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道德經》玄德

作者:由 網際網路小看法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2-26

什麼是玄德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這裡要提兩件事:

1、“弗”字,和“不”字通用,在吳儂軟語的江浙一代方言中,一直用“弗”表“不”,這可能是古代楚國的一種口語形式吧,所以世傳《道德經》各版本,弗不兩個字比較亂,基本上挖出來的版本都用“弗”字,後世抄寫的多用“不”字,反正意思一樣,不必糾結。同樣,“恆”字和“常”字也是一樣道理。

2、這段話的郭店簡本沒有找到,可能是遺失了,但是帛書裡兩本都有,但沒有中間那句“為而不恃”。後世流傳的王弼、河上公、傅奕、嚴遵各本,都有“為而不恃”。

為而不恃,在“

萬物

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這段裡也是一樣的句式,同樣都有“生而不有”,所以背錯了或者抄錯了,也比較正常。

我個人認為,不應該在這裡再加“為而不恃”。“萬物……”一句,可以看做天地之眼所見,而“……玄德”一句,可以看做聖人之眼所見。其間有一絲微妙差別,可以對照“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去體會。同是視若芻狗,一個是對天地萬物,不論有情無情一視同仁的看法,一個是對有情眾生一視同仁的看法,

深度相當,廣度不同

很多東西,單摘出來,是不需要,也不應該有分別意識;可是擺在一起,我們要能從中分辨出精微差別。但是我們大部分所處的狀態,是單摘出來拼命放大差別,擺在一起,反倒看不清了,這就是所謂的凡聖之別。

所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就是展示了一個視若芻狗的“聖人境界”。如果把它擴充套件到“天地境界”,那就是

“視若有情”,

也就是,

一草一木,等同有情,一人一命,淡若絕情

,有道是:“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用莊子的話,就是“

物我兩忘

”,或者所謂的“

一指掩天地,齊物自忘情

”。

家裡養頭羊,是為了吃肉,沒有哪個羊養來不殺的,如果“養羊”是為了收割,那他就不是“聖人”,沒有到達所謂“聖人”的境界。

現在換了,家裡養個寵物,不是為了吃肉,也不會殺,親的跟自己親兒子似得,是不是就到了“聖人”境界?也不是。

自己家生的孩子也親啊,也不會殺了吃肉啊,人人都是聖人了?也是也不是。這叫,

人人皆有道種,人人皆有聖人之根,只是尚未完足顯發而已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代先人,是很厲害的,把什麼是聖賢,怎麼做聖賢,怎麼分辨聖賢,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世世代代拿著尺子看,拿著尺子學,拿著尺子去求證,以及拿著尺子講

,這個尺子,叫“量天尺”,

讀了聖賢書,人手一把,這是

沁進骨子裡的一種“民主自由”,

天上有天,老天不公,我們破口就罵:賊老天!人間有帝王,帝王無道,我們破口就罵:昏君!因為我們手裡有“量天尺”!

古聖先賢給的量天尺,

不止一把量天尺哦,道祖給了,至聖先師給了,佛陀也給了,用朱子的話說,叫“理一分殊”。三角形穩定性很高,還能像陀螺一樣妙用無窮,不管歷史如何變遷,總能找回一個合適的平衡點,繼續穩步向前,這就是我們幾千年傳承的魅力所在。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