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作者:由 饕餮之聲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31

臘月的蘿蔔,下一句話是什麼

每逢入冬,北方人的冬儲神經總是會卡點兒接收到訊號,上到菜場,下至某個不具名的馬路牙子旁邊,一輛卡車卸下來齊刷刷百十米的蘿蔔,等待著動輒豪置百斤的持家能手粉墨登場。曾經年輕人不懂,不照這麼囤扛不到過年的豪邁來自何處,這兩三年折騰下來,竟然也懂了。這裡有一種奇異的默契在。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於是,超市裡多了年輕人搶冬儲蘿蔔揮斥方遒的身影,適逢冬至前後碰上雙十一,一大波生力軍,刷了刷幾個熱搜,終於下定決心,第一次湧進了賽博冬儲的賽道。

看著蘿蔔堆,愣頭青愁了,畢竟這東西和空氣炸鍋八字不合;持家者笑了,奔著過年吃去的蘿蔔,每一口都是文藝復興。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中國人不僅愛吃蘿蔔,尤其愛逮著蘿蔔做文章。“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這一兩大冬儲流量的岔路口,如今被粉圈衝浪人提煉成了“各自獨美”;冬儲人冬儲魂總結而成的“鹹吃蘿蔔淡操心”,今天懟人依舊是入木三分,“拔出蘿蔔帶出泥”的樸實勞作,倒也用來損人辦事不乾不淨不利索了。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但蘿蔔的文藝,特別是用來懟人的文藝,不是你我三兩天就能嘴貧出來的,早在《詩經》裡蘿蔔就被用來直抒胸臆了。《邶風·穀風》有句“採葑採菲,無以下體?”這裡的菲就是蘿蔔。說採摘蘿蔔和蔓菁,難道只圖一時光鮮,要葉不要根?兩千五百年前的棄婦,罵丈夫罵得相當有水平。

蘇軾被貶惠州時,租了半畝菜園,夜裡喝醉了就拔根蘿蔔起來解酒,順便寫下了《擷菜》,“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吃著新鮮蘿蔔的我,和揮霍無度的權臣誰更自在呢?蘇軾版本的“何不食蘿蔔”,倒也意味深長。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自然,文人墨客裡純粹愛吃蘿蔔的,也大有人在。陸游“年來傳得甜羹法”的羮,就是用蘿蔔葉、蘿蔔加上山藥芋頭作甜羮,追求一個自然天成;楊萬里“辣底玉”和“甜底冰”的蘿蔔比喻,足見愛得專一;不過最凝練扼要還要數李時珍,“可生可熟可菹可齏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十種吃法,個個叫人看著犯餓。

吸足天露地水,冷性中帶著微辛,生吃脆甜,熟吃柔甘,且不消說入冬後人人都饞上一口的羊肉蘿蔔、排骨蘿蔔、鯽魚蘿蔔,只要廚子功力到位,哪怕是一盅淨素的紅燒蘿蔔,都吃得出豐腴的肉味來。老祖宗替你我都總結了,無論怎麼吃,蘿蔔,可。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你有理由忘卻蘿蔔,只因它一年四時常在,春曰破地錐,夏曰夏生,秋曰蘿蔔,冬曰土酥,鄉土記憶的紮實根性,千百年來拽著它往下走,姿態低進了餐桌的塵埃裡去。

沒有一根蘿蔔,能夠當得了你我的“超市刺客”。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蘿蔔天地心,學不得其他山珍的時令矜貴,玩不得稀罕食材的花俏新鮮,冬儲王者的喜悲沒人看見。天生樸實,清清白白,樣貌低調,哪怕是上好的心裡美、沙窩蘿蔔和濰坊蘿蔔,也都偏偏貼著打工人的菜籃子長,篤實了作為中餐主菜的沉默憨厚。

但是,每一個奔著過年去的冬天,關於蘿蔔的回憶都會湧現回來。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老北京的書裡,五花八門的京味兒講究多了去,但總有那一聲,迴盪在臘月小西北風兒的夜裡,皇城根下小巷深處的叫賣,“蘿蔔——賽梨啊——辣了換來!”陳鴻年先生的《故都風物》回憶說,“北平冬天的這種蘿蔔,一咬一汪水兒。誰聽見這種聲音,都想買一個兩個的,大家分著吃。” 箇中清甜滋味,叫人遐想不已。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張恨水先生懷念在北京吃炙子烤肉的時候,也有寫“吃飽了,人喝足了,要個天津蘿蔔啃,濃膩了之後再來個清淡,其味無窮。‘’這裡說的天津蘿蔔就是沙窩蘿蔔,又叫天津衛青,細長的桶型,甘甜爽口,比心裡美水頭兒更大。天津人可真是當著水果來吃的,“吃著蘿蔔喝熱茶,氣得醫生滿地爬”,這是天津人道地又貧嘴的養生方子。

華北的蘿蔔,百年來都更熱衷於和水果的跨品類競爭,做了熟吃也無非佐了油葷,譬如天津招牌的沙窩蘿蔔燉羊肉,講究一個天然去雕飾,酣暢解膩才叫美。但南方的蘿蔔,吃得就要細膩複雜些,清朝的杭州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下了他對蘿蔔的頂級理解,“豬油炒蘿蔔,加蝦米煨之,以極熟為度。”來自蘇州的汪曾祺先生深以為然,不過進一步提出,蝦米等海鮮都要在黃酒裡泡過。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蘇杭兩位公認美食大家的頂級理解,恰好完成了福建泉州一道古早味的味覺拼圖。泉州蘿蔔飯,用五花肉煸出香油,然後加入紅蔥、蘿蔔塊,與泡過蝦米、乾貝和牡蠣一同炒制,加大米燜到軟爛。泉州沙土蘿蔔與黃酒層次不同的甜,海貝的鮮與五花的油氣,數味交融,堪稱享受。

南京以“鴨都”著名,但南京人都知道,蘿蔔作為招牌配角,早已經在各種意義上刻進了南京人的DNA——沒有一隻鴨鴨能遊過長江,自然也沒有一片蘿蔔能逃得過鴨血粉絲湯的浸淫。南京人配鴨血粉絲的白蘿蔔,做得頗有講究,切作了薄片,先翻炒再加水,一勺豬油融進鍋裡去,大火燒開後燜煮,透明的蘿蔔片下到鴨血粉絲湯上,吸滿湯汁,入口即化。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南京白蘿蔔的吃法裡,還有一道非常經典的小吃叫蘿蔔端子。白蘿蔔去皮刨成絲,用鹽醃製後,打入蔥姜麵粉,加水調成糊下油鍋炸制。炸出的面衣金黃酥脆,內裡的蘿蔔絲鹹香多汁,讓人難以抗拒。今時今日,道地的老店裡,依舊為老南京們的鴨血粉絲湯和辣油餛飩準備了蘿蔔端子作配,早餐一口香酥就第一口湯,多是件美事。

不過,要是說“南京大蘿蔔”,那可就不興吃了。“大蘿蔔”是南京人的集體綽號,這個是褒是貶難以界定的戲稱,有些憨直木訥、敦重質厚的意思,一年四季都在吃蘿蔔的南京人,似乎很有娛樂精神地,用這個綽號來自嘲了。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蘿蔔著實其貌不揚,憨敦樸實。然而沈嘉祿先生所寫,“蘿蔔好,蘿蔔脆,但在講規矩的地方它始終不能登席,正式宴請的大場面,蘿蔔沒有機會亮相”,卻是有失偏頗的。

同樣是蘿蔔絲做小吃,上海人的追求就精緻許多。不僅要味道嗲,還得賣相靈光十足。金腿蘿蔔絲酥餅是去城隍廟的頭道選擇,相當考驗點心師的功力,據說曾經招待過英國女王。油酥的千層麵皮,細細地裹了火腿蘿蔔絲,滑進溫油,炸到金黃而不焦,外酥內軟,層次感很重要。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海派的洋氣是一碼,中原古都的氣派又是另一碼。始於武周時期的洛陽水席,全席24道菜,鎮席的首道洛陽燕菜,主料偏偏就是白蘿蔔。有一說是,御廚以細如髮絲的白蘿蔔,配上山珍海味,製成了一道御膳風味的湯菜

(而且竟然是酸辣口的)

,蛋黃蒸糕擺成嬌黃的牡丹花浮在湯麵上,討得武則天歡心,當即以燕窩絲之意,賜名燕菜流傳至今,成了洛陽筵席和年飯中的頭盤,在國宴場合也曾大出風頭。誰還能說蘿蔔難登大雅之堂?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當然,要說蘿蔔作為年味擔當,也並非只洛陽燕菜一道。東北和內蒙的老一輩都有“走油”的習俗,說“二十九把油走”,就是專門有一天做油炸吃食。無論講不講究這習俗,年前做大量蘿蔔絲炸丸子攢著的習慣,仍然流傳至今。簡單方便,冷熱可吃,加肉菜再回下鍋又是一道滋味。東北人的爽性和實惠,在此可豹窺一斑。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至於廣東和福建,記憶裡的賀年菜都少不了一道蘿蔔糕。本來都是討個吉利的吃食,廣東人取“步步高昇”的意思,而蘿蔔在閩南語裡叫“菜頭”,福建人則取的是“好彩頭”的說法,實際是同根同源的鄉土年味。蘿蔔絲清甜,蝦米臘肉鹹鮮,粘米粉糯實,煎制之後外皮酥脆,內芯柔滑,沾上些許蒜蓉醬油,難以抗拒。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當然,曬出綿韌脆勁的蘿蔔菜脯,過粥過飯,是屬於全體中國人的群體回憶。不過,在四川和重慶,還有一道藏在人們記憶深處的菜式,有著雙份濃厚的年味。過年前,家家戶戶都在陽臺曬了一出溜的蘿蔔乾和臘肉,而風乾蘿蔔燉臘蹄花,豪邁地融合了陽臺上一葷一素兩種醃製的香氣。

柏樹枝煙燻過的豬蹄臘香無比,又因為熏製過程而脫掉了過多的油脂,燉煮出的乳白色湯汁鹹鮮濃郁,還帶著蘿蔔與生俱來的回甘。一口下肚,身心俱暖。只是因為十足的“粗野”和“農家”,現今的川渝人也很少吃到了。

冬天的每口蘿蔔,都帶著家鄉的溫熱

你我都曾忘卻蘿蔔。但變冷的時候,冬儲的當口,無可奈何的不確定性反覆波動的時候,你總會想起蘿蔔。就像大城市裡的亨利、威廉、傑西卡,總要回到城鄉結合部的路口,習慣了麥記、肯記低卡輕食和料理包的口舌,總要渴望一口簡簡單單的溫熱。於是,你找回家鄉的蘿蔔,伴隨著家家戶戶,煎炒炸煮,埋藏在味覺深處的泥土根性,久違地又回來了。

舊時生活的“蘿”曼蒂克,是一口蘿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