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從關內侯窗外擲書入手,探討魏晉時期文士的隱逸之風

作者:由 解影ing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5-08

鍾會擲書什麼意思

引言

大書法家鍾繇的幼子,二十九歲就被封為關內侯的鐘會,出身於潁川士族大家,輔佐曹魏四代君王的安徽人蔣濟在鍾會五歲時就斷言:

此子非常人也。

成年後的鐘會極擅長玄學,在二十歲就與玄學創始人周易研究家王弼齊名。就是這樣一個被稱為現世張良的天才少年,在苦心孤詣寫了一套討論才性的書《四本論》後,想請大名士嵇康認證一番,悄悄跑到嵇康家門口,卻遲遲不敢進去,徘徊半天最後從窗戶把《四本論》扔了進去拔腿就跑,心懷忐忑無功而回。

沒有人知道嵇康後來有沒有看鐘會的書,只知道後來鍾會發達後又特意去拜訪嵇康卻吃了冷遇,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的鐘會最終憑著權勢找機會陷害殘殺了嵇康。作為魏晉時期文士的傑出代表,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深知遲早會有這麼一天,選擇慨然赴死,留下千古絕響。

根據史料《三國志》記載:遷司隸校尉。雖在外司,時政損益,當世與奪,無不綜典。嵇康等見誅,皆會謀也。

從關內侯窗外擲書入手,探討魏晉時期文士的隱逸之風

嵇康人物畫像

嵇康之死引發了魏晉以來隱士風格的大變,一眾文士更堅定了隱逸之風,而另一些人則開始走向仕途。嵇康的名氣在關內侯鍾會猶豫退縮扔書之前就已經海內皆知,與山濤、阮籍、向秀、呂安等人並稱竹林七賢,好清談玄學,思想超越名教,崇尚莊老,引領魏晉一時之風尚。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孫女,被封為中散大夫,也被稱為嵇中散。在曹魏後期,司馬家族逐漸顯出野心,大量拉攏社會文士,鍾會便是在那個時候開始與司馬家族的司馬師司馬昭等人交好。

而嵇康出於曹魏正統的考慮,堅決不與司馬家族合作,寧肯打鐵為生也不去做官。這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的引頸就戮同時也成為了魏晉時期隱士結局的一個縮影,現從隱逸之風的起源、隱士的學術愛好、職業生涯的選擇三個方面,對魏晉時期文人雅士的隱逸之風做一探究。

從關內侯窗外擲書入手,探討魏晉時期文士的隱逸之風

魏晉時期門第的生活

一、魏晉期間的隱士之風緣起於兩漢

華夏知識分子歸隱山野的風尚從上古之時便開始了,堯在晚年時希望將帝位禪讓於巢父和許由,巢由二人聽說後,趕忙躲進山裡,甚至認為堯的話語染汙了他們的耳朵,二人不仕歸隱的風骨強烈如斯。商朝末年的伯夷叔齊不食周慄而亡,輔佐紂王帝辛的箕子更是告別周王室避而遠走朝鮮。到了兩漢,隱逸之風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了反其道而行之的現象,即隱而不隱,留下了終南捷徑的故事。

根據《史記》記載:守信死節,隱居巖穴之士設為名高者安歸乎?歸於富厚也。

西漢初年,經歷了四年楚漢之爭的國家百廢待興,朝廷首推黃老之術,修生養息,恢復生產,這樣的治國思想也影響了知識分子的仕途選擇。

西漢的名士樂臣公、田何、王生等人也尊崇道家無為自然學說,選擇了避世隱居的生活。甚至呂后在張良指點下請來商山四皓幫助提升太子劉盈的地位時,也是得益於當時的隱士深受國家帝王的稱許。

從關內侯窗外擲書入手,探討魏晉時期文士的隱逸之風

《史記》史料

到了西漢末年,出於對王莽新朝的排斥,知識分子選擇歸隱的趨勢愈演愈烈,甚至延續到了東漢建立。光武帝的同學嚴子陵在光武帝屢屢徵召開具優厚條件的情況下,依然拒絕出仕,寧願終老山林,成為一時佳話。

而到了東漢後期直至末年,更多的文人雅士選擇歸隱,一方面出於對宦官專權的失望,另一方面也對外戚干政心懷不滿。面對宦官和外戚的相互傾扎,更多的知識分子只能選擇待機而動。

有《制文集閱史緒論》評價:宦官張讓等恣行不法,何進若止,奏誅首惡,則可矣。乃必欲盡殺而後快,斯為巳甚,太后所以不許也。賦召外兵以速亂,則又至愚極謬,宜其禍不旋重。

文人隱逸之風順著東漢覆滅、魏蜀吳三分繼續延續。山東人管寧素有才名,因避東漢禍亂逃往遼東,返回中原後,曹魏幾次徵召,均不應召為官,成為三國第一隱士。這種歸隱漸漸成為知識分子的一種重要選擇,甚至成為魏晉時期眾多名士的唯一出路。

從關內侯窗外擲書入手,探討魏晉時期文士的隱逸之風

竹林七賢畫像

二、魏晉時期隱士的學術追求以老莊玄學為最高成就

魏晉的隱逸之風肇始於西漢,對於西漢初年文帝為代表的黃老治理理念尤為熟知,尤其繼承了東漢時期的清議,在魏晉之際的時代影響下,眾多知識分子開始無虛而不務實,即好清談、熱玄學。書法至寶《蘭亭集序》其實就是東晉的一場名士大家的清談大會。

知識分子在清談風氣漸濃的氛圍下,開始大規模研究老子、莊子、周易,

《道德經》記載: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可謂是對當時學研盛況的描摹。玄學的代表人物便包括何晏、王弼、鍾會等人。

遠離官場的隱士群體同樣有清談的需求,比如竹林七賢的不定期匯聚,比如嵇康向秀埋頭打鐵之時的唱和應對。

好清談,而清談的談資基本都是來源於老莊的典籍記載,這就決定了包括隱士在內的當時眾多名士所研究探討的學術範圍,即,以老莊周易玄學的研究為一時之盛。

這也證明了,緣何作為一代玄學翹楚的關內侯鍾會在寫出玄學專著之後仍然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

從關內侯窗外擲書入手,探討魏晉時期文士的隱逸之風

《道德經》及其內容

當時的著名隱士,河南輝縣人孫登,一生居住在蘇門山,以畢生之精力研究老莊,寫下了《老子注》、《老子音》這樣專門研究老子的專業著作。司馬昭聽說後,派遣嵇康的朋友,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前去交談,仕途勸匯入仕為官。孫登一言不發,阮籍悻悻而回。

有《晉書》記載:籍嘗於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登之嘯也。

另一位便是嵇康了,嵇康拒絕了司馬家族的邀請,埋頭打鐵。

在學術上的成就足以引領當時學界,他開創了新的玄學風氣,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界,在通習老莊的基礎上提出頗有見地的養生學說。嵇康的《養生論》更是被稱為中國養生學方面的第一部權威專注,甚至藥王孫思邈都從中獲益匪淺。

從關內侯窗外擲書入手,探討魏晉時期文士的隱逸之風

《晉書》史料

三、魏晉時期隱士的職業生涯以不隱而隱為最終選擇

一般說到隱士的職業選擇,只有兩種,一種是終生隱居山林,耕讀傳家,拒不為官。另一種便是加入仕途。但隱士之風到了魏晉時期,颳得尤為猛烈,這種強烈一方面表現在很多為官之人棄官歸隱,另一方面又表現在很多隱逸之人又出山做官。

這種戲劇性的對抗甚至把“隱士”普及到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為官與棄官的相互拉鋸中註定了魏晉時期隱士們的職業生涯選擇離不開一個“官”字。

狂放如阮籍,發出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的千古長嘆之後,便轉身做了司馬懿的從事郎中。後來又擔任司馬師的從事郎中,在司馬師去世,其弟司馬昭接任大將軍後,開始小心周旋,雖與嵇康同為七賢大名士,卻不造司馬昭忌憚,反而保全有加,連鍾會也不能任意臧否加害。

在公元263年司馬昭成為晉國公,即將登基稱帝之時,命令阮籍寫勸進表,阮籍借酒搪塞多日,後被迫違心寫下勸進表。僅過了一個月,阮籍便鬱鬱而終。

從關內侯窗外擲書入手,探討魏晉時期文士的隱逸之風

司馬懿影視劇形象

阮籍雖然始終擔任著司馬家族的官員,卻一心向隱,甚至在官任上也常常嗜酒如命借酒避趨之。他選擇的其實是一種不隱而隱的隱士生活,最終在寫下令自己痛心疾首的勸進表後連生命也選擇了歸隱。

其他的代表人物還包括嵇康的兩位重要朋友,山濤和向秀。山濤始終擔任司馬集團的高官,甚至在退休的時候還推薦嵇康接任自己,但山濤一直以來卻被歸為隱士的行列。

有《論語》稱: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山濤之賢賢於為國選材,避世而隱卻始終大隱隱於朝。為國盡忠,最後留下了赫赫有名的選材啟事的《山公啟事》。他的職業生涯從歸隱開始,又終於歸隱,是竹林七賢中最長壽的一位,七十九年的歲月裡,山濤可稱是大隱隱於朝堂的典範了。

從關內侯窗外擲書入手,探討魏晉時期文士的隱逸之風

向秀本是與嵇康一起打鐵謀生,在嵇康被誅殺之後,惴惴不安,最終接受司馬昭的接見,做了司馬家族的官,擔任了散騎常侍的職位。

根據《世說新語》記載: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諮嗟。

與山濤一樣,有著隱士名聲的向秀最終選擇了朝堂,選擇了不隱而隱作為自己的結局。

多年以後,在他路過嵇康的舊居之時,不知道對於這樣的選擇該是何種嘆息與追想。

從關內侯窗外擲書入手,探討魏晉時期文士的隱逸之風

隱士現代版

評價

關內侯鍾會少年英才,歆羨嵇康才名登門拜訪卻鬱郁而歸,心中埋下殺機,最終憑藉司馬家族的支援,取了嵇康的性命。但鍾會自己的後半程卻陷入不斷反覆,後在叛亂中被部將所殺,慘死之時是和嵇康一樣的年紀,四十歲。

那個曾經心懷仰慕的少年就這樣選擇了自己的結局。

嵇康之死徹底影響了當時隱士的選擇,這一點在嵇康上刑場之後便自己了悟了,他深知之後的土壤再也容不下隱士的生存,深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悲劇,於是臨行前囑咐自己九歲的兒子以後跟著山濤。明確指出有山濤在,一切都沒有問題。

因為嵇康已然理解了山濤的作法,不隱而隱才是他們的選擇。當十年後向秀走過他門前的時候,也一定早已明瞭了這樣的選擇。

魏晉時期的隱逸之風充分吸收了兩漢以來的隱士觀,並隨著時代的推移不斷變化,在曹魏、司馬家族的特殊時期,隱士的隱居生活也隨之發生了極大地轉變。

他們開始專注老莊和養生,酷愛清談和玄談成為了他們不得不為之的選擇,或許,最終只有孫登的長嘯可以告慰那些心底的在意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史記》、《制文集閱史緒論》、《晉書》、《論語》、《世說新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