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散落在膠東農村的農家美味:瓜齏

作者:由 嘉禾的美食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9

氣球味道大有毒嗎

蝦醬和瓜齏(guā jī),是過去我們農家兩大必需的常備菜,每餐必備,是一年四季餐桌上的當家菜。因此,蝦醬罈子瓜齏甕,是農村居家過日子離不了的兩件器物,蝦醬罈子盛蝦醬、瓜齏甕鹽瓜齏。

那是在人民公社初期,我們家有十口人,每年要鹽一百多斤瓜齏,有時還接不下來,細算算每天平均也就三兩左右。那時人們勞動強度大,特別到了“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的麥季,人人汗流浹背,鹽分消耗大,小褂上都返鹽,吃點瓜齏能迅速補充體內鹽分。

瓜齏,意為醬漬的瓜,泛指加工後的各種小菜。在我們膠東,現在專指人工醃製的鹹菜。嚴格的講,主要是指以根狀地下莖如芥菜疙瘩、蘿蔔、鬼子姜等為原料鹽漬的鹹菜。

散落在膠東農村的農家美味:瓜齏

“瓜齏”,有人說是方言,是土語。明代陶宗儀所著《說郛(fú)》卷十四引 宋 張師正《倦遊雜錄》有:“山東鄉里食味好以醬漬瓜啗(“啖”的異體字。吃),謂之瓜齏”之記載;宋代太學生陳東有詩《謝溫州黃仲達送鄂州瓜虀》雲:“黃夫子從汶上來,三束瓜齏送風土。應知我亦困齏鹽,肯食沽酒與市脯。食肉者鄙無遠謀,甲第紛紛何足數。飲蔬飲水真樂哉,千古風流想尼父”;雲:“五日留山驛,塵無一點新。瓜齏惟有醬,曲米不成春。默坐深調息,狂吟枉費神。箇中真趣在,略得自由身”。說明早在宋代以前就有“瓜齏”這個詞了,並不是我們膠東人獨創的。

散落在膠東農村的農家美味:瓜齏

醃製鹹菜最簡單的莫過於醃“瓜齏”,沒有一點技術含量,也不費事。原料最好是芥菜疙瘩,蘿蔔等次之。普通農家只是把原料削去纓子和根鬚,洗淨晾乾,然後在瓜齏甕裡擱上一層原料撒上一層粗鹽,記住,一定要用粗鹽不要用細鹽,一般按一斤原料四兩鹽為宜,能多別少,一層一層直到把瓜齏甕盛滿,最後用粗鹽封頂,再用蓋子密封,防止雨水進入即成。

如果不慎進了雨水,可能要長白頭,即生醭,嚴重的還可能要腐爛。家庭條件充裕的,可以炒一些大豆、芝麻、花生、麥麩、花椒、大料之類,炒的稍微糊一點但不能太糊,隨同粗鹽逐層撒入,喜歡辣的也可以放適量辣椒。加上這些佐料,不用說便風味大增。

醃的瓜齏日子短了就吃有一些辣浩氣,鹽的時間越長越好吃,所以當地把“千年的古蹟萬年的賬”演變成了“千年的瓜齏萬年的醬”。

散落在膠東農村的農家美味:瓜齏

瓜齏有多種吃法,切成細絲,加點生抽、香油直接開吃;也可以加點蒜泥拌著吃,吃起來是辣而不膩口味獨特;也可以切成細絲,放點蔥花、少許油熥著吃;有的還將瓜齏用細菜銃(chòn)擦成絲,用清水洗幾遍,以減少鹹味,再拌上點白麵,過去捨不得白麵,用地瓜面、玉米麵也行,在油鍋裡煎成餅,叫拖瓜齏餅兒,能煎出餎餷來最好,鹹中帶香特別下飯。

最好吃的做法是:把芥疙瘩瓜齏切成細絲(蘿蔔瓜齏不如芥疙瘩瓜齏脆),用清水,換水浸泡至鹹味去了九成多撈出控幹水分;把五花肉片炒熟、配以青椒、自己喜歡的調料,爆炒,就不要放鹽了。這道種做法,您只要吃過一次,那個風味就絕對忘不了了。

瓜齏也可以曬成瓜齏絲,這樣更易於儲存。季節以春天為最佳,用細菜銃打成絲曬乾。曬乾的瓜齏絲呈暗紅色,加點油、蔥花熥熟後十分可口。

散落在膠東農村的農家美味:瓜齏

吃瓜齏要切得細一些,切得越細越好吃。同一塊瓜齏,切成指頭粗、筷子粗、火柴桿粗的條,口感明顯不一樣,就是用刀切和用菜銃打,吃頭還不一樣。列位看官,您要是不信,大可親自試一下。

還可以鹽一些艮瓜齏。“艮”的意思是“柔而韌”,但艮瓜齏還多了一個“脆”,叫艮脆。艮瓜齏用青蘿蔔或白蘿蔔醃製都行,青蘿蔔感官上更好一些:蘿蔔去纓子、根洗淨,切成一釐米厚的片,用粗鹽醃製二十四小時,殺去蘿蔔的辣味。取出,將蘿蔔片用線穿成串掛在鐵絲上晾曬,或在乾淨的紗網、篦子平擺晾曬均可,晾曬時要注意防塵。

曬至六七成幹,切成與蘿蔔片厚度相等的條,用烘炒碾細的芝麻、花生米、五香面、辣椒麵調味揉勻,放入乾淨的罈子或玻璃瓶密封,這樣醃製好的艮瓜齏可以儲存大半年都不會壞,可隨吃隨取。吃時加點生抽、香醋味道更好,入口鮮辣,嚼起來“嘎嘣嘎嘣”的響,佐酒佐餐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