定國寶的國寶”這個稱號,朱家溍真的受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