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上官儀的詩歌價值:雖未脫“宮體詩”窠臼,但已開抒情之風

作者:由 容千尋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09-30

貞觀詩壇有什麼特點

“江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

這就是南北方文學不同的藝術特色,南方文學追求聲律詞藻之美,而北方文學則簡古質樸,理勝其詞。

唐朝的統一促進了南北文學的融合。貞觀詩壇,唐太宗李世民身邊聚集了許多北方文人與南方士人,初唐的詩歌創作自然以其為中心展開。

南方文人與北方文人的交流很友好,一般都是這樣的——

上官儀的詩歌價值:雖未脫“宮體詩”窠臼,但已開抒情之風

初時,初唐詩歌多詠史或言志,風格剛健質樸,後為了追求韻律之美,便漸漸重拾六朝文風。唐太宗的詩歌多是壯大與華彩並存,但事實上他更加欣賞南方制藝的詩歌。於是追求聲韻詞藻盡皆精妙綺麗的創作技法逐漸在貴族中流行開來,宮體詩的復興由此發端。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虞世南等人編撰《北堂書鈔》、《文思博要》、《藝文類聚》等工具書,以幫助士人們在作詩時拾用詞藻和事典。

在這一時期,南朝文士如虞世南、許敬宗等人的詩歌創作越發流於雕琢,北朝文人如楊師道、李百藥等人善於吸收南朝的詩歌技藝,較少生澀的弊病,逐漸成為太宗看重的宮廷詩人。

及至貞觀、龍朔之交,文壇上出現了上承楊師道、李百藥,下啟宋之問、沈佺期的文士上官儀。他的詩歌創作被喻為“上官體”,對初唐詩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上官儀的詩歌價值:雖未脫“宮體詩”窠臼,但已開抒情之風

01

早年坎坷而中年顯達

上官儀字遊韶,陝州人。大業十四年,隋煬帝想要遷都到丹陽,就廣徵人力用以修建宮殿。當時的政局混亂,叛軍四起,百姓們求生無計。

如此艱難的境況下,隋煬帝依舊窮奢極欲,極重享受,大興土木。恰逢江都糧盡,人人惶恐自危。於是,上卒中的許多關中人便密謀逃回家鄉。

左戍衛將軍宇文化及連同宇文智及、裴虔通、趙行樞等人煽動了數萬的衛士,在三月十一日凌晨攻入宮中,發動了著名的"江都兵變",殺死隋煬帝,隋朝由此滅亡。

上官儀的父親上官弘亦死於這場兵變。當時,上官儀尚屬幼年,因被掩藏而沒被立刻誅殺,為了躲避後續的追殺,他不得不遁入空門,成為了小和尚。

在佛寺的生活中,他接觸到了許多佛家道家經典,涉獵經史子集,尤其精研《三論》。這使上官儀累積了深厚的文學素養。

上官儀的詩歌價值:雖未脫“宮體詩”窠臼,但已開抒情之風

貞觀初年,上官儀進士及第,被太宗皇帝擢為弘文館學士,受到重用又累遷至秘書郎。隨著官位的升遷,上官儀的詩才也越發受到唐太宗的賞識,於是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入宮廷詩會,名氣漸長。

上官儀官運亨通,自龍朔二年起,相繼由青光祿大夫、西臺御史升至宰相,由此而名噪一時。

鱗德元年,武則天引道士入宮行厭勝之術,被宦官王伏勝告發。對武后不滿已久的高宗意欲藉此機會廢黜她,便召上官儀秘議。

上官儀是堅定的李唐一派,於是道:

"皇后專橫,海內失望,應廢黜以順人心。

“高宗於是令他起草廢后詔書。

武則天聽聞此事便向高宗質問辯解。高宗既感念以往的情分,又懼怕觸怒武則天,於是將上官儀推了出來,辯解道:"這些都是上官儀教我做的。"由此,上官儀被武后懷恨在心。

上官儀的詩歌價值:雖未脫“宮體詩”窠臼,但已開抒情之風

同年十二月,武則天指使親信許敬宗誣陷上官儀勾結王伏勝、廢太子李忠意圖謀反。不久,上官儀入獄,家產被抄沒。諷刺的是,當初廢掉李忠的詔書也是上官儀草擬的,而今此二人竟被汙為一黨。

02

文學成就

上官儀仕途順利,曾顯貴一時,又加之皇帝對他的宮體詩十分欣賞,於是眾人紛紛模仿他的風格寫作,時人謂之”上官體“。

"上官體"不僅代表著一種強烈的風格,還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更是社會文化風尚新變的產物,在某種程度上適應了詩歌演變的內在規律,對初唐詩風流變乃至唐詩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宮體詩的題材多為宮廷生活,而詩人在描寫奢靡的宮廷生活時又難免將結點落到稱頌讚揚之上,因此宮體乏情而又囿於阿諛逢迎成為了陳規舊律,又因其喜愛雕琢堆砌,更使宮體詩掉入了無限追求完美主義的怪圈。

上官儀的詩歌價值:雖未脫“宮體詩”窠臼,但已開抒情之風

上官體的第一大特色就是"綺錯婉媚","綺"即指詞采華美,"錯"即指錯落有致,"婉"即指含蓄委婉,"媚"即指形容姿態美好。

綜上可知上官體具有”綺錯成文而能緣情婉密而得天真媚美之致“的特點。例如這首《奉和山夜臨秋》:

殿帳清炎氣,輦道含秋陰。

悽風移漢築,流水入虞琴。

雲飛送斷雁,月上淨疏林。

滴瀝露枝響,空濛煙壑深。

夜深人靜,詩人佇立在帳外,看著月上林梢,雁入雲間,露珠嘀嗒,煙生壑內,如斯美景,只讓人覺得暑氣消散,安寧靜美。這首詩雖為奉和之作,但是卻不乏極細微的體物之情,情思婉轉,與齊梁時期的宮體詩相比亦有不同。

如這首南北朝時期庾肩吾寫作的《南苑看人還》:

春花競玉顏,俱折復俱攀。

細腰宜窄衣,長釵巧挾鬟。

洛橋初度燭,青門欲上關。

中人應有望,上客莫前還。

同樣是描寫外事、外物、外景,相較於上官儀的《奉和山夜臨秋》,庾肩吾的詩歌更注重纖毫畢現地描繪事物形態,缺乏創作者個人的情思與意氣,略顯瑣屑而又缺乏生氣。

可見,上官儀在繼承齊梁文風的同時是注重突破的,但是他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對華麗詞藻與工整對偶的創作追求

上官儀的詩歌價值:雖未脫“宮體詩”窠臼,但已開抒情之風

上官儀對於”工整“的追求已臻至完美。所謂”工整“,既包括形式技巧上的對稱,也包括聲辭韻律的和諧。透過對前代優秀創作成果的繼承,又加之多年創作經驗的總結,上官儀提出了”六對“”八對“之說,並著有專論詩律技巧的專著《筆札華梁》一書。

所謂"六對":一曰正名對,如天地日月,即名相敵為正;二曰同類對,如花葉草芽,即類別相同的事物;三曰連珠對,如蕭蕭赫赫等,即以疊字相對仗的句子;四曰雙聲對,如黃槐綠柳等,即為聲母相同的詞語;五曰疊韻對,如彷徨放曠等,即為韻母相同的詞語;六曰雙擬對,如春樹秋池等,即以一物比擬另一物。

上官儀又在"六對"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八對"之說:一曰地名對,如"送酒東南去,迎琴西北來";二曰異類對,如"風織池中水,蟲穿葉上文";三曰雙聲對,如"秋露香佳菊,春風馥麗蘭";四曰疊韻對,如"放蕩千般意,遷延一介心";五曰連綿對,如"殘河河若帶,初月月如梅";六曰雙擬對,如"議月欺眉月,論花頰勝花";七曰迴文對,如"情親因意得,意得逐情親";八曰隔句對,如"相思復相憶,夜夜淚沾衣。空嘆復空泣,朝朝君不歸。"

上官儀的詩歌價值:雖未脫“宮體詩”窠臼,但已開抒情之風

古人對於聲律的探討頗為執著。

早一點的有曹植魚山造聲,是為有意識地進行聲律探索;陸機與陸雲也曾多次在書信中探討過聲律問題;南北朝時期,"沈謝王周"四個世家大族中多有才俊執迷於音律,沈約更是以"平上去入"四聲制韻,創造了永明體。但是,直至上官儀提出"六對""八對"之說,以音義的對稱效果來區分偶句形式,才把對於聲律的探索從一般的詞性字音研究,擴充套件到聯句的整體意象研究,對後世聲律的定型產生深遠影響。

03

影響與流弊

上官儀的存詩僅二十餘首,但上官體的影響卻不容小覷。

上官儀位高權重時,上官體的風靡一時自不必多言。上官儀死後,上官體曾短暫地沒落一段時間,直至武則天退位,中宗復位,拜上官婉兒為昭容繼續掌管制誥。

上官婉兒號稱"詞宗"品評天下詩文,至此上官體又迎來了第二次輝煌。

此外,由於上官儀善於體物,詩作中多呈現出情隱於中而秀髮於外的效果,具有渾融深遠的意境,也開啟了山水詩超然、清淨、空靈詩風的先河。

上官儀的詩歌價值:雖未脫“宮體詩”窠臼,但已開抒情之風

由於在詩歌體制方面進行了創新,使上官儀在體物圖貌的精巧、細膩方面無有出其右者。

他以純熟的創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衝淡了齊梁文學帶來的浮豔之風,又以精工的聲律成就,引導了後世的律詩創作,為唐詩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

但是,上官儀的創作題材過於狹窄,只侷限於宮廷的方圓之地,功用也僅限於奉制酬和,囿於宮廷文學應制詠物的範圍之內,缺少了慷慨激情與進取精神。

此外,文學創作的圈層被固定在貴族與宮廷之中,受眾狹小,偏於創作群體的自娛自樂,使文學向著脫離社會、脫離現實發展,文學的實用性大大降低。

上官儀的詩歌價值:雖未脫“宮體詩”窠臼,但已開抒情之風

四、後記

由於上官儀繼承了齊梁文風,創作了許多宮體詩,於是理所應當地被很多人認為他的存在是阻礙了唐詩的發展的。其實並不然,詩歌的發展既不該只有一種脈絡,亦不該只有一種風格。雖然上官體不乏侷限,但是亦有其獨特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