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別董大》:人生是需要知音的,哪怕千古難覓

作者:由 羅斌冰寫字耍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05

別董大的君指的是什麼

《別董大》:人生是需要知音的,哪怕千古難覓

羅斌冰草書:《別董大》

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白話直譯:

千里黃雲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風吹著歸雁大雪紛紛。

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君?

(——這段直譯摘自百度百科)

注: 《別董大二首》是唐代詩人高適的組詩作品,是高適在送別友人時創作的兩首七絕,其中第一首堪稱千古絕唱,是送別詩中的典範之作。所以,這裡只講第一首。

題目中董大其人因高適沒有註明身份,故無法確定。敦煌寫本《唐詩選》殘卷題為《別董令望》,但此董令望不可考。有學者認為,董大就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因族中排行老大而稱董大。現代基本採用此種說法。

作者簡介: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滄州渤海縣(今河北省景縣)。唐朝天寶八年(749年)進士及第,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時年六十二歲,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忠。作為著名

邊塞詩人

,與岑參、

王昌齡

王之渙

合稱“邊塞四詩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高適寫邊塞,蒼茫而不淒涼,賦送別,荒渺而不悽切,皆脫前人窠臼,開一代詩風,其詩又以厚重深沉著稱,擅長古風,所寫邊塞詩在冰寒之中包含著熱力,在荒涼之中蘊涵著活力,是邊塞詩派發展程序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以上資料來自度娘)

《別董大》:人生是需要知音的,哪怕千古難覓

羅斌冰草書:《別董大》

創作背景:

《別董大》創作於747年,即唐玄宗天寶六年,離高適進士及第還有兩年。

高適自20歲離家到長安,便開始了他此後的遊歷生涯。他的遊歷,一方面是因為科考落第,想要再尋找報國之門,另一方面也是透過遊歷增加見識並結交朋友。

747年春,吏部尚書

房琯

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冬,44歲還在遊歷的高適與董庭蘭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作此《別董大二首》。

高適這兩首詩,尤其是第一首中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一經問世,便傳誦天下,引來無數知音感慨。

兩年後,749年,即唐玄宗天寶八年,經由睢陽太守

張九皋

所薦舉,46歲的高適應有道科

中第

,授封丘尉。

(有道科是唐朝不同於科舉考試的另一種人才舉薦和考核制度,即經由地方大員或中央官員推薦,參加專為有道德、才藝等的人舉辦的有道科考試。)

02:21

草書演示

作品賞析: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曛:xūn,暮,昏暗,落日的餘光。)

這是送別的場景:

是時,烏雲蔽日,陽光於雲層之上,透不過雲層也投不過雲層,惟留暗黃天色。望去,便是千里的黃雲,即使是白日,也若日暮黃昏。

這樣的天日該是壓抑的吧?

可是,看那呼嘯北風中遙飛的雁,還有隨風紛紛揚揚的大雪,這大野即便蒼茫,又何嘗不是曠遠?

如此,以景緻抒心境,顯現的是人心的窄與寬、胸襟的狹與闊、氣勢的羸弱與磅礴。

於是,人之格局由此得見,但遇坎坷磨難,或自憐抱怨不思進取,或剛毅堅韌迎風而上。詩人高適,屬於後者。

二十多年不得志還能有如此格局的人,送別朋友的時候,該說些什麼呢?

董大,豪邁地走吧,瀟灑地走吧,天大地大心更大!記住,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如此鏗鏘勵志的送別,乾淨利落,什麼離情愁緒,什麼低徊留連,不要!真朋友,懂你要什麼,所以,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你如此才情,普天之下,還有誰不知道董大你呢?

人生是需要知音的,哪怕千古難覓。

董大是幸運的,即便他落魄之後,至少還有高適是他的知音。

是的了,不管當時的普天之下有多少人知道和賞識董大,但一千多年來,因為高適,因為高適的這首詩,真真是擔得起“天下誰人不識君”了。而且,高適以此詩激勵董大,也激勵了自己,更激勵了後世太多太多的人。

所以,不管你逆境幾番,或你的朋友逆境幾番,請一定不要沮喪沉淪。贈自己也贈朋友吧:堅持!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人生是需要知音的,哪怕千古難覓

知識點:邊塞詩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

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

隋代

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

全唐詩

》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其中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極具歷史意義。

不過,也有人認為,早在春秋時期的《詩經》裡就有不少的邊塞詩。這是學術研究的課題,我們這裡不做分析。不管邊塞詩蒙啟何時,漢魏六朝時代開始發展、隋代興盛、唐代鼎盛是準確的。

漢魏六朝廣義是指中國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分為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和南北朝,一共六個朝代,因此被稱為“漢魏六朝”。

狹義的漢魏六朝和政權的傳承有關,一是指 東吳、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這六朝都在建康(今南京)建都。二是指具有繼承關係的曹魏、晉朝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朝代。

邊塞詩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和這近四百年的歷史有關。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大大小小有三十餘個王朝。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邊疆軍民的生活和將士保家衛國的情懷便成為了歌詠的詩意題材。

之後,是隋朝的統一。大一統的霸氣,為邊塞詩的壯懷和高揚提供了豪氣,尤其是壯懷激烈又才情橫溢的隋煬帝,雖是後世罵名很多,但他的邊塞詩文采飛揚且鏗鏘大氣,是繼曹操之後扛鼎豪放派的第二人,唐太宗李世民對隋煬帝的詩文到了痴迷的程度,經常不自覺地就吟出隋煬帝的詩文,不自覺地就擊節叫好。他還把隋代舊庭裡的樂官請過來,把隋煬帝的詩作譜成曲,一起唱和。

再之後,到了詩歌的華宴時代,唐朝。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的創作。參與人數之多,詩作數量之大,為前代所未見。

邊塞詩的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時期,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基調,藝術感極強。這和當時強大的邊防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有關,也和當時建功立業及“入暮制度”有關。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求功,正如楊炯詩言“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還有岑參詩言“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唐朝是一個全民皆詩的時代,幾乎所有的大詩人都寫過邊塞詩,李白杜甫不用說,就連詩佛王維也寫過“忘身辭

鳳闕

,報國取

龍城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初唐盛唐的邊塞詩立意點在國家民族,氣勢雄渾豪邁。之後的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主要矛盾從邊塞轉到了國內。如此,士人、詩人的壯志難酬,他們的清高和麵子也不允許他們為權力者謳歌。如此,缺少了寫作的基礎,邊塞詩也就少了。

還好,這也為宋詞中邊塞詞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儘管不知道為什麼學者們將宋朝分了很多類卻就是沒有邊塞詞,但邊塞詞一定是宋詞中最為燦爛輝煌的華章,比如范仲淹的《漁家傲》、陸游的《謝池春》、岳飛的《滿江紅》、辛棄疾的《永遇樂》等等,宋朝的文臣武將大多是文武雙全的。以後我們講宋詞的時候,會重點講到。

最後,列舉邊塞詩的一組關鍵詞:

烽火、

狼煙

、馬、寶劍、鎧甲、孤城、

羌笛

、胡雁、鷹、夕陽、

大漠

、長河、長城、邊城、胡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