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刺破歷史迷霧 “成都矛”將重磅展出

作者: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1-11

十三寶是什麼東西

刺破歷史迷霧 “成都矛”將重磅展出

活了2000多年,我是這座城市的見證

滎經“成都矛”出土之後,曾多次在四川博物院“山高水闊 長流天際——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國家博物館“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等展覽上進行展出,化身古蜀歷史文明的“文物使節”,向世界傳遞著巴蜀文化的精髓。

一把沾滿淤泥與雜物的青銅矛,印證了至少在戰國時期成都的城市稱謂就已存在,也見證了那時成都製造業的欣欣向榮。

作為目前西南地區規模最大、設施裝置最先進、功能最齊全的城市考古科研與展示平臺,成都考古中心本月20日將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假如你來到現場,就會看到這件青銅矛陳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它,是2016年底出土自成都蒲江飛虎村的青銅矛。賦予了這件銅矛特殊意義的,則是上面兩個古雅的篆字“成都”。

此前的1985年,雅安滎經曾出土一柄有“成都”銘文的銅矛,推測是在成都生產,然後運到滎經。其與蒲江“成都矛”一道把成都城市稱謂的歷史向前推了200年,蒲江“成都矛”也是迄今為止成都地區出土的唯一一件刻有這座城市名字的青銅矛。

作為冶金考古方面的專家,四川大學教授李映福表示,“成都矛”對於研究古蜀歷史文明有著重要意義。“成都矛的出土和展出,向人們闡釋了‘成都’城市名稱的來歷,為人們瞭解成都的歷史脈絡提供了重大的實證材料。”

時間回到2016年。考古人員在蒲江的戰國墓葬中發現了印章、琉璃以及精美的青銅器等珍貴文物。那次發掘的親歷者回憶,這把沾滿淤泥與雜物的青銅矛被髮掘出來之後,一開始並未引起太多關注。直到考古人員細細清理,才發現矛身的中間,赫然刻有篆書“成都”二字。

這件青銅矛是在一具船棺中發現的。所謂船棺,是將死者置於一條船形棺木中,希冀他們的靈魂能隨著河流到達彼岸。

船棺在南方一些省份以及東南亞等一些國外傍水而居的地區多有發現,迄今發現最早的船棺是成都金沙遺址中出土的商周時期船形葬具。

從船棺發現的地點、規模、規格、隨葬器物等來看,均以四川為最。在四川盆地的船棺葬俗,在戰國期間尤為流行。俗話說,“北人騎馬,南人乘船”,北方平原縱橫,適合馬匹賓士;南方河道密佈,有利舟楫航行。古蜀人以船棺下葬,似乎是希望以一葉扁舟抵達靈魂的彼岸。

據悉,蒲江出土“成都矛”的墓葬為長方形棺槨形制,與雲夢睡虎地、滎經曾家溝墓葬形制相似。此外,這所墓葬還出土了包括銅帶鉤、鐵斧、豆、器蓋的器物組合,據此判斷其時代在戰國晚期。

而這件珍貴的“成都矛”,似乎也驗證了《華陽國志》的記載——開明九世夢見城郭在移動,遂把都城遷到成都,也把宗廟遷了過來,並仿照周人遷都“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說法,取名成都。從那以後,這個名字就深深烙在了這片土地上,直到今天依舊沒有更改過。

古蜀文明時期長達1800年,開明王朝是其所經歷的最後一個歷史時期。史載,開明王朝傳12世(一說傳11世),於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開明王朝治蜀300餘年,期間蜀地經濟有較大發展,國勢日漸強大。

開明王朝末期正處中原的戰國晚期,群雄割據、交相攻伐,開明王朝雖地處偏遠的西南,但迄今發現的大量考古證據早已顯示:古蜀從來不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地域,而是自古以來便與周邊交流頻繁。

交流中既有和平的貿易,也有常見的戰爭。蒲江飛虎村鹽井溝出土的文物,多以兵器為主,且種類繁多,幾乎在一半的船棺中都有發現,如果排除女子之墓,恐怕當時男子都要配備兵器。

這批青銅兵器不僅外形精美,其合金配比的技術含量也相當高超。比如,銅製兵器中錫的含量較高、鉛的含量較低,這樣的兵器會更加鋒利強韌,而銅製容器中的鉛含量則較高,與兵器截然不同。

此外,蒲江地區前後發現的船棺墓墓附近均有鹽井遺蹟。鑑於蒲江在古蜀時期是製鹽重地,專家們推測,這裡的墓主人很有可能是開明王朝管理鹽業的官員。而從船棺中出土的豐富器物,則進一步印證了開明王朝定都成都及令人驚歎的對外商業交往和農業、製造業水平。

成都考古所研究員劉雨茂等專家認為,近30多年來,在成都地區相繼發掘的寶墩遺址——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船棺遺址,已使從新石器時期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古蜀文明形成序列,分別對應了蠶叢、柏灌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古蜀王朝,印證了古蜀文明與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

2000多年前,開明王朝的武士們提著柳葉劍、扛著銅矛走出四川盆地,加入到逐鹿中原的行列。

鱉靈之子盧帝親率蜀人北上,一度越過渭水,取得軍事重鎮南鄭(今陝西南鄭)。公元前451年,秦人偷襲南鄭得手,蜀人不甘心,歷經十年鏖戰才將南鄭艱難收復,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為“南鄭反”。

公元前316年,苴侯聯合巴人謀反,末代蜀王率大軍攻巴,巴人節節敗退,巴王遣使求救於秦。秦惠文王派遣張儀、司馬錯率師伐蜀。末代開明王兵敗被殺,古蜀王國覆滅。

王族的一支在蜀王泮的率領下一路南下,抵達如今的越南北部(古稱交趾),建立了甌雒國,蜀王泮於是號為安陽王。歷史專家們認為,越南船棺顯示出與四川的強烈聯絡,或許便與此次遷徙有關。

王朝覆滅,時代更迭,只是歷史記載中的一個個節點。對於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民眾們來說,真正的重要的只有一點:生活是否安定富足。

秦滅巴蜀後,將蜀國改為其治下的蜀郡。秦昭王時期,大約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被任命為蜀郡守,正是他主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讓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勤勞百姓們,用自己的汗水和創意,在此後2000多年的時間裡,為成都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繁榮美麗的時期——漢代的“列備五都”,唐朝的“揚一益二”……

歷年來各類“成都造”文物的出土,則讓我們對古代成都的繁榮印象更為直觀:不僅兵器上刻有“成都”,還有不少生活器具、工藝品也發現過“成都”的字樣。

1975年12月,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上就有“成都”二字。1954年,雲南魯甸一漢墓封土發現一件鐵鍤,其上有“蜀郡”“成都”銘文等。

此外,四川地區此前還出土過銅戈、漆木器,上面也有“成都”二字。例如青川縣的戰國墓地裡有一柄“呂不韋戟”,上面就有“成都”“蜀東工”字樣。加上兩柄青銅矛的發現,無不反映出成都當時製造業的繁華。也正是這些“成都造”文物的陸續出土,讓這座城市的自豪感,綿延不絕數千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