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初解道德經46——人到底該不該知足?何為知足之足?

作者:由 小索之啟明星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12-04

何足以知之中足的意思

人到底該不該知足,這是個問題。

老子說:知足之足,常足矣。

那何為“知足之足”?

今天我們來看下老子的第46篇,找尋一下“知足之足”的答案:

初解道德經46——人到底該不該知足?何為知足之足?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此篇,通行版翻譯和解釋都十分恰當,故此處直接引用:

[註釋]

1、卻:屏去,退回。

2、走馬以糞:糞,耕種,播種。此句意為用戰馬耕種田地。

3、戎馬:戰馬。

4、生於效:指母馬生駒於戰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滿足的這種滿足,是永遠滿足的。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此篇,老子明確了天下有道則太平安樂和天下無道則戰亂不休。並指明瞭有道在於人知足知止,而無道在於人貪婪放縱。最後更是強調了只有“知足之足,方能常足”。

那到底何為“知足之足”呢?

對這個詞的理解,很容易走兩個極端,一個是直接認為這個說法是錯的。證明觀點是:人類之所以能一直髮展壯大到今天的地步,就在於不知足。所以,人不應該知足。

於此相對的另極端就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因為,不管怎麼糟糕,只要活下去,這就可以了,知足了。所以,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無慾無求。這也是很多人規勸少年人不要過早讀《道德經》的理由。

那到底怎麼做才是真正好的“知足之足”?

難道,真的讓秦始皇放棄統一六國,安於一隅?

難道,真的讓文景帝四處征討,擴大疆域?

老子規勸君主不發動戰爭,那老子到底贊不贊成天下統一呢?

其實,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也並不複雜。最後,看的還是老子最終要什麼?

天下太平,百姓安樂

戰爭固然是不好的,但在其他手段都無法達到目的時,戰爭可能是最快最好解決問題,達到目的的一種方式。

當然,秦始皇統一六國,可不是全靠戰爭,只是,因為戰爭的傷害最直接,最顯眼,大家往往印象更深刻。

初解道德經46——人到底該不該知足?何為知足之足?

所以,在我認為,老子所說的真正的“知足之足”:

是與外界形勢情況相適應的,於人於己都有利的一種選擇!

是自己野心與能力匹配相當的爭取與放下!

不是過早的放棄,奮鬥偏安一隅,也不是被慾望矇蔽,一意孤行。而是,看清形勢看清自己後,所做的最明智的選擇,並懷著感激的心情去實踐。

若心有不甘,不是任慾望化為烈火灼燒自己。而應該化慾望為動力,不斷提升自己。

若心太過沉寂,不可放任自流,當找尋點燃自身的火焰。讓自己重新發光!

人或許像蠟燭,不可不燃,不可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