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先秦至於西漢中期的禮:進退容止是儒家禮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作者:由 韶華歷史匯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9-15

摔得老盆為什麼要鑽孔是什麼意思

前言

“禮”是早期中國規範社會秩序的重要形式,由此上溯至先秦秦漢時期,“禮”書的文字形態在中西學界長期存在一些爭議。

幸賴地不愛寶,出土簡牘為探索西漢中期以前流傳的

”書形態提供了實物證據。如《周禮》在漢代原稱《周官》,多見於《史記》《漢書》記載。據《漢書·河間獻王傳》,是書在漢初最早被獻於河間獻王,經整理之後藏入秘府,至新莽時經劉向、劉歆父子校理得以重新傳播。

關於其成書、作者與流傳,是學界長期探索的問題。

先秦至於西漢中期的禮:進退容止是儒家禮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學者多注意到《周禮》所載禮制與《左傳》相合者共

161例之多,說明《周禮》所載大部分內容與《左傳》所記述的時代相去不遠,

反映的應是古禮的真實面貌。

《左傳》成書於戰國。

與之相應,學者也發現出土戰國楚竹書,特別是清華竹書中《成人》《攝命》《筮法》《晉文公入於晉》《行稱》《祝辭》諸多篇章,可與《周禮》所載制度系聯

;嶽麓秦簡(肆)簡116規定亡失縣官器者,價值在百廿錢及以上者,要

“獄治

”,即交由司法機關處理;不足百廿錢者“其官自治”,也就是說由各級行政部門自行處理。此即是《周禮》屢次提及的“附於刑者歸於士”。

就此意義而言,出土簡牘為《周禮》的史料淵源和制度設計的探討提供了重要依據。似因其長期藏於秘府,並未受到社會的特殊重視,出土簡牘中尚未見到與今傳本《周禮》直接相關的篇章,而

《儀禮》《禮記》

的篇章卻可得見在西漢中期以前的廣泛流傳。本文擬由近年所見戰國秦漢簡牘典籍就此問題略做簡單討論,以供師友同好批評。

郭店楚簡《緇衣》、上博楚簡

《緇衣》《武王踐阼》等

存在今本大、小戴《禮記》中的篇章及其章序、異文,長久以來引起學界的廣泛重視。不僅有助於說明《禮記》定本之前單篇並行的流傳狀態,由此對於今本《禮記》諸篇章的來源,特別是《漢書

·藝文志》所云“‘記’百三十一篇。

先秦至於西漢中期的禮:進退容止是儒家禮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

”之“

七十子”

的時代跨度[25]1709,也有了更加具體的認知。今本《禮記》中不僅保留有孔子講學時的記錄和傳經遺文,還保留有許多孔門七十二子講學的記錄和傳經遺文。

如今本《大戴禮記》即保留有不少孔子講學的記錄,而《禮記》的《緇衣》《中庸》《坊記》《表記》等被認定為出於《子思子》,《樂記》出於《公孫尼子》,《大學》《曾子問》等則與《曾子》有關。

這其中,漢儒的作用並不僅僅是董理儒家經學、子學文獻,在編輯這些不同文體的儒家文獻時,也會加進自己的著作,

其中一些還託名孔子及其門人。

上述論斷也日益得到新出簡牘典籍文獻的證明。首先可以戰國楚竹書為例,《緇衣》《武王踐祚》之外,郭店、上博楚簡中還見有不少篇章與今本大、小戴《禮記》有關。

如李學勤先生指出,郭店《尊德義》的句式類似

《曲禮》,體例與《中庸

》相近

;《五行》的文字與《禮記》中不少篇近似,為七十子後學所作;郭店《性情論》、上博《性自命出》主要講“樂”的上半部分,其根本思想與《樂記》也是一致的。

先秦至於西漢中期的禮:進退容止是儒家禮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上博《民之父母》的內容也基本見於《孔子閒居》。此外,上博

《天子建州

》第一章與《大戴禮記

·禮三本》關係密切,《內豊》與《昔者君老》合編後的內容接近今本《大戴禮記·曾子立孝》和《曾子事父母》。

這些與今本《禮記》篇章近似的文獻分篇並行的情況,

在西漢中期以前仍得延續

。海昏侯劉賀墓中所出

109枚木楬,其中編號81的木楬,原縱十餘列文字可辨者存四:“燕禮”“薌飲酒”“樂記”“昬禮”等,可分別與今本《小戴禮記》中之《燕義》《鄉飲酒義》《樂記》《昏義》一一對應。

整理者已指出,海昏簡本與傳世本《禮記》和《大戴禮記》有關者共四組

:第一組四道編繩的為《曲禮》;《禮記·祭義》《喪服四制》和《大戴禮記·曾子疾病》《曾子事父母》等篇;《禮記·中庸》和《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等篇;

第四組則為《保傅》

這無可辯駁地說明《禮記》諸篇在西漢中期以前單篇流傳的形態,後兩組的相關情況也值得進一步探討。第三組《中庸》《曾子大孝》等出土時與《論語》諸篇混雜在一起,揭示的是西漢時期《禮記》《論語》等

儒家經典文字的流動形態。

這也解釋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即戰國秦漢之際,流傳著很多關於孔門言行的記述,有不少現在還保留在《韓詩外傳》《說苑》《新序》《孔子家語》等各類傳世文獻中,除上述郭店、上博竹書之外,

也見於定州漢墓出土的《儒家者言》、北大漢簡《儒家說叢》等。

先秦至於西漢中期的禮:進退容止是儒家禮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它們的體裁和內容有很多與《禮記》《論語》有相似之處,卻不屬於今本《禮記》《論語》的範圍。這些文獻不僅可視作成型之前的《禮記》乃至《論語》等經傳類文獻的原始古本來源,也顯示出孔子之後以迄西漢年間,

儒家後學繼承孔子的合經文

、傳記、諸子為一體的儒學思想體系和學術體系的建構過程。

海昏簡本《保傅》的重要異文為這一歷史過程的追索提供了可能。下文據整理者韓巍先生所言試舉幾例。簡文用詞與內容,與《儀禮》中《鄉飲酒禮》《燕禮》等篇十分相似,是一種記錄、

指導禮儀行事的文字。

篇題

“王會飲儀”之“儀”,即是此類文字的名稱。這類被稱為“儀”的文獻,內容可能主要為進退容止、站立位次。西漢初年,諸事均屬草創,叔孫通為高祖擬定朝會禮儀的故事常見於學者引用。《

史記·叔孫通列傳》

有“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

故由武威漢簡《儀禮》與海昏竹書《王會飲儀》諸篇,不僅明瞭《儀禮》的西漢文字形態,亦可得見《儀禮》衍生且與叔孫通所制朝

“儀”同類之篇章的流傳。出土簡牘為西漢中期以前流傳的“禮”書形態的探索

,提供了實物證據。

“三禮”定本雖均肇基於西漢,但其初始文字至遲在戰國時期出現,已為20世紀末出土的郭店楚簡所證明;而西漢中期以前《儀禮》《禮記》等“禮”書文字形態的不均衡性,亦日漸由層出不窮的出土簡牘典籍所揭示。

先秦至於西漢中期的禮:進退容止是儒家禮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清華竹書《成人》《攝命》《筮法》《晉文公入於晉》《行稱》《祝辭》等篇中蘊含的史蹟,嶽麓秦簡中的相關法律條款,均可得見與《周禮》有關的史料依據和制度設計理路。郭店、上博以至海昏竹書《緇衣》《中庸》《保傅》諸篇,使我們得以以《禮記》為中心窺見早期儒學的文獻體系和

儒學思想學術的大體建構過程。

這其中不僅有《緇衣》《中庸》等傳統認識上所謂

“孔門七十子”後學之作,還有海昏竹書《保傅》的發現,也證明了其與賈誼《新書》的密切聯絡,反映出《禮記》文字形成過程中的漢儒加工形態。

武威漢簡《儀禮》與海昏竹書《王會飲儀》諸篇,不僅有助於明瞭《儀禮》的西漢文字形態,亦可得見《儀禮》衍生且與叔孫通所制朝

“儀”同類之篇章的流傳。今天對“禮”書經典文字的訂正辨偽工作,實際上都是以恢復鄭玄等整理校訂的原貌為最終目標,“

一般而言,無法再追溯到鄭玄等人校訂以前的狀態”。

這是因為今天我們沒有比鄭玄他們更早的、完備的文獻資料可以拿來對照,進而判斷他們的正誤,但是日漸豐富的出土簡牘典籍似乎為了解鄭玄以前的

“三禮”文字形態提供了重要參考,新發現的“

先秦遺物細節和屢經歷代學者改造的傳世文獻”能否建立密切的學術聯絡,需要更多的方家來批評指正。

先秦至於西漢中期的禮:進退容止是儒家禮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出土簡牘使我們得以以《禮記》為中

心,窺見早期儒學的文獻體系和儒學思想學術的大

體建構過程。這其中不僅有《緇衣》《中庸》等傳統

認識上所謂

“孔門七十子”後學之作,還有海昏竹書 《保傅》的發現,

證明了其與賈誼《新書》的密切聯 系,也反映出《禮記》文字形成過程中的漢儒加工 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