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晏殊寫下一首秋日懷人詞,移情入景,含蓄深沉,讀來耐人尋味

作者:由 木槿讀書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1-18

晨宵懷至理什麼意思

秋天,樹葉由

綠轉黃

,伴著明媚並不毒辣的陽光,天高氣爽,是最宜人的季節,隨著樹葉漸漸全黃,隨風飄零的時候,又總會讓人無端的生出很多惆悵。因此秋天又是思念的季節,尤其是在異鄉的遊子,離愁別緒是無法排遣的,很多描寫秋思的詩詞曲賦應運而生。

我們耳熟能詳的馬致遠的《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移情

”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讓很多人產生了共鳴。而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一組秋思的詩

。其一為“

寂寞餘雨晴,蕭條早寒至。鳥棲紅葉樹,月照青苔地。何況鏡中年,又過三十二

。”這首詩中“閒立秋多思”表達了

秋天是一年中最富有詩情的季節。

秋天,對我而言,最好的莫過於在午後品讀有關秋天的唐詩宋詞。這其中有傷感的,有豁達的,有寂寞的,有淡然的,而在眾多寫秋的詩詞中,晏殊的《蝶戀花》是措辭閒雅,感情溫厚的一個代表作,一起來品讀。

晏殊寫下一首秋日懷人詞,移情入景,含蓄深沉,讀來耐人尋味

蝶戀花

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首詞發生的場景是秋天的早晨,詞中的主人公是個女子,這是最常見的閨中秋思的題材。清早起床,在淡淡的霧中,女子看著庭院中的菊花和幽蘭,因為天氣轉涼,花上有了晶瑩剔透的露珠。但是這樣對我們熟悉的秋天的場景,在這個女子眼中,卻有了不同的內涵。

“花含愁,蘭似泣” 誠然花不可能含愁,蘭也不會哭泣,這只是“她一個人”的獨特感受。杜甫寫過“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的句子,用的是擬人的手法,烘托的是對國家衰亡的那種綿綿愁緒。而晏殊這裡寫法不同,他移情入景,把人的感情傾注到菊花蘭花中,含蓄深沉,耐人尋味。

晏殊寫下一首秋日懷人詞,移情入景,含蓄深沉,讀來耐人尋味

接著女子的視角發生了轉變,由遠處的院子到了近處的床邊“羅幕輕寒”,羅幕是床上的帷幕,人尚未起床,在帷幕中感覺到天氣的寒涼,“燕子雙飛去”這時候燕子也忍受不了寒冷,已經雙雙飛走,用燕子雙飛尋找溫暖的南方來映襯自己獨寢的孤單。女子不僅身體上感覺到寒冷,心裡上更是因為孓孓一身而感受到絲絲寒意,燕子這個意象的出現更顯人的孤獨。

“明月不諳離別苦”,看來女子整夜未眠,從清早追溯到昨夜,明月不理解離愁別恨,只顧照著窗戶。“床前明月光”本來也是很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月亮這番舉動在她看來是無情的,這裡含著女子的不滿,對明月的不滿,這種不滿是無由頭的,把女子煎熬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態刻畫

淋漓盡致。

晏殊寫下一首秋日懷人詞,移情入景,含蓄深沉,讀來耐人尋味

詞的上闋,寫女子由夜到曉,又由曉追溯到夜的離別相思之苦,把這一常見的主題,寫得委婉奇妙。詞中沒有寫女子的情緒,但是我們從花愁蘭泣中能體會得到,詞人不肯讓女子說出自己的相思愁苦,是透過無知的燕子,無情的明月來傾吐。

上闋寫一夜相思,下闋依然是這種情緒。從昨夜的追溯中,又回到清晨。清晨起床後,到了院中,登到了樓上。登到樓上,極目遠眺,無遮無攔,一直望到天的盡頭。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昨夜西風凋碧樹”一晚上的西風,樹木都沒有了葉子。

晏殊寫下一首秋日懷人詞,移情入景,含蓄深沉,讀來耐人尋味

“獨上高樓”暗含相思。范仲淹有“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的名句流傳,本詞中有明月,有高樓,偏偏這個女子還是獨自一人,“望盡天涯路”,她在望什麼呢,也許她在盼望著歸人,希望能從蒼茫的天邊看見熟悉的影子。但是天涯路遠,山高水長,她什麼也看不見,“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說得也是這個道理。

從句子的排列順序來看,這一句本應該是先登高遠眺,眼界開闊之際想起昨夜颳了一夜的西風。但是這裡卻把“昨夜西風凋碧樹”提到了句首,給人形成了強烈的感覺是西風真厲害!自然界的變化給人的感受是深刻的。西風緊,人不寐,相思無處可訴, 但是在一片蕭瑟中卻給人一種開闊的感覺,那就是“望盡天涯路”一句。女子的視野已經從庭院中,從床頭轉移到廣闊的空間,雖然還是傷感,但是在離愁別緒中又有悲壯的情緒蘊含其中。

晏殊寫下一首秋日懷人詞,移情入景,含蓄深沉,讀來耐人尋味

而這一句也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

“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殊同之,一灑落,一悲壯耳”

。王國維認為,詩經中的蒹葭和晏殊的蝶戀花都是表達相思的好文,但是蒹葭中的思念是灑脫的,晏殊詞中的思念是悲壯的。在表達閨思的詞中,它所表達的感情不是濃得化不開的,其氣象是明快的,風格是疏淡的。

並且王國維還提出了著名的“治學三境界”學說,他把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算做治學的第一境界

。這個不僅僅適用於治學,也適用於我們的人生。在人漫漫的人生之路,我們可能會遇到茫然,會困惑,會有看不到未來的失意,但是我們不能侷限於一時的得失,應該在來日方長中感受更為廣闊的天地,成大事者,必須要有這種精神。

晏殊寫下一首秋日懷人詞,移情入景,含蓄深沉,讀來耐人尋味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位閨中女子獨上高樓,望而不見,只好回到房中,怎麼辦呢,寫封信吧,卻沒有寫信的信紙,即便是寫了信又能寄往何方?一個問句結尾,可見情誼的深重。這比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更讓人遺憾,同樣的在《賀新郎》這首詞中,也有“

雁不到,書成誰與

”,只不過晏殊的詞更為婉轉些。

晏殊的詞,大部分是小令,從風格上看措辭閒雅,感情溫厚,這和他個人經歷有關,晏殊曾經官至宰相,一生仕途順利,彷彿什麼都是水到渠成,所以他的詞風就和他的性格一樣,圓融穩重,這首蝶戀花沒有鋪排錦繡,有的是溫婉含蓄,實在是他這種詞風的一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