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從“微意何曾有一毫”談李商隱《謝書》之真意

作者:由 古詩詞有新賞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5-11

書此謝知己什麼意思

謝書

唐李商隱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

自蒙半夜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

這首詩是蕭閒老師發在我那篇《 揭秘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詩中“春心莫共花爭發”的真正含義》之文後的評語,因為他沒有寫詩題也沒有寫作者,我以為這首詩是他寫的,所以我就把它當做今人之詩去理解,“微意何曾有一豪,空攜筆硯奉龍韜。”所以我就將這兩句理解為——老師是在指責我所解析的李商隱那首詩中所隱藏的深意根本就沒有一絲一毫,我只是憑空舞筆弄墨給予了那樣的深意,因而我便沒有給他回覆。可是當我查資料時卻意外地發現了這首詩居然是李商隱寫的,而且是寫給老師的“感謝信”。我就很認真去欣賞很用心地去體會……大家都知道,李商隱的詩以陰晦難懂而著稱,各家評說也是眾說紛紜,至於蕭老師是以哪家之“說”的意思發這首詩給我的,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了這首詩的來歷,我就想談談我自己對這首詩的一點點理解……

這首詩的題目是《謝書》,“謝”,形聲。從言,射聲。本義:向人認錯道歉。或者感謝的意思

“書”,形聲。從聿,者聲。聿( yù),即筆。隸書省“者”成“曰”。《說文》:“書,箸也。”箸(著)即顯明。合起來表示用筆使文字顯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可見作者是以文字來表達自己顯明的“謝”意。那麼作者所表達的“謝意”究竟怎樣的呢?

第一句“微意何曾有一毫”。

“微意”、隱藏之意;精深之意。典出《後漢書·龐參傳》:“拜 參 為 漢陽 太守。郡人 任棠 者,有奇節,隱居教授。 參 到,先候之, 棠 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主簿白以為倨。 參 思其微意,良久曰:‘ 棠 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

“何曾”,未曾。這裡用反問加強語氣表示從來就沒有。

“一毫”,一根毫毛。比喻極小或很少。

這一句的意思是欲要自己證明清白的意思從來就沒有一絲一毫,欲要自己“擊強宗”的意思從來也沒有一絲一毫,欲要要自己為皇帝(孤,古代帝王的謙稱。老者抱孤,即老臣抱孤之意。)分憂的意思更是從來就沒有一絲一毫。那麼這隱藏的“微意”為何會從來就沒有一絲一毫呢?

第二句“空攜筆硯奉龍韜。”

“空”,沒有。

“攜”,(形聲。從手,雋( jùn)聲。本義:提著。

“筆硯”,代指文墨書寫之事。

“奉”,為…效勞,侍候。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孟子》

“龍韜”:太公望 兵法《六韜》之一。泛指兵法、戰略。南朝 梁 江淹 《為蕭讓太傅揚州牧表》:“既罕《龍韜》、《金匱》之効,又乏楹間帷中之績。” 唐 錢起 《送崔校書從軍》詩:“寧惟玉劒報知己,更有《龍韜》佐師律。”

這句的意思是根本就沒有提攜自己文墨書寫來作為他效勞兵法戰略之事。這裡的“空攜”的“空”是前一句“何曾有”的具體體現,也與作者那首《無題》中“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意思恰恰相同,可見作者根本就不認可(從師)這回事。為什麼說作者不認可“從師”之事?

第三句“自蒙半夜傳衣後。”

“蒙”,蒙受。承蒙(敬詞)。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李密《陳情表》。

過蒙拔擢,豈敢盤桓。——李密《陳情表》

“半夜”,深更時分。

“傳衣”,《舊唐書.方伎傳.神秀》:“昔後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獲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雲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後人用以代指傳授師法或繼承師業。

“半夜傳衣”,深更時分“傳衣”乃是你知我知別人事後知而傳言之事。

這一句的意思是自從承蒙(蒙受)老師“半夜傳衣”的過度提拔之後,就讓自己陷入瞭如同李密《陳情表》之“表”身處夾縫的悲苦處境。而這種悲苦的處境正是作者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第四句“不羨王祥得佩刀。”

“羨”,會意。本義:羨慕,因喜愛而希望得到。

王祥:臥冰求鯉,被尊為“孝聖”。

“佩刀”,《晉書》卷三十三〈王祥列傳·(弟)王覽〉初,呂虔有佩刀,工相之,以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謂祥曰:「苟非其人,刀或為害。卿有公輔之量,故以相與。」祥固辭,強之乃受。祥臨薨,以刀授覽,曰:「汝後必興,足稱此刀。」覽後奕世多賢才,興於江左矣。

這一句的意思是不因為喜愛而渴望得到王祥得到的佩刀。“不因為喜愛而渴望得到”的意思是雖然自己不喜愛不渴望得到了但卻得到了。那麼作者又是如何得到的呢?那就是王祥得到佩刀的“強之乃受”,而這“強之乃受”對作者來言即就是第二句的“空攜”與第三句被認定“半夜傳衣”的即成“事實”,可就這種“強之乃受”的賜予在被認定的即成“事實”之後將自己陷入了“苟非其人,刀或為害”難以表白的悲苦處境。

這首詩從詩意剖析來看,我認為這並不是李商隱向那位“半夜傳衣”之師認錯的真誠道歉或者表示感謝之意,而是對“強之乃受”“傳衣”這件事帶給自己仕途不順的自嘲與諷刺。透過這首詩的賞析,我要說的是古人之詩不能以今意去理解,古人詩詞中所用之“典”的意,乃是“典故”中“情”之為我所寄之意。

從“微意何曾有一毫”談李商隱《謝書》之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