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喜歡李白詩作的你,讀到過“假唐詩”嗎?

作者:由 一抹閒散的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09

大醉何須酒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這是啥偽詩?

李白的靜夜思,明明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喜歡李白詩作的你,讀到過“假唐詩”嗎?

書本上當時的解析是詩人躺在床上夜不能寐,剛好此時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投射到床前,好像地上鋪了一層霜,漂泊在外的詩人低下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鄉。可以肯定的是,這天晚上應該是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七百二十六年的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

此時,大唐處於玄宗朝中後期,仍繁華似錦,年輕且充滿活力的李白從老家出發遊歷了峨眉山、重慶、成都。行過“難以上青天”的蜀地,來到了小橋流水的江南,下榻於揚州某旅社,年僅二十六歲的他,已離家兩年多,晚上偶然間抬頭望天空,只見一輪明月高高的掛在寂寥的夜空,思鄉情切,有感而發,就寫下此詩。大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崖之感。

古人的房頂,要麼是蓋瓦,要麼是用茅草遮頂,根本就不會有咱們現代的玻璃房這種透光性。大落地窗,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大晚上看月亮只能是透過不大的窗戶。月光是很容易照射進室內的,但是躺在床上,月亮怎麼被看見的呢?

有人就認為說詩中此床非彼床,乃是井欄。古代不像我們都住樓房,一關門躺在床上玩手機,誰也不認識誰。古代住平房,又沒有自來水,一般在附近有一個水井,水井很深,且井壁窄,取出的水甘冽可口,且洞口會有涼氣冒出。天熱的時候,大傢伙都喜歡圍著水井聚會聊天納涼。小孩子也經常的跑來跑去,為了安全就給水井周圍圍起石頭欄杆,這一圍起來從外觀看和古代睡覺的這個床圍欄是非常像,所以古代的井欄也叫做銀床。

詩人舉頭仰望高懸的明月,有人認為其實詩人是在戶外的銀床前,那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詩人李白身處的年代,距離我們已經過去的千年。我們前兩天發生的事都已經記不清,搞不明白,更何況是玄宗朝。還有別的說法,說床,那是窗戶的窗的通假,或者說這個床乃是胡床等等,仁者見仁。最終的答案也許只有李白,他自個知道了。

現在的“靜夜思”,實際上是明代人編撰的《唐詩三百首》中所保留的某版本。那你想從唐朝到明代,又過了幾百年了,時光流轉,明代這首“靜夜思”很難說,那就是李白當年所做的原始版本。另據考證,較早的宋代郭茂倩所編著的樂府詩集,以及在日本發現的儲存完好的宋代的《李太白文集卷六中》所收錄的經驗就是開頭所念的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這個版本和明代版本有兩點主要的不同,一個就是“床前看月光”的“看”是個動詞。比起我們都熟知的明代“床前明月光”的形容詞”明“,那有人覺得是稍顯至重。因為這個月光並非實體,作為光源。他必須要照耀到某處,才能被我們觀察到。只有明亮的月光照射到地面,銀色灑滿才會讓人看到產生後句所描述之情。“疑是地上霜“,若只是簡單的看月光,那”看“比起有聯想的”明“確實是稍顯遜色。而舉頭”望山嶽“,很明顯觀賞的這個地理環境是被限制的,而”望明月“就突破了施工限制,任何人任何地點在晚上,只要沒有烏雲遮蓋,抬頭就能看到明晃晃的月亮,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明朝人所修改的版本,我認為也是錦上添花,共情深切,所以才廣泛流傳。李白若是知曉,也會同意這麼畫龍點睛的。

李白可不只是一首詩,流傳甚廣,還有其他詩也被修改過。比方說”將進酒“,那就是個典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云云。一百多年前有近代學者在甘肅敦煌殘卷中偶然發現了叫“惜樽空”的唐詩。

喜歡李白詩作的你,讀到過“假唐詩”嗎?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而在西樽空當中卻是: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髮,朝如青雲暮成雪。再如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在惜樽空中是這樣的: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復來。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在惜樽空中: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將進酒杯莫停,這個位置非常的遺憾,在原始版本當中,由於是殘卷,原來的字是什麼,已不可考。李白哭暈在床頭。再來將進酒當中,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在惜樽空中為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醒。原來是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在惜樽空:古來賢聖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有網友戲劇的說,現在通行的版本,不會是假詩吧。

這個敦煌出土的惜樽空,可能是最接近詩仙李白飲酒數十鬥,大醉之後奮筆疾書使的這種狂放的心態。尤其是剛講到的最後,這句”古來賢聖皆死盡“。要知道,封建皇權時代,你敢這麼狂妄,是乃千古第一人也。這個當中的賢聖就包括了通行版本的聖賢,甚至當時可以指代當朝賢明的聖上。

這時的李白經歷了被玄宗賞識,公奉翰林,本想著飛黃騰達,不曾想因權貴的讒毀。於天寶三載七百四十四年被玄宗賜金放還,從此踏上了飽覽祖國大好山河。說的好聽點的叫浪漫詩歌的創作之旅。李白內心還是比較苦悶的吧,對於古人來說,出人頭地就是從政啊,政治上被排擠徹底無望。學了一身的好劍法,想報效祖國,皇帝壓根兒不用你,一輩子只能一介布衣了。這首詩作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來創作出來的。李白最能真實表達的這種感情,應該就是剛講到的惜樽空中那種似乎要爆粗口,有能力的君主都死絕了嗎?就剩下看不到我才華的君主,既然這樣,還留我這種酒悶子幹嘛,乾脆帶我一起走啊,

不光是詩仙李白了,與李白一生未曾蒙面,但堪稱真正對手與摯友的大詩人崔浩也出現了“假詩”。原版的情景。詩人曾登高望遠,從黃鶴樓俯瞰,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弔古懷鄉之作,這便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喜歡李白詩作的你,讀到過“假唐詩”嗎?

這是我們課本學過的版本。後來李白也登上了黃鶴樓,覺得氣象萬千,也想現場提詩一首。他看到了牆上崔浩親筆所寫的,頓時覺得大腦懵的一片空白,一向文思泉湧的他竟然詞窮。要強的李白只得作罷,並嘆氣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此事過後,江湖傳言,李白是念念不忘,是過了好幾年,終於在遊覽金陵鳳凰臺的時候找到了機會,以證明自身實力。就仿照黃鶴樓創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用鳳凰對黃鶴,比翼雙飛成為了一段佳話。

跟李白的將進酒一樣,隨著一百多年前人們發現敦煌詩卷當中那首歷經千年歲月重見天日的黃鶴樓。可能才是最接近崔浩原詩的。那敦煌詩卷所載的黃鶴樓很幸運,他沒殘字兒。全詩如下,“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青青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去,煙花江上使人愁”。

也是在天寶年間,有位大邊塞詩人曾坐傳世的涼州詞。也有兩個版本,熟知的是“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另一個版本的頭一句卻是“黃沙遠上白雲間”。這樣的情況,放眼望去,唐詩宋詞比比皆是。可能是被詩人之後的古人出於某種原因修改的,是想讓他藝術感更強、更加押韻、更加接地氣,更加容易口口相傳。或是在傳抄過程中抄錯或認錯了字兒,或者讀錯了,聽錯了音。很多也是不可考了。所謂是存在即合理,我認為不妨兩不干擾繼續傳承下去,讓後世去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