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為什麼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

作者:由 認識經濟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1-25

為什麼性格決定人的命運

為什麼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

“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這是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的經典之句,這句話道出的是人格的功能性。

人格是一個人生活成敗、喜怒哀樂的根源,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你同意這種說法麼?以下,Enjoy:

許燕 |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 來源

01

圍繞這個主題,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談人格對人生命運的作用:

第一是人格對命運具有決定力;

第二是自我對人格具有控制力;

第三是人格對未來具有預測力。

人格對命運的第一個作用是人格具有決定力。

我先給大家講述一段歷史故事:

輔助劉邦奪取天下的有兩個主要功臣:張良和韓信,兩人一文一武。但是兩位功臣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劉邦稱帝后,變得多疑猜忌,連續追殺功臣。

劉邦的軍事功臣韓信自恃功高,盛氣凌人,欲分天下,結果被劉邦滿門抄斬。而劉邦的謀臣張良則審時度勢,激流勇退,不貪戀權位,拒絕高官厚祿,明哲保身,隱退江湖,飄然出世,逍遙自在地度過了一生。

張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結局。也就是說,兔子死了,狗就可以燒著吃了;鳥打完了,弓就沒用了;敵國攻破了,功臣殺了也無妨。

為何英雄的命運如此不同?

因為人格不同,他們對環境的認知以及對人生的自我認知不同,導致路徑選擇不同,最終導致命運不同。韓信個性張狂、居功自傲,過於自信,低估風險,導致喪命。

而張良,謀略過人,審時度勢,淡泊名利,平和沉穩,遁世逍遙。這就是張良的人生智慧。有時我們無法控制環境,但可以選擇環境。識時務者為俊傑。

綜上,人格對命運的第一個作用是人格對命運具有決定力。但是,我們如何控制人格?

02

人格對命運的第二個作用是自我對人格具有控制力。

我們不主張宿命論,因為命運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人格的功能性體現的是自我控制力,自我不是自私,自我是人格中的核心要素,是人格的統帥機構。

在人格與環境的互動作用中,誰強誰就佔據主導,掌握控制權。

自我控制力強的人可以評估環境的良弊因素,有效地防止不良環境對人格的侵蝕與誘導,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不為命運所控制,顯示出高尚的人格傲骨。

相反,自我控制力差的人會隨波逐流,成為失去自我真實本源的變色龍,或逆來順受,失去對不良環境的抵抗力,接受命運的輪迴折磨。面對同樣的人生磨難,有人自強不息,有人會一蹶不振。

所以,人格掌控命運,自我掌控人格,你是自己命運的決定者。

為什麼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

03

人格對命運的第三個作用是人格對未來具有預測力。

前面,我們講了張良的故事。那麼,是誰給了他人生的智慧,讓他在生死關口做出了恰當的人生選擇呢?

是黃石公的《素書》。黃石公為什麼要把書傳給張良?

因為《素書》上有一秘誡這樣寫道:“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

黃石公為什麼會認為張良是良才,是賢人,是可造之材呢?因為黃石公識人運用的是人格的預測力,他考察的是張良的人格。

張良刺殺秦王未遂,逃到下邳。一天,張良在橋頭,遇到一位穿著粗布短袍的老者,老人走到張良身邊,把鞋扔下橋,然後傲慢地讓張良去撿鞋,張良心中不解又不快,但是還是替老人把鞋取了上來。

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令張良把鞋給他穿上。張良又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不但沒有表示感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

張良對老人奇怪的行為疑惑不解,呆呆站立良久,只見那位老者走了很遠後,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他約張良在五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

五天後,張良一早趕到橋上。誰知老人已經提前來到橋上,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

結果第二次張良自認為起得很早了,但還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

在經歷了這三次考驗後,張良至誠和隱忍的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老人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再來見我。”說完就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黃石公。

黃石公贈送給張良的書是《素書》,張良秉燭細讀,愛不釋手。他品悟其中道理,並幫助劉邦奪得天下。

《素書》使張良“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黃石公三試張良,考察的是張良人格中的德行,他發現張良有耐心、有胸懷、有氣度,具有心誠、勤奮的品格,因此預測張良可以很好地使用《素書》,服務世間。

然而,張良遵照《素書》秘誡,卻沒有找到合適的下家。只得在死後把《素書》隨葬墓中。五百年之後,這本書被盜墓者發現,從此《素書》才開始流傳於世間。

為什麼人格具有預測效應?

因為人格具有跨時空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在時間變化維度上人格具有穩定性,俗話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在說人格的穩定性,所以黃石公可以透過考察當時的張良來判斷他在未來也是如此。

在情境變化的維度上,人格具有一致性,黃石公透過扔鞋、穿鞋、等人的不同情境就可以預測張良在治國理政情境中的作為。黃石公的預測是準確的。

其實,《素書》的秘誡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即知識的運用也具有倫理要求,知識掌握在誰手中,被如何使用,決定了知識的性質。

知識是否能造福於人類、引導個體把握人生,取決於知識運用者的人格品質是否積極向善。

心理學也同樣具有這個功能,善人善用,惡人惡用。人性善惡決定了知識的不同功效。

因此,學習心理學知識的目的,不是將知識轉化為“厚黑學”為私利服務,陰謀算計,禍害人間。

做人要厚而不黑,保持善良本性。

本文整理自《成為更好的自己》,經出版方授權“身邊的經濟學”原創首發。

為什麼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