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跟曹公學文化 以官學為主的漢代教育

作者:由 九龍山下閒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3-18

漢代經館學什麼

教育發展,必須與當時社會形式和為統治階級服務為宗旨,當然中國教育,通常沒有連貫性,以皇帝喜好,特別是給皇帝出謀劃策的領袖人物的政治主張有必然的聯絡。

因為這些人既是讀書人,懂得如何去採用一種教育形式,培養對自己主張有利又能讓皇帝開心教育,因此整個中國一部教育史,與其說是與當時社會生產關係解決,倒不如說由幾個人開創,秦朝的李斯讓秦朝走向復古了西周以吏為師和博士制度,讓普通寒士失去讀書改變命運機會,而那些史子成為一些家族專利,從而影響三千年,到了近代我們還有家學淵博一說。

歷史到了漢代,江山到了楚人劉姓手裡。他們看到秦的暴政,知道天下人討厭秦法的嚴苛,於是在法基礎上看到道德對人教化作用,於是又出現一個歷史人物,他叫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張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董仲舒為了適應漢武帝時期的大一統,他不但首倡儒學獨尊,而且把孔子的學說宗教化,把封建專制制度理論系統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他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念;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提倡大一統,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漢武帝還建立了中央太學與地方郡國學兩級官學,確立了封建官學制度。此外還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實行統治的根本思想。應該說,董是儒學開始,也是中國科學悲哀。中國科學看墨學,在當時墨學就是中國古代的科學院,傳授就是科學精神,也開創中國科學史比西方科學先進輝煌時期。但從漢武帝儒學獨尊,抑黜百家,中國社會成為一言獨大,儒學左右中國了兩千多年,雖然他在倫理和文化上有著積極意義,但是對科學殘害亦是顯而易見的,幾乎從宋理學形式以後,中國科學在宋以後就消失了,亦是中國一大悲劇。從宋以後,中國就沒有科學,而落後的西方,從那兒開始追趕、超越,甚至清代用先進科學多次秒殺華夏。追根索源,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都是要靠學校的,但是,你從宋以後,見不到所謂正人君子口裡科學,都是讀書當官完成士大夫理想。而技術卻散落到民間,而那些人又是被剝奪了受教育權利。

由於本文敘述是漢代官學,其他不做多論。漢代依然是重要集權的,依然要保證天下言語一直性,由於此時統治階級從秦滅亡看到孔學教化作用。所以就獨尊儒學了,不過此時其他學說雖然被抑黜,但是由於秦博士制度遺風,其他學說依然存在市場,跟宋以後儒學還是有很大區別,甚至漢還有特殊學校,藝術專科學校“鴻都門學”。所以我們在對比漢與宋以後儒學,還是加於區別,此時儒學成為漢朝學校學習主要內容而不是全部,應該還是相容其他思想。

漢代的官學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辦的官學又分兩種,一是大學性質的太學,一是特殊性質的學校,比如“鴻都門學”、“四姓小侯學”等;地方辦的官學也有兩種,一是大學性質的“郡國學”,一是小學性質的“校”,“庠”、“序”等學校。

中央辦的官學,主要是太學和特殊學校。

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孫弘等的建議.於元朔5年(公元前124年)置博士弟子員(太學學生)50人,這是漢代太學建立的標誌。太學是以傳授知識、研究專門學問為主要內容的最高學府,是真正意義的大學。因此,太學在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後太學的規模不斷擴大,昭帝時太學生增至100人,宣帝時達200人,元帝時1000人,成帝時3000人。到東漢質帝時,太學生多達30000人,達到鼎盛。太學的老師就是博士,博士就是指博識多能者的通稱,簡單說就是見識廣博的人。隨著太學的發展,博士的選拔趨向於嚴格和制度化,有嚴格的人數控制,需要在博通儒學的基礎上,還要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太學的學生在初建時期由於名額較少,所以在選拔時也較為嚴格,當時學生的來源分為兩種,一是:太常選拔京都或京郊內年齡在18歲以上、儀狀端正者50名作為正式的太學生,看來當時選拔學生時,顏值也是重要的考察依據。二是:從地方的選拔上來的“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的非正式的特別生。太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成立太學就是為了傳授統治者所推崇的儒學,所以,太學的教育內容就是單一的儒學經典。太學的教學形式在初建期由於學生人數較少,採用個別教學或小組教學,之後,隨著人數的增多逐漸形成以“大都授”的集體上課形式。不過太學的學生學成之後大都進入了仕途。

漢朝還專門為皇室辦了學校,叫宮邸學。不過這種學校有兩種:一是政府專門為皇室及其貴族子弟創辦的貴胄學校;二是以宮人為教育物件的宮廷學校。還有一類以文學藝術專門學校,鴻都門學。鴻都門學創設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設在洛陽的鴻都門,所以名叫鴻都門學。學生是由州、郡、三公以及地方豪強等推薦的。這所學校不同於其它以儒學為主的官學,它講求的是辭賦、小說、繪畫、書法等文學、藝術專長。鴻都門學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學藝術專科學校,在教育史上具有開專科學校先河的意義。畢業生有的做刺史、太守,有的做尚書、侍中,甚至也有封侯賜爵的。不過其中頗有依靠趨炎附勢,諂媚惑主,而藉此上位,形成勢力的人。因此被清議目“鴻都群小”、“士君皆恥與為列”。

漢承秦制,實行郡縣制,但又保留了西周分封制的殘餘,封皇子以王位和土地。郡國就是當時最大的地方行政單位,其辦的學校稱為郡國學校。還有一類地方官學,由當時地方官員創辦,不過並不普遍。最終出現在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風易俗,推行教化,先從郡吏中選派聰慧者十餘人到長安,就學於博士,這可謂最早的委託培養措施。數年後,這些人學成歸來。於是文翁在成都立學,招收屬縣子弟入學,學成者都給予重用,或推薦到朝廷作官。蜀郡從此學風大盛。到漢武帝時,推廣文翁興學的經驗,曾“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頒佈地方官學學制。要求各級地方政府普遍設學:設在郡國的稱為“學”,設在縣(縣、道、邑、侯國)的稱為“校”,設在鄉的稱為“庠”,設在村落(“聚”)的稱為“序”。學、校置經師一人,庠、序置《孝經》師一人。漢代地方學校的興辦取決於地方長官的意願,但此項制度並未切實貫徹。

當然在漢朝,由於統治階級為了緩和矛盾,私學也在各自有了一定複復蘇。不過此時私學,一定教學內容開始走向統一,雖然教學內容也是儒學經典,但是相對於宋以後蓬勃發展學院以及明清的私塾還是有很大差別。不過一般都是在當時有一定發言權的大家,他們開辦私學,亦是能被皇帝容忍的。這種私學出現兩種形式:

1、書館。書館又稱為書舍,因為官學中的學生不多為貴族子弟,所以漢朝蒙學階段的教育主要依靠私學,教育內容主要為識字教育、讀寫訓練,教學形式是個別教學。

2、經館。經館比書館高階一些,實際上是一些學者聚集講學的場所,私學中採用的教育方法是以次相傳,類似於陶行知提出的“小先生制”,教師只對從學時間較長的高業弟子傳授,再由他們傳授給初學弟子。其中,大家熟知的董仲舒、王充和鄭玄等都是著名的私學大師。

兩漢時期,由於“獨尊儒術”政策的施行,學校教育得到普遍發展,再加上以“經學取士”為重要內容的選官制度的確立,也使兩漢家學得以蓬勃發展。不過,依然延續學術家傳習慣的影響,極為重視家中子弟的學業繼承。正如《後漢書·伏湛傳》:“(伏)晨謙敬博愛,好學尤篤,以女孫為順帝貴人,奉朝請,位特進。卒,子無忌嗣,亦傳家學,博物多識。”這種傳家世襲的學業就是家學,其實還是多少有點秦教育影子。

社會在發展,教育也隨著統治階級更替,蜿蜒著前進。從漢以後,儒學那種固化階級倫理,讓統治階級解決找到救世方法。隋唐時期,由於統治階級血液裡都有外族基因,所以儒學在他們那兒只是一種教化普通人方法,所以儒學雖然是學校重要內容,但是異域文化同時進入學校,部分還原東周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唐宋文明甚至成為華夏文明最高峰!

漢代的儒學獨尊,強化中央集權,從道德教育角度固化階級,為宋代一些士大夫一種治國理想埋下伏筆,既是華夏千年不絕,同時又束縛中國二千有餘,直到五四,人們才敢於提出科學思想。因此,漢代官學為後世私學奠定一個基礎,讓中國教育走向傳授儒學道路,成為培養君子一種方式,本質其實就是奴才!(嘿嘿,又是罵人一片了)

2018年10月5日於宜昌尚書巷弄石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