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大家有話說|劉索拉:音樂的本質是人的光彩

作者:由 南方Plus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8-22

演唱方法哪幾種

中國音樂的神秘處正如一個豐富的野生花園,它的音樂因素的不可預測性就像風隨時會吹來的種子。聽古曲的時候,你不知道琴者什麼時候斷句或延時,間歇多長,下句要去哪兒,因為每個演奏家處理得都不一樣。這就是琴者自由意志的足跡。

但是聽慣了常規西方音樂的中國人卻已經對這種國風不熟悉了。中國古代琴曲的散漫正如同不守時的赴約者,說六點到八點才來。聽慣了奏鳴曲結構的人,知道了什麼時候綠燈走紅燈停;但聽琴曲,條條彎曲路,前者直走,後者繞走,還有蜘蛛行者。但只要這種漫無邊際的聲音爬進你的細胞建立了連結,你怎麼跟著那聲音走都條條路通“丹田”。

季季(編者注:季季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鍵盤專業,是“劉索拉與朋友們”樂隊的鍵盤手)提到在音樂學院,學西樂的和學民樂的有很不同的方式,似乎西樂學生面臨大批的新樂譜,而民樂學生一生只面對有限的樂譜。其實中國有大量的古代音樂等待著發掘和重新整理記譜,只不過進入到當今課程的樂曲有限,就給了學生們錯覺,以為民族音樂沒有西方音樂的承傳豐富。但是有意思的事情正是發生在所謂簡單的民樂記譜中,因為那些樂譜看上去簡單,又沒有固定的演奏法,各派大師的指法都不同,因此給後者留了很多想象的餘地去自由處理。這也是中國古代音樂的精華處,哪怕一生只面對有限的樂譜,十歲的時候和九十歲的時候去演奏,是絕對不同的效果,那些樂譜中充滿“不可預測”的潛在資訊,可以用不可預測的手法來處理。一個人有可能花一生時間才能表現足了那些音符下的隱喻。所以來回換不同角度演奏一首曲子也能成為很有意思的事。

大家有話說|劉索拉:音樂的本質是人的光彩

劉索拉新書《浪跡聲涯》。

上多了音樂學院的人,其實不見得比業餘的音樂者對聲音更敏感。但是經過學院訓練的音樂家有更多掌握音樂的能力。對聲音的敏感以及對音樂的掌握力,這二者如果兼顧,就有了在音樂中的大自由。耳中囊括天下所有的聲音,才形成鑑別的敏感性,練習曲和技術含量不過是通向音樂大餐的品牌灶臺廚具菜譜等,如同真正的高等廚師在原始古堡或高階酒店或家庭小廚或野營宿地都能搞出美味來,對聲音語言敏感就能溝通條條自由的聲音大道,這種敏感性是對部分學院的訓練課程也永遠是對學院派音樂家的挑戰。

大家有話說|劉索拉:音樂的本質是人的光彩

劉索拉新書《浪跡聲涯》中的插圖。

對於創作者而言,每個不同的生命階段都會產生不同的音色和處理音樂語言的方法。作為一個受學院訓練的作曲者,我幾乎沒有任何學院訓練中不可缺少的里程碑野心,而不過自然認為音樂是生命的顯示,我活著,我的音樂就活著,如果演奏我音樂的人能感受到我給予的活著的音樂提示,他/她本人也繼續活在這個作品裡。其實很多的現代音樂作品都不是碑文,不是停筆後就定聖旨,演奏家必須一音不差地甚至死照指法去演奏。今天的樂隊成員必須具備即興演奏的能力,才能對音樂和對自我有更深度的認知,從而演奏出今天這個時代的有重疊個性多聯的聲音。哪怕一音不差地照樂譜演奏,演奏者本人的光彩才真正是音樂的本質。

(本文節選於劉索拉新書《浪跡聲涯》,刊登於2022年8月21日《南方日報》文化週刊海風版)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