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星龕奕奕翠微邊”,《龍門金剛》背後的魏唐造像藝術史

作者:由 開朗的瑜瑜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08

星龕奕奕翠微邊什麼意思

“星龕奕奕翠微邊”,《龍門金剛》背後的魏唐造像藝術史

河南衛視簡直絕了,自從春晚以後彷彿打開了任督二脈,憑藉《唐宮夜宴》、《祈》等一次又一次精彩絕倫的舞蹈策劃震撼網路,中華文化這一塊屬實是被她玩明白了,果不其然,《七夕奇妙遊》再次刷屏!!!

這個七夕,不止談了愛情和浪漫,還有燦爛星河和千年飛天夢。

“一步一重天,一夜一千年”, 剛強雄健的金剛與嫻雅雍容的飛天邂逅,盡顯雍容華貴的審美與恢弘磅礴的氣勢,以傳統藝術文化為底蘊,用數字科技賦能,將龍門石窟的魅力以美輪美奐又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我雖然不懂,但大為震撼!

“星龕奕奕翠微邊”,《龍門金剛》背後的魏唐造像藝術史

迴圈播放了好幾遍《龍門金剛》以後,於是終於在半夜決定稍微學點什麼!

前言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郊,白居易有詩云“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可見此地風景之秀美。

龍門石窟現存窟龕(kan)2300餘座,造像11萬餘尊,石窟南北長達一公里,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同時也反應了中古政治、經濟、宗教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藝術變遷等諸多領域的發展情況,是一座瑰麗無價的歷史文化寶藏。

“星龕奕奕翠微邊”,《龍門金剛》背後的魏唐造像藝術史

開鑿·北魏孝文革新

北魏窟龕皆為皇室所造,約佔龍門石窟的1/3,全部集中在西山。

“星龕奕奕翠微邊”,《龍門金剛》背後的魏唐造像藝術史

佛教造像藝術源於公元前2世紀的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吸收了希臘的石雕神像手法,形成了犍陀羅藝術的基礎,並在公元1世紀的貴霜帝國時期成型。公元2世紀中後期,印度秣菟羅一帶受到犍陀羅藝術的影響開始雕琢佛像,形成自己的風格。隨著佛教東傳,兩種造像風格都傳入中國。

北魏鮮卑政權統一中原後,起初並未在意佛教而是以儒生治國,太武帝時期還發生過大規模的滅佛事件。之後太武帝的孫子文成帝信奉佛教才使得佛教重新復興。

孝文帝時期雖對佛教的發展有所約束,但本人也崇信佛教,從而使佛教得到一定的發展。

北朝信仰佛教特別重視修“功德”而不是空談,修建石窟被認為是一種風尚,因此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窟龕營造,龍門兩岸成為皇室貴族彰顯佛教信仰的聖地,並逐漸成為中原新的佛教藝術中心。

北朝的石窟藝術始終體現了中西文明、南北文化、胡漢文化的交流融合。北朝在吸收了犍陀羅藝術和秣菟羅藝術後結合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佛教造像藝術突飛猛進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發展水平。同時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啟了全面漢化的政治改革,向當時南朝士大夫秀骨清像審美學習,因此北魏後期風格多體現清秀含蓄。

“星龕奕奕翠微邊”,《龍門金剛》背後的魏唐造像藝術史

鼎盛·唐朝東都政治

隋唐五代時期雕塑名家輩出,龍門石窟剩下2/3的窟龕為唐朝雕刻的。

“星龕奕奕翠微邊”,《龍門金剛》背後的魏唐造像藝術史

唐朝的皇室貴族大多支援佛教的發展,因此唐朝時,佛經翻譯、興建寺廟與造像頗為興盛,路上絲綢之路暢通,東西文明往來頻繁,佛教藝術達到歷史上的高峰。

唐高宗與武后出2萬貫脂粉錢歷時4年營造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該佛窟寬33米,進深38米,高40米,窟中有佛像9尊,最大的就是面相端莊神聖的盧舍那佛,其餘8尊為其弟子分列兩旁。武周代唐後,武則天定都洛陽,大力資助龍門石窟造像的雕鑿。盛唐時期,高力士等人又在盧舍那大佛組像間開龕造48尊無量壽佛等身像為玄宗祈福。

初唐與盛唐時期的龍門石窟以豐滿健壯為美,佛造像多莊嚴華麗、剛強雄健、成熟穩重,體現了大唐雍容華貴的審美與相容幷蓄的恢宏氣勢。

“星龕奕奕翠微邊”,《龍門金剛》背後的魏唐造像藝術史

流失與迴歸

晚清民國時期,華夏大地上經歷了的一場大家都知道的浩劫,龍門石窟也難以逃脫被破壞摧殘的厄運,一批海外探險者、考古學家、古董商、收藏家聞著寶藏的味道而來,卑鄙地將無數珍貴文物盜劫、低價賤買,拿不走的就選擇破壞,千年石窟盛景被毀於戰火和搶劫。

目前,流散在海外的龍門造像多達200餘件組,賓陽洞孝文帝與文昭皇后禮佛浮雕像便分別被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納爾遜藝術博物館所藏。

2001年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向中國國家文物局無償歸還龍門石窟看經寺迦葉羅漢像,開啟了龍門石窟遺失文物的回家之路。如今,促進流失文物歸還原屬國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和期望,未來,相信在祖國和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外顛沛流離的漫天神佛,終會回到最初的那片天地!

“星龕奕奕翠微邊”,《龍門金剛》背後的魏唐造像藝術史

參考資料:

1、深圳博物館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展宣傳冊

2、《中國歷史·魏晉南北朝卷》

3、《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