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作者:由 雷科技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22

相對如夢寐的上一句是什麼

前言

上一次跟一加打交道,還是2019年一加7系列的時候,當年3999元起步的一加7 Pro,靠著出眾的工業設計以及一塊完整的2K 90Hz全面屏成功出圈,讓大家認識到了一加的實力。但自從併入歐加體系後,一加就開始有點“找不著北”了,數字旗艦也經常跟OPPO的Find X系列互掐,產品定位相近,為了給大哥“讓路”,不得不做一些取捨,難免有些尷尬。

一加在歐加體系中如何定位,OPPO最近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作為OPPO旗下主打效能的先鋒品牌,為一加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調。隨著高通驍龍8 Gen 2的到來,新一加也迎來了新年第一次大展拳腳的機會,並交出了最新的答卷一加11。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那麼一加品牌重定向之後的首款旗艦一加11表現怎麼樣呢?身為“加人”的小雷這次用一臺一加Ace Pro以及2000塊把新機換回來,通過幾天的體驗,來告訴大家它能不能打,“極致效能,極致流暢”的Slogan到底還堅不堅挺,一篇文章說清楚。

外包裝:變成了OPPO的形狀,但依舊“講究”

一加的包裝向來是最“不守規矩”的,別家要麼走黑色高階商務風,要麼就是白灰色為主的時尚簡約風,看多了難免審美疲勞,

而一加的大紅+純黑的組合總能令人印象深刻。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包裝盒側邊還印有“OPPO旗下主打效能的先鋒品牌”,這是一加品牌重定向之後的結果,OPPO透過外包裝強調,現在的一加是OPPO的一部分。這樣的標語應該會在一加手機的包裝盒上存在相當一段時間,就和當年的5G標識一樣。

充電器、保護殼、資料線、卡針等,這些包裝盒內該有的配件都給了,一加還提供了一張手機側孔密封貼紙,這是專門為那些貼UV膜的人準備的,能夠防止UV膠水透過側孔滲進機器內,造成不必要的損壞。

(圖片來自雷科技)

外觀:精緻感更進一步,手感依舊是殺手鐧

一加8系列之後,一加手機的背部工業設計激進了不少,不再以清新簡約為基調,選擇了強調辨識度,以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一加11繼承了一加10 Pro的ID特徵,並由單純的合頁改為了圓形鏡頭陣列+合頁的組合

,好不好看另一說,至少後攝模組的層次感確實更豐富,同時也更容易讓人記住了。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據悉合頁部分的材質從原來的陶瓷片變為不鏽鋼,估計是考慮到了定位與成本的問題,不過在質感營造方面,一加11並不含糊。

鏡頭玻璃處做了星星點點的紋理,跟隨著光線的變化不斷閃爍,周圍有一圈刻度作為點綴,相比前代耐看了不少。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小雷買的是“一瞬青”版本,綠色是一加近幾年的主打色調,這次一加11的綠色顯得更加中性,飽和度更低,既有特色也不會顯得跳脫。

都說一加是最懂綠色的品牌,這話說得一點毛病也沒有。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把一加11拿上手,那句經典的“手感真TM爽”突然浮現在腦海裡。機身寬度控制在74毫米左右,裸機重量也就200克出頭,前後玻璃的弧度恰到好處,與中框的銜接十分順滑。

中框的厚度也不會為了刻意營造視覺上的“薄”而做得很細,握持感優秀,不過拿起來有點滑,小雷這臺已經不小心磕到了。

底部充電口有做注塑處理,以防充電口周圍變形或者掉漆,這些小細節並沒有因為一加品牌的定位而被忽略。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經典的物理三段式滑塊也回來了,小雷認為這是目前調整手機響鈴模式最快捷的方式,沒有之一,這可比下拉狀態列調整方便太多了。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較為巨大和激凸的攝像頭模組,勢必會影響整體的握持感。單手使用時,小雷的食指經常無處安放,只能下意識避開鏡頭模組,再加上鏡組與後蓋玻璃之間的銜接比較生硬,略有硌手的感覺。好在鏡頭模組比較靠上,“頭重腳輕”的情況不算明顯。

螢幕指紋的位置變得更加合理,應該使用了超薄屏下模組,要點個贊。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另外一個美中不足的點是,這一代可選配色太少,綠色版附贈的清水殼比較一般。小雷看過黑色版本一加11的開箱上手影片,發現隨機附贈的是黑色的定製保護殼,這就有點不太厚道了。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螢幕:三星頂級E4曲屏,觀感依舊第一梯隊

翻到正面,一加11搭載的是一塊2K解析度的三星E4微曲屏,左側打孔設計,支援真·LTPO 3。0技術。如今大部分廠商的手機螢幕都採用了中置打孔的設計,一加11上的左打孔反而還凸顯了一點辨識度。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在顯示效果層面,三星E4顯示面板並不遜色於現在的E5、E6之流,可視角度優秀,曲面兩側基本沒有偏綠,色彩顯示通透均勻。

不過在低亮度的情況下稍有偏紅,而且最高激發亮度比E5、E6基材的顯示面板稍弱,強光下螢幕可讀性有所削弱。

DC調光以及高頻PWM調光的缺席,也是一加11這塊螢幕的一點不完美,對頻閃敏感的小夥伴要謹慎考慮,但如果是出於對顯示素質的追求,那麼它毫無疑問是能打個高分的。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另一個需要提醒大家的是,OPPO堅持一款E4螢幕用在幾代旗艦上,

同時也意味著在色彩調優、LTPO體驗等方面有著更完善的打磨效果,基材不更新,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第二代驍龍8加持:妥妥的手遊征服者

身為一加2023年的第一款數字旗艦,一加11搭載了高通驍龍最新的處理平臺8 Gen 2也是意料之中的。

首先是安兔兔跑分,一加11開啟高效能模式,

輕鬆跑到了130萬分,雖然跟官方的135萬有出入,但這也算是8 Gen 2旗艦中很高的水準了。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當然,跑分很多時候都是“圖一樂”,真正能體現廠商的最佳化精髓以及晶片效能的,必然是大型遊戲。就拿知名“跑分軟體”《原神》來說,半小時最高畫質須彌跑圖+戰鬥(未開啟畫質增強),平均幀率為56幀。

遊戲過程中可以明顯感受到機身的溫升狀況,發熱集中在頂部邊框,而且比較明顯。

可以看到,18分鐘後,遊戲幀率緩步下降,這應該是極限穩幀的功勞,最後降到55幀左右,不過CPU排程依舊很激進,全程幾乎沒有出現全程鎖頻的核心。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王者榮耀》對於一加11而言,已經算是中輕度遊戲場景了,8 gen 2旗艦基本都能夠最高畫質完美執行,不必再贅述。

一加11搭載了Pixelworks的獨立顯示晶片,在遊戲畫面增強上有著更多操作空間,首發了超級解析度、超級HDR畫質、遊戲超幀等特性。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一番體驗下來,新特性確實能夠給畫面帶來肉眼可見的變化,但大概是系統的緣故,並不能截圖下來看對比,而且部分特性不能同時開啟,需要我們做選擇題。

個人覺得超級HDR以及超級解析度啟用之後,畫面色彩略有過飽和、過度銳化等,後期最佳化一下可用性會更高。

讓小雷最關注的其實不是主流遊戲的最佳化適配,畢竟各家的排程策略都大差不差,即便是平均幀率有些許不同,但都做了專門最佳化,體驗不會有太大出入。

然而對於相對較為冷門的遊戲,手機廠商普遍採用“白名單”的機制,沒做適配的遊戲就限制性能輸出,哪怕機身發熱並不嚴重。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大部分消費者透過評測,只能瞭解到《王者榮耀》、《原神》等主流大型遊戲的表現,冷門的遊戲適配如何,唯有下單體驗才可知曉。

針對這一問題,小雷也測試了一下。

以《坦克世界閃擊戰》為例,全高畫質+120幀模式的平均幀率為103,機身發熱也挺明顯,從CPU曲線來看,有的核心依舊被限制了效能,但總體幀率執行還不錯,遊戲過程能跑到120幀。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狂野飆車9》的遊戲表現也比較理想,全高畫質執行20分鐘,平均幀率為55,同樣沒有鎖幀。遊戲幀率波動比較明顯,而且部分CPU核心頻率還是被限制了。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大部分小眾手遊其實都沒有廠商專門最佳化,不支援各種畫質增強等功能也正常,但一加11沒有做過多限制,值得好評。

廠商限制性能求穩不是錯,但在主打高效能的機型上做“白名單”限制,反而讓“效能旗艦”變得名不副實。

釋出會上還提到了一項名為“自研雲遊戲專網”的技術,旨在網路較差的環境中,提供穩定的遊戲延遲。

這項功能藏在遊戲空間的網路最佳化中,又叫“OPPO智慧雲加速”,是目前一加11獨佔的特性,購機的小夥伴可以免費體驗兩年。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為此,小雷專門跑去城中村、地下車庫這種訊號覆蓋的“黑點”,頭鐵開了一把《王者榮耀》,發現效果還是不錯的,至少沒有網路不穩導致的延遲“上竄下跳”。這項功能更像是專網加速器,但並非所有網遊都能用。

5000毫安時電池+100W快充:我忘掉了續航焦慮

一加11在205克的機身中塞進了一塊5000毫安時的電池,並提供了長壽版100W有線快充,

實測從1%充至100%需要29分鐘,對於大電池機型來說,這個成績算挺快了。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小雷插卡使用了幾天,發現一加11的續航能力頗具優勢,輕度遊戲場景下(主要用微信、TIM),這臺手機的亮屏時間可以做到7小時以上,

換作是全程5G網路,保守估計也能做到6小時以上。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包裝盒內附贈的是一個100W的充電頭,為傳統的USB-A介面而非Type-C,算不上一個槽點。5000毫安時電池+長壽版100W優先快充著實能夠滿足大部分人的日常充電場景,且基本消滅了續航焦慮,

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希望廠商多給一個無線充也沒錯。

Color OS 13:輕巧好用是硬道理

一加11出廠預置Color OS 13正式版,從Color OS 6一直用到Color OS 13,也算是見證了OPPO深度定製系統的發展和崛起,也算是老粉絲了。

Color OS 13無論從UI設計還是各種日常滑動操作,基本不離開“輕負擔”的概念。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從審美角度上,Color OS 13的排版以及層次感更加精美了,不同的顯示部分透過圓角矩形區塊來劃分,而背景層則用淺灰代替原來的純白,既有Color OS自己的特色,小雷也看到了一些氫OS的影子。

桌面的大資料夾以及小部件增加了系統桌面的實用性以及可自定義空間,而且大資料夾內的App是可以直接划動翻頁,省去了展開資料夾的步驟。

桌面下拉通知欄也有了一個大家不太容易感知到的進步,以前的Color OS是手指下滑動作結束後,通知欄才會下來,而Color OS 13的則是跟隨手指實時響應的,這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人一種系統跟手的感受。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後臺留存能力曾經是Color OS飽受詬病的地方,官方這次也是在這個問題上花了許多功夫。小雷買的是16GB運存的版本,不開記憶體擴充套件的情況下,後臺的留存能力確實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App,隔一夜再開啟也不需要冷啟動,大記憶體帶來的提升是實打實的。

一加11還首發了全球體積最大的X軸線性馬達,震感反饋必定是一大亮點。日常的使用場景,比如響鈴、指尖互動、打字等方面的物理反饋相當清脆,震動層次豐富,且完全沒有彈簧感,

目前必要的開關、互動基本都適配了震動反饋,打字的震感反饋力度還稍有欠缺,還有加強的空間。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或許有人會覺得Color OS 13的震動場景適配太少,發揮不出大尺寸X軸馬達的優勢,小雷認為震動反饋能夠帶來互動維度的升級,是一種“調味品”,過多的震動反而會打擾到使用者。

至於雙揚聲器,整體音量挺大,聲音不會明顯偏向一邊,低頻方面稍有欠缺,中頻處理得比較到位。

三攝影像:均衡得不像效能旗艦

雖為主打效能的旗艦,一加11的影像配置並不差,三攝均為“索尼全家桶”,主攝為IMX890、超廣角為IMX581、人像焦段鏡頭為IMX709。主攝規格比不上高階影像旗艦的超大底,但在未來一段時間也會是大部分中杯旗艦的主流硬體,實力還是有的。

最難能可貴在於一加11三顆攝像頭的規格十分均衡,沒有明顯的短板。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配合哈蘇影像的專業調色以及幾款特殊濾鏡,一加11的拍照能力著實有兩把刷子,解析力不錯,髮色自然通透,天空部分的處理恰當,不會調得過分濃豔,整體色調依舊討喜。

主、長、廣三顆鏡頭的焦段的視野效果分別如下,

可以看到三個焦段之間的色調不是很統一,長焦偏紅,超廣角偏綠,主攝的顏色則比較正,不同焦段的顏色一致性還有加強的空間。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樣片如下(無後期):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均來自雷科技)

大部份日常拍照場景,一加11的整體表現瑕不掩瑜,顏色討喜但不會用力過猛,XPAN、大師濾鏡等特色也增加了創作空間與興趣,用來發朋友圈肯定夠了。

不過目前來看高光壓制能力有待提高,2倍鏡頭調起不積極,4合1輸出解析力偏弱,每顆鏡頭之間的白平衡有差距……小問題有,但都是OTA能解決的事。

總結:3999元最佳水桶旗艦之一

可以說,一加11就是一臺配置均衡水桶旗艦,使用者剛需的地方基本都給到了,主打效能配置的同時,影像能力出色,機身質感也很到位,3999的起售價,還是12+256GB起步,價效比已經很高了。

至於爭議最大的三星E4基材的問題,小雷認為手機螢幕最關鍵的還是精細度、色彩管理、通透度、亮度、功耗等方面,完全沒必要糾結是不是最新的基材。

追求高頻PWM調光,市面上仍然有其它可選。

這就是“加人”夢寐以求的一加旗艦?

(圖片來自雷科技)

一加品牌重定向後的首款旗艦,確實沒讓小雷失望,再用“低人一等”調侃一加已經顯得不合時宜。

可以肯定的是,一加11 Pro等定位更高的機型不會出現,想必這次是用心打磨好一款旗艦,至少不是處處“將就”了。

(封面圖來自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