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都言杜甫“現實主義”的悲壯,可他浪漫起來我們想象不到

作者:由 蕭硯歌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4-26

漢時長安雪一丈什麼肖

說起杜甫,他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身份恐怕無人質疑——他深刻而廣泛地記錄了那個喪亂的時代,記錄了自己顛沛的一生,其數量和質量幾乎無人能與之比肩。但要說他也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恐怕有不少人要反駁。

事實上,杜甫詩的成就不僅表現在現實主義上,還表現在浪漫主義地反映了人民的理想和追求,反映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最隱蔽也最深刻的心靈世界。

都言杜甫“現實主義”的悲壯,可他浪漫起來我們想象不到

杜甫詩作的浪漫主義特質和他的現實主義成就一樣的突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是杜甫詩的一對矯健的翅膀,都一樣的有力,一樣的善於飛翔。

不看到這一點,也就是沒有看到杜甫的全人,沒看到杜甫的整個創作。

01 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渴望的理想主義

杜甫詩歌的浪漫主義中最傑出的內容,是充滿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渴望,是一種建立在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上的理想主義。

杜甫反映了熱烈的憎恨,一種對更好命運的成熟的憧憬,一種擺脫過去的願望。在他的後期詩作中,常常在抒發個人的悲涼、悽苦和不幸的遭遇時,在嘆息和描寫勞動人民的災難時,流露出他的理想主義。雖然有時只是一兩句,但卻閃現著深邃的內在的光芒。可惜這一點卻常常被人忽視。

詩人的理想主義決不僅僅是從他個人的遭遇出發,而是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與關懷聯在一起的,是和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聯在一起的。因此,這理想主義的光芒就顯得難能可貴。

都言杜甫“現實主義”的悲壯,可他浪漫起來我們想象不到

杜詩裡多次出現千百年來人們所幻想著的字眼:樂土與桃源。

詩人告訴我們,他的遷徙、流浪是“有求彼樂土”,是“無食問樂土”的。“桃園費獨尋”是他生命到了最後時唱出來的。他追求、呼號了大半生,可是“樂土”與“桃源”並不存在,枉費了他的精力。可以說這是詩人的一次醒悟,一次總結,但是已經遲了。他只留下了他執著追求的詩句,這詩句能夠使人為之同聲一哭: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內不喧呼。”《嶽麓山道林二寺行》

這裡,“不喧呼”,是不吹五喝六虎假虎威,意味著官吏不欺壓人民。而詩人一生最憎恨的,恰恰是那些作威作福兇橫霸道的官吏。詩人的“桃源”標準應該說是很低的,可是這正說明“不喧呼”的官吏們太少了,因此,詩人才特別寫了那位太守。而且這倒底並非詩人所構畫的樂土、桃源的全部:

“鋒鏑供鋤犁,征戍聽所營。冗官各復業,土著還力農。”《往在》

“眾僚宜潔白,萬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便君之任》

“獄訟永衰息,豈唯偃甲兵。”《同元使君春陵行》

他嚮往著一個沒有貪官、冗官,人們各得其業的平均社會。在這個社會里,甚至連監獄以及爭吵訴訟也沒有。這便是詩人理想的王國,他的“樂土”和“桃源”。

都言杜甫“現實主義”的悲壯,可他浪漫起來我們想象不到

在詩人流徙、逃亡的幾十年中,戰爭從來沒有停息過,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詩人在追求他的理想社會的過程中,大聲地呼號:

“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馬》

“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晝夢》

“焉得鑄甲為農器,一寸荒田牛盡耕。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耕女織行復歌。”《蠶谷行》

他反覆地表達著“兇兵鑄農器”, “願聞鋒滴鑄” 的真誠願望,可現實是無情的,它冷酷地回答了詩人的天真:

“勞生共乾坤,何處異風俗?冉冉自趨兢,行行見拘束,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寫懷二首》

詩人為存在著貴賤之別而悲憤,為存在著貧富之分而不滿。“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人雖看到了這個社會的一般現象,但還沒有接觸到由這一現象所產生的更深刻的東西,貧者、賤者的悲憤和對於社會的不滿。

詩人是不自覺的,然而寫出了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社會所必然出現的社會意識和社會心理。

都言杜甫“現實主義”的悲壯,可他浪漫起來我們想象不到

杜甫出身於一個衰敗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加之他的仕途失意和戰爭的頻仍,他的生活更是一落千丈。他和底層人民一樣,經歷過捱餓、受凍和流亡。這使他有了很多和人民接觸和交往的機會。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萬里狎樵漁”。因此,他曾被士大夫們攻訐為“村夫子”。

何為“村夫子”?他不僅僅和田夫野老們接近,而是在這接近中,他的思想感情受到了薰陶、影響,並和田夫野老們相一致了。

“村夫子”決不是詩人的恥辱,而恰恰是他的榮譽。

他放棄了官僚士大夫的架子,卻換來了更可寶貴的東西——人民的思想感情,並透過他的筆,使自己成為普通老百姓思想感情的表現者,歌唱者。

都言杜甫“現實主義”的悲壯,可他浪漫起來我們想象不到

對照我國曆史上許多農民起義時提出的口號和綱領,就能更好地領會詩人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的實質。北宋李順、王小波起義時宣佈“我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南宋鐘相提出“當等貴賤,均貧富”。這些都是作為宣傳、動員、組織的口號提出的,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理想和要求。

杜甫那種要萬役平均,要沒有侵奪,沒有監獄訴訟,以至沒有戰爭和武器,甚至無貴賤貧富的理想社會,和農民起義中提出的口號和綱領,其精神是相通的。

當然詩人不可能去想到起義,想到反抗。否則,那就不是杜甫了。不過,杜甫並非是“反戰詩人”,他並不反對一切戰爭。他歌頌過反侵略的戰爭,歌頌過戰場上立功的將軍統帥,更歌頌過反侵略戰爭中的人民群眾,歡呼過這種戰爭的勝利。

但一當詩人看到那些給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異族入侵和軍閥混戰時,他就對戰爭產生憎恨,有時就把這種憎恨發洩在武器上,要把武器徹底銷燬,並把不存在武器當作他的理想社會的一項內容。

這當然是詩人的又一種天真,然而這種天真是美好的迄今人類還沒有實現的理想,是一種浪漫主義。

杜甫所構畫的理想社會是一幅完整的圖畫,包括政治的、經濟的、道德的各個方面。這一點,不僅為他同代的詩人所沒有,就是他以後的漫長封建歷史時代的詩人們也沒做到。這是詩人留下的一項十分珍貴的遺產。

當然,理想主義並不是杜甫詩中浪漫主義的全部。

都言杜甫“現實主義”的悲壯,可他浪漫起來我們想象不到

02 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發的獻身精神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人們所熟悉的,它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名句千載傳頌,這是

種多麼崇高的獻身精神,這種獻身精神是從崇高的理想出發的,從而進一步顯示了杜詩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

這一獻身精神在他的《鳳凰臺》中也可見到:

“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恐有無母雛,飢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

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同樣表現了詩人的獻身精神。據說鳳凰是“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因此詩人便想把自己的心當作竹實,血當作醴泉,獻給那失掉了母親的鳳雛。然後看見鳳雛長大,銜著一幅“瑞圖”自天而下,獻給當時眾望所寄的皇帝,以使國家能夠恢復,外寇能夠驅逐,人民的苦難能夠解除。

都言杜甫“現實主義”的悲壯,可他浪漫起來我們想象不到

杜詩的浪漫主義所反映的獻身精神,沒有那種從個人開始的色彩,為追求個性解放、個人自由等等,而總是落在關係到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的問題上。

比如,《義鶻行》是根據民間故事寫成的,故事內容是一對鷹生了小鷹,雄鷹覓食去了,這時突然來了條白蛇,打敗了雌鷹,吃掉了小鷹。雄鷹回來見狀,立即去找鵲鳥,向鵲鳥哭訴了它們的不幸。鵲鳥便趕來將白蛇殺死。然後鵲鳥便“功成失所往”,不要酬謝地離去了。詩人寫這個故事的目的:

“聊為義鶻行,永激壯士肝”。

這個故事本身就是浪漫主義的,詩人的著墨加工,使義鶻的形象更加生動了。杜甫也透過這一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歌頌了這種功成不受賞的義俠行為。

這樣的俠義行為是我們民族的一種美德。在封建社會,老百姓處在重重剝削,壓迫之下,俠義行為往往能使壓迫者受到懲處。因而這些俠義行為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在老百姓中流傳,這首《義鶻行》也恰恰如此。

03 寫景狀物的誇張壯美

杜甫的浪漫主義特質的另一表現,是誇張。這種誇張,在一些歌詠自然山川的詩中更為大膽。清人鄭日奎有一首《讀少陵集》的詩,詩中對杜甫寫自然山川的詩的這一特點,有很概括的描述:

“真宰含悲洩太古,元氣茫茫姿意取。蕩除塵翳斬荊榛,為經為騷復為史。河山日月本平平,一觸此老奇趣生。心計驅使從豪變,淋漓墨汁皆崢嶸。”

杜甫的“淋漓墨汁皆崢嶸”的例子,在他的全部創作中可謂俯拾即是。如《劍門》寫四川的劍門:“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是從“天險”一詞翻出,是天也有了生命,是天設下的險。讀來顯然更有氣勢,更雄壯,也更誇張。

藝術允許誇張,甚至有時不誇張便不能突出形象,不能使抒發出的情感達到強烈的程度。

如他筆下的“大水森茫炎海接,奇峰律兀火雲升”是寫熱;“漢時長安雪一丈,牛馬毛寒縮如蜻”是寫冷;:“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寫柏樹的高大; “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 寫善於綴文和書法、

都言杜甫“現實主義”的悲壯,可他浪漫起來我們想象不到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寫一位女舞蹈家的劍舞更是誇張雄壯: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詩中“如山”寫觀舞的人多;“色沮喪”,寫劍舞的驚人;“久低昂”,進一步說天地為之變容;“九日落”,說劍器下垂,像羿把九顆太陽射下;“驂龍翔”,說舞者騰空跳躍,如東方群帝駕著蒼龍矯然奔走;“來如雷霆收震怒”,寫其舞勢雖如雷霆而不像雷霆那樣震怒;“罷入江海凝清光”寫停舞之後,舞者從容,觀者屏息,場上一片寂靜,如同大江大海,波平凝月。

詩人還有些歌贊畫家們寫山水,寫動物的詩。如《奉先劉少府畫山水嶂歌》,透過誇張和想象,詩人簡直是身入畫幅,“青鞋布襪,地生活在畫境之中。“堂上不合生楓樹”,那樹好像就生在房間之內,“元氣淋漓樟猶溼”,詩人彷彿感到那樟子竟是溼的。

都言杜甫“現實主義”的悲壯,可他浪漫起來我們想象不到

又如寫一幅畫鵲的題畫詩《畫鶴行》:

“高堂見老鵲,颯爽動秋骨,初驚無拘攣,何得立突兀。”

那鵲鳥畫的生動逼真,使庭外樹上的老鴉都害怕起來。

誇張是浪漫主義的重要特點之一,杜甫重視誇張,喜歡誇張,也善於誇張。明代胡應鱗評論唐詩時曾作過一些比較,認為寫同一景物,創同類意境,杜詩氣勢之壯美,描寫之誇張為盛唐諸君所不及。

杜詩中的這類誇張的描寫,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形象的容量大,空間大,更富於浪漫主義氣質。

浪漫主義手段,對於每個真正的詩人都是應該具備的,問題是能否形成自己的特點及其成就如何。杜甫是有成效地使用了浪漫主義手段來創造形象,開闢詩境,抒發感情,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的。

杜詩中的浪漫主義理想,從最深刻的意義上說是來自人民生活,來自人民的心靈深處。

但這種浪漫主義,在那個時代是根本不能實現的。於是他不能不借助於神話,因為大地上沒有可以“淨洗甲兵常不用”的流水,只好瞻望於“天河”,以及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能力挽天河的“壯士”。最後,他連這樣的壯士也不能提出,只能用“焉得”“安得”的字眼了。

他反映了人民的熱烈的憎恨、憎恨那使人民遭受苦難的戰爭,他把這憎恨天真地加在武器之上,他憎恨那些對人民誅求不已的統治者們。

但他提不出什麼辦法,他也不可能提出什麼辦法。他只能在那裡幻想,提出個很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