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

作者:由 糖果的媽媽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1-19

霸凌者是什麼意思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

最近幾天,《少年的你》成為一匹黑馬,校園霸凌題材的電影能如期上映首先就值得期許,而影片背後影射的現實細節更是讓人焦慮。有網友批評電影說“同樣是孩子,怎麼可能有人被欺負得這麼慘?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

可事實上,現實遠比影片要殘酷!

來看看這些校園霸凌的案例,個個觸目驚心。

2019年5月10日,江西上饒第五小學,一名年僅十歲的男孩被同班女孩的父親刺死,令社會震驚。其父稱女兒被男孩欺負長達一年之久,他和對方父母溝通卻始終不願面談,最終釀成慘劇。

▼2019年10月20日,大連市沙河口區一名11歲女孩被殘忍殺害,死時身中7刀,拋屍地點距離女孩家僅有2分鐘路程,兇手是13歲男孩蔡某。兩人同住一個小區一棟樓,是補習班的同學,但無過多交集。小區居民反映,蔡某不止一次尾隨年輕女性,還曾強抱同班女生被報警,蔡某父母反說自己孩子“不是那樣的人”,這是誣陷。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

根據日本《校園欺凌預防對策推進法》,“校園欺凌”指“學生因為相關人士的心理、物理攻擊而受到的精神上的痛苦”,且不論暴力行為是否發生在校園內,只要參與雙方屬於同一學校、年級和社團,都屬於校園欺凌。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釋出題為《數字背後:結束學校暴力和欺凌》的報告,指出在全球範圍內,有32%的學生近一個月內,被學校的同齡人欺凌至少一次。

《少年的你》只不過將那些隱秘的,大家不願意面對和接受的事實,血淋淋地撕開了一角讓你睜大眼睛看,別走神,校園霸凌就在身邊,

而無論是霸凌者還是被霸凌者,其原生家庭的缺陷都不容忽視!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

少年如花的年紀,她們陷入欺凌與被欺凌

《少年的你》,本該是一群為了高考和理想埋頭書山題海的少年,卻在沉重的學業下隱藏著一顆躁動不安的心。女生校園霸凌,聽上去如此不真實,卻真真切切地給我們演繹了一場直擊心靈的霸凌對決。

陳念一心想考好大學,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一個被霸凌者跳樓身亡,只因她上前輕輕蓋上了衣服,於是她就成為了霸凌者的眼中釘、肉中刺,“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下一個被霸凌的物件。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

魏萊變著花樣的地欺負她,陳念報警,魏萊的母親卻說“孩子小,不懂事”,於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經此一舉,魏萊更加有恃無恐,她對陳唸的打擊報復開始升級了,這一次陳念沒有再求助“正規渠道”,而是拜託了街頭的一個小混混小北。然後事情就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魏萊死去,陳念變成了霸凌者鋃鏜入獄……

身份的反轉讓人唏噓,陳念,她受欺負的時候沒有人能幫她,給予溫暖的只有一個小混混,而當她“強大”的時候,

試著用自己的手段去解決問題,結果卻讓他人失了性命,於是全世界都反過來指責她,批評她,說她是殺人犯,說陳念才是那個臭名昭著的校園霸凌者。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

校園霸凌者不為人知的4個心理根源

在這部影片中,成年男性角色基本上是缺失的,陳唸的母親靠賣“三無”面膜為生,平時連影子都看不到,父親在電影里根本無從提起。她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面對和解決,包括被人無理由地欺負。

小北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陳念父親的角色,他擔當起了保護陳唸的重任,手段簡單粗暴,但是非常有力。

很多被霸凌的孩子都有相似的家庭,冷漠,粗心,怕事,以“孩子間的玩笑”搪塞過去,父母很少能發現孩子身上的傷,更無從談起他們心裡的傷痛了。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

而這樣的父母有時還會反問孩子“為什麼他們偏偏欺負你?”是啊,為什麼呢?被霸凌者身上似乎有著一種特殊的味道,他們看上去弱小、無助,甚至是透明體,霸凌者都愛挑“軟柿子”捏,這些小心翼翼的“軟柿子”就是他們發洩的渠道。

可是霸凌者其實也有著非常“軟弱”的過去,影片中的魏萊,父親對其復讀非常失望,因此她對學習成績突出的陳念很是嫉妒,她曾跟陳念說:“我不能再復讀了,因為復讀,我爸爸已經很長時間不跟我講話了。”“我如果考不上好大學,我不知道爸爸會對我怎樣。”她想用金錢補償陳念,因為這樣心理會好受點。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

而在魏萊死去之時,父母前來認屍的情節,也足以看出她的家庭是有多麼冷漠無情。追究霸凌者的心理根源,主要來源於這四種情況:

▼校園霸凌者曾經也是被霸凌者,暴力來源於父母或者其他親人,由於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也透過模仿霸凌者的行為來欺凌他人,從而獲得內心的安全感。

《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髮展報告》提到,31。7%的寄宿學生表示自己每月至少有2-3次被人欺負。留守兒童情況更糟,這一比例為36。3%。留守兒童中霸凌者和受害者都佔很大的比重。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

▼孩子在充滿暴力的環境中長大,如親眼目睹父親家暴母親,錯誤地以為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且是正常的方式,因此也會錯誤地將此用在他人身上。

▼有些霸凌者色厲內苒,本身是失敗者和弱者,就把怨氣和怒氣發洩在更弱小的一方,比如小孩子,小動物等等,以此來獲得卑微的自尊心。

▼不想默默不聞,又無正當的手段來證明自己,於是就採取霸凌來刷存在感,顯示自己的力量和價值,希望引起別人重視。

以上這些原因,在可惡之外,也透著一絲可憐的氣息,而這與父母的教養有很大的關係。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

霸凌別人的孩子,還有的救嗎?

各國對於校園霸凌,都採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在英國,學生若因欺凌等偏差行為,在一年內被定期停學兩次以上,地方教育局或學校可向法院申請,對該學生的家長髮出“教養令”,要求家長共同擔負起改善學生偏差行為的責任。

2013年,日本國會透過《校園欺凌預防對策推進法》,首次將校園欺凌問題法制化。日本文部科學省還設立了全國統一的24小時免費求助熱線,以確保家長和學生可以隨時諮詢校園欺凌問題並獲得幫助。

被霸凌者需要勇敢說不,戰勝內心的虛弱,勇敢、自信地維護自己的權益,積極向老師、家庭求助,而對於霸凌者來說,父母多一些關愛,不至於讓孩子在“缺愛”的氛圍中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

提醒那些“護犢子”的家長,現實會給你狠狠一嘴巴,像魏萊那樣的霸凌者,如果父母當時能夠重視起來,多一些管教,少一些放縱,她也不會轉身變成了被霸凌者,悽慘死去。

如果老師當時能及時介入,如果魏萊、陳唸的父母能把女兒當回兒事,如果……可惜沒有如果,最終兩個花季女孩兒都相繼上演了霸凌者的角色,也最終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抓住任何一個契機,她們都不至於走上末路。

被霸凌陰影籠罩著的雙方,她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心與幫助!而作為冷漠的旁觀者,同學,這也需要你出一份力,少些嘲諷和冷漠吧!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聯絡刪除)

《少年的你》:“霸凌者”兼具可惡與可憐的標籤,可惜父母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