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寫父親的詩有什麼

作者:由 食蟻獸說教育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12-06

捫什麼什麼尚成語

寫父親的詩有,《寄魯二稚子》、《北郭閒思》、《示兒》、《好了歌》、《觀村童戲溪上》、《汝墳女》、《田家》、《百憂集行》、《渡遼水》、《樂邊人》。

寫父親的詩有什麼

《寄魯二稚子》,作者:李白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 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吳地的桑葉已經碧綠,吳地的蠶兒已經三眠。我的家室遠寄東魯,我家的田地誰人勞作?我欲春日耕種已經趕不上了,能否乘船江行而返也心感茫然。南方來風吹著我的思鄉之心,飛墮在家鄉的酒樓門前。樓的東邊有一株桃樹,枝條高聳被青煙籠罩。這株桃樹是我臨行時所栽,一一別至今已是三年。桃樹如今與酒樓一 樣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我的嬌女名叫平陽, 手摺花朵倚在桃樹邊盼我回家。折下桃花不見父親的面,眼淚嘩嘩如同泉水流淌。我的小兒名叫伯禽,已經與姐姐一樣高了。他倆並肩雙行在桃樹之下,誰能撫背憐愛他倆?想到這裡心中不定七上八下,肝腸憂煎日甚一日。撕片素帛寫下遠別的心懷,藉此我彷彿也回到了汶水。

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懷詩,詩人以生動真切的筆觸,抒發了思念兒女的骨肉深情。詩以景發端,在讀者面前展示了“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吳地”桑葉一片碧綠,春蠶快要結繭的情景,描繪得清新如畫。接著,即景生情,想到東魯家中春天的農事,感到自己浪跡江湖,茫無定止,那龜山北面的田園不知由誰來耕種。思念及此,不禁心急如焚,焦慮萬分。春耕的事已來不及料理,今後的歸期尚茫然無定。詩人對離別了將近三年的遠在山東的家庭,田地,酒樓,桃樹,兒女,等等一切,無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對自己的兒女更傾注了最深摯的感情。“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他想象到了自己-雙小兒女在桃樹下玩耍的情景,他們失去了母親, 此時不知有誰來撫摩其背,愛憐他們。想到這裡,又不由得心煩意亂,肝腸憂煎。無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塊潔白的絹素,寫上自己無盡的懷念,寄給遠在汶陽川的家人。詩篇洋溢著一個慈父對兒女所特有的撫愛、 思念之情。

寫父親的詩有什麼

《北郭閒思》,作者:

曹鄴

山前山後是青草,盡日出門還掩門。每思骨肉在天畔,來看野翁憐子孫。

我家山前山後到處長滿青草,我整天都出門在外,家裡的門是關著的。常常想念自己的親骨肉遠在天邊,只好出來看看鄉村老頭是怎樣與子孫盡享天倫之樂的了。

空巢老人獨守空居,不堪寂寞,思念親人,只好整天外出,去鄉間看看別的老人是怎樣享受天倫之樂的。孤獨傷感躍然紙上,讓人不勝唏噓。表達了作者在家裡閒來無事思考問題的情感。

《示兒》,作者:陸游

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我本來就知道人死後一切都成空,只為看不到國家統-而深感悲痛。等到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的那一天,家祭的時候別忘了告訴你們的父親?

是詩人臨終前寫給兒子的遺言,表達了詩人至死不忘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愛國熱情。

寫父親的詩有什麼

《好了歌》,作者:曹雪芹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當神仙好,只是建功立名的事情忘不了!

古往今來的文臣武將如今都在哪裡?只剩下一堆被荒草湮沒的墳墓。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當神仙好,只是戀著那金銀財寶忘不了!

一天到晚抱怨聚斂的還不夠多,等到聚斂多的時候自己卻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當神仙好,只是那美貌的妻子忘不了!

你活著的時候她天天對你說如何恩愛,你一死她就立刻跟隨了別人。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當神仙好,只是那兒孫後代忘不了!

自古以來痴心的父母不計其數,可是孝順的子孫又有誰真看見了?

這首詩,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可以說是曹雪芹看破紅塵之作。這首《好了歌》有曹家自身敗落的縮影,亦有警示世人不要為功名利祿再魚死網破地去爭鬥,得放手時且放手之意,這也是曹雪芹寫《紅樓夢》的初衷。

《觀村童戲溪上》,作者:陸游

雨餘溪水掠堤平,閒看村童謝晚晴。竹馬踉路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耦還從父老耕。識字粗堪供賦役,不須辛苦慕公卿。

雨後的溪水漫過堤岸快要跟堤相平,閒來觀看村童們感謝老天向晚初晴。有的騎著竹馬跌跌撞撞衝進了爛泥坑,有的放著風箏,風箏橫衝直撞的迎風”飛鳴。冬季的三個月就跟著塾師學習,農忙時節就回家跟隨父兄耕田種地。識字勉強能夠應付租稅勞役就好,不需要辛苦讀書羨慕王公貴族。

此詩寫閒居時的生活。詩中生動地勾勒出村童們在剛放晴的傍晚種種嬉戲的情態,同時也寫出了農村生活的情趣和農民樸實、知足的思想。

寫父親的詩有什麼

《汝墳女》,作者:梅堯臣

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殭屍相繼。汝墳貧家女,行哭音悽愴。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 龍鍾去攜杖。勤勤囑四鄰,幸願相依傍。適聞閭里歸,問訊疑猶強。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質無以託,橫屍無以葬。生女不如男, 雖存何所當。拊膺呼蒼天,生死將奈向?

汝河岸邊有個貧窮住家女,邊行邊哭聲音淒涼又悲愴。自己說道“家中父親年已老,獨生小女孤單沒有男丁壯。郡吏抓丁之來何等粗暴相,縣官惟命 是從不敢來相抗。督促造送不要一刻有停留 ,老態龍鍾抓去還要扶柺杖。殷殷勤勤囑託四旁之近鄰,有幸能得眾位多多來相幫。最近聽說有的同鄉已回家,打問訊息疑慮生死心慌張。果然在那冰冰寒冷冬雨中,老父凍僵死在壤河岸邊上。女子質柔體弱無力將父拖,橫屍曠野又無銀錢作埋葬。始知世上生女不如只生男,雖存世上究竟何事可承當。捫胸聲聲悲號大呼叫蒼天,我生我死到底將是怎麼樣?”

詩裡透過汝河邊上一位貧家女子的悲愴控訴,描敘了一個由於徵集鄉乒,致使貧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時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難。

《田家》,作者:聶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副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父親在山上耕田,兒子在山下開荒。六月的季節,田中稻穀還沒有抽穗,而官家收稅倉庫早已修好等待征斂。

父耕原上田,子副山下荒,並不僅僅是寫一 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蠃牛無力漸艱行”,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並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閒可言。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寫父親的詩有什麼

《百憂集行》,作者:杜甫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當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一日至少千回。可又想現在由於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因此坐臥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來卻勉作笑語,迎奉主人。不禁悲從中來,憂傷滿懷。一進家門,依舊四壁空空,家無餘糧,一貧如洗。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兒幼稚無知,飢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啼叫發怒要飯吃。

首句不談憂,而是談喜。不說老,而憶少。從中可以同時看到他少年生活的一一個片斷。詩人回憶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所謂“健如黃犢走復來”,就是生動的寫照。清楊倫稱此句“形容絕倒,正為襯出下文”。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即當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一日千回。所謂“千回”,只是誇張的語氣,喻其多也。少年杜甫“心尚孩”,這個尚字用得非常貼切,說明了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在十五歲時,仍在持續跳躍著。一個“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詩人抓住了少年的氣質、性格特徵,以跳動的筆觸把它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來。這裡並非沒有目的地表現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悅的心情頌揚少年自我,而是以憂傷的心情去回憶少年自我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蘊含著悲痛、憤懣的感情。楊倫對這首詩開頭的眉批是:“聊以洩憤,不嫌徑直。”

《渡遼水》,作者:王建

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裡。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各與題本鄉。身在應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

離開咸陽,此去遼水漫漫五千裡,還未出門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將隔海茫茫,今生很難再次相聚。臨出門]時母親又為我重新做了幾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無回,萬一死在路途中沒有 乾淨的衣服可以殮葬。也有徵人犧牲被送回咸陽,軍中長官呈請皇上讓烈士本鄉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憐,身在外時將再沒有回來的日期,為此心裡無限傷感,茫然駐馬停在遼水之邊。

王建在貞元年間曾在幽燕一帶度過了十多年的戎馬生涯,對邊疆戰士的生活極為熟悉,十分同情他們的痛苦,這首詩便揭露了唐王朝遠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寫父親的詩有什麼

《樂邊人》,作者:劉駕

在鄉身亦勞,在邊腹亦飽。父兄若一處,任向邊頭老!

在家鄉要忍餓受苦辛,在邊疆能夠填飽肚子才是真。親人如果能夠在一起,就算在邊疆終老也甘心。

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反常的現象,特別在底層社會。例如一般人視監獄為畏途,可也有人苦於無食無家,對入獄求之不得。在封建時代,赴邊打仗對一般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苦事,連盛唐英雄之士也道“孰知不向邊庭苦”,可見未有以戍卒即“邊人”生涯為安樂者。此詩題為“樂邊人”,首先就令人驚奇,不免想看個究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