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一個人經常這樣回你的微信,說明他根本瞧不起你,別再交往了

作者: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4-11

男生說交個朋友意味什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科技的發展讓人們之間可以更加親密快速地交流,也衍生出了很多社交時可以使用的軟體。微信有著非常便捷的聊天介面,因此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成為了使用度最廣泛的一款聊天工具。

有不少人就是透過是微信來和朋友聊天,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其實微信當時設計的理念便是如此,能夠讓人們隨時隨地都線上,這樣可以讓互相的溝通更加有效率。

但是不少人已經發現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聊天溝通。

一個人經常這樣回你的微信,說明他根本瞧不起你,別再交往了

有時我們給對方發微信訊息的時候,對方總是無法按照我們的預期進行回覆,讓原本熱情的聊天內容變得非常尷尬。其實社交也是需要選擇物件的,微信只是一種聊天工具,只有找到了合適的社交物件,才能夠讓我們的聊天和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

如果你發現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這個人經常以下面這些語句回覆你,就證明在他心中你並沒有那麼重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他說出這樣的回覆,是因為在潛意識中瞧不起你。遇到了這樣的朋友,最好還是不要再繼續和他們深交。

一、喜歡回覆“嗯、哦”

和諧高效的溝通從來都是雙向的,只有兩個人都投入熱情,將關注點放在聊天這件事情上,雙方才能夠得到正向的回饋。不過當好友在傾訴某些事情的時候,不少人都願意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不願意輕易打斷對方的講述。

一個人經常這樣回你的微信,說明他根本瞧不起你,別再交往了

這樣的陪伴和安慰,或許在面對面時很容易做到,但是當兩人之間相隔了一個手機螢幕,很多話的含義或許就會變了味道。或許你是用一種非常柔和的態度來講述某件事情,但是對方就會根據自己當下的情緒加以解讀。

讓原本看似沒有惡意的話,瞬間變成了一種挑釁的語句。在正常聊天時也是如此,很多情況下別人主動向你傳送訊息,就是因為他們有著非常熱烈的情緒想要和你分享。這時只有表現得更加感興趣且活潑,才能夠讓對方覺得自己得到了迴應。

如果對方滿懷熱情的向你傳送訊息,最終卻只能收到嗯哦,這樣簡短不感興趣的回覆,很多人都會因此覺得傷心。

這樣簡短並且有些冷漠的字詞,會給發訊息的人造成非常強烈的心理反差,因此也就減少了他們繼續和你溝通的慾望。

一個人經常這樣回你的微信,說明他根本瞧不起你,別再交往了

只有一個喜歡你信任你的人,才會想要隨時隨地和你聊天分享生活。即使你現在比較忙碌,或是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你也應該用更加委婉的方式配合對方,而不是非常冷漠的表達出自己的無趣。

聊天者也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對方頻繁回覆這樣的話語,證明他們根本不想和你繼續聊下去。如果繼續糾纏下去,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失落傷心。一個真正在乎你的人,即使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也會盡可能的讓話題得以延續,並且考慮到你的心情。

二、聊到一半不回覆

或許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朋友,他們總是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來和你聊天,日常生活時卻再也不聯絡。只要他們的需求得到了解決,便不願意再繼續搭理你,似乎你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

一個人經常這樣回你的微信,說明他根本瞧不起你,別再交往了

但是當你有事情需要詢問他們的時候,他們卻經常不聯絡。生活中其實存在著很多這樣的人,他們被別人稱為社交工具人,對他們來說自己的感受最重要,微信好友只是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的工具人。

當然有一些人只是單純的內向自閉,害怕和其他人社交,但心裡並沒有看不起你或是貶低你的意思。他們除非遇到了徹底無法解決的問題,才會向一兩個自己覺得親近的人求助,並不會隨隨便便麻煩別人。

但是有的人卻將別人的幫忙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即便是一些非常便宜的物件,也要不厭其煩的向你傳送砍價連結,要求你幫他們動手點一點。他們請求你幫忙的時候非常熱情,

但是當你解決掉他們的問題之後,他們就會迅速消失。

一個人經常這樣回你的微信,說明他根本瞧不起你,別再交往了

這是因為這類人並沒有意識到,別人對你的幫忙併不是義務,而是出於善良的本性。因為有一些人生性非常善良,他們能夠很好地融入到社會當中,幫助別人也能夠讓他們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

即使是陌生人向他們求助,他們也會盡可能的幫助對方,但是這並不能夠成為其他人要求別人幫忙的藉口。尤其是經常讓身邊關係比較好的人對你提供幫助,事後卻沒有任何感謝或感恩的情緒。

即便兩個人曾經的關係不錯,也會因為這樣的事情而消磨好感,最後成為最普通的朋友。其實網路聊天可能夠暴露出一個人真實的性格

,如果你發現身邊有這樣對你毫不在意的朋友,儘可能避免和他們交往,才是更快樂的生活方式。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Nkwcomb, T。 M。 The varieties of interpersonal at- traction, In D。 Cartwrighl & A。 Zander (Eds。), Group dynamics。 (2nd cd。) Evanston: Row, Peterson,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