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2A、2A+才能“入池”的中國,標普評級能適應嗎?

作者:由 第一財經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5-25

企數標普可靠嗎

1月28日,標普全球評級正式獲准在中國境內債券市場成立並運營信用評級機構。第一財經記者記者獲悉,標普全球評級在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的備案手續已經完成,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NAFMII)正式接受其開展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的註冊申請。

這標誌著首家國際評級機構全資子公司獲准在中國債券市場開展評級業務。根據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註冊通知書,標普信評將獲准對金融機構及企業發債人和債項,以及結構融資債券和境外發行人發行的人民幣計價債券(熊貓債)進行評級。

訊息公佈後,多年前“狼來了”的評論幾乎絕跡,業內更多的疑問是“在中國,至少2A、2A+評級的債券才能入池,標普等外資評級機構將如何開展業務?”

事實上,這種觀點缺乏前瞻性。首先,在中國債市國際化的程序中,外資評級機構未來將發揮重要作用;其次,中資、外資評級機構並非競爭或替代關係,更可能是一種互補。尤其是,“對於有志吸引境外資金的發行人來說,使用外資評級機構、按照境外投資者的需求開展適應性的資訊披露,並加強針對外資的路演和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是微觀層面上提升債券對境外投資人吸引力的根本性舉措。”東方金誠評級副總監俞春江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外資評級正式入華

標普全球評級在中國境內的實體——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將以“標普信評”這一品牌在中國運營。現任標普全球評級大中華區總裁金紀湘就任執行長。2018年,國際三大評級公司中的標普和穆迪獲得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會員資格,並於更早前申請了在華獨資有限公司,並等候牌照批覆。

“我們很榮幸在中國成立第一家國際投資者全資擁有的信用評級機構,服務於中國債券市場,”標普全球總裁兼執行長道格拉斯·彼得森(Douglas L。 Peterson)對記者表示,“標普在滿足中國發行人和投資者對透明、全球可理解和可靠的信用評級、資料和研究方面獨具優勢。中國境內債券市場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獲准在該市場開展評級業務是對我們提供不可或缺的信用分析與洞察能力的肯定。”

“此次獲准進入中國市場,是與中國監管機構進行的持續深入溝通的最新進展,”標普全球評級總裁John Berisford表示,“現有跨境發行人客戶對我們新的中國境內評級業務表現出濃厚興趣,在初始階段,我們將與這些發行人密切合作,為他們在中國境內發行債券提供評級。”

標普方面也表示,更多有關標普信評開業運營的細節將適時公佈。標普全球評級亦將於2019年2月7日召開的2018年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提供進一步資訊。

機遇大於挑戰

相比早前“狼來了”或外資難以適應中國環境的言論,如今,外資評級機構參與中國債市更多被認為是助力中國債市國際化、提升評級標準的關鍵。

在海外市場,例如標普的評級為3A~D,只有兩家美國非金融企業(微軟和強生)獲得最高評級,即使是美國政府也只獲得了2A+的評級,而超過半數的美國企業和市政府都只有投機級或垃圾級,即2B+甚至更低。相較而言,在中國這個11萬億美元體量的債市中,根據Wind資訊資料顯示,近乎17%的債券是3A級,而近76%的債券是2A級。

因此,國內某評級公司分析師對記者稱:“3A債券一直很多,有政府背景的主體或銀行基本都是3A,並且銀行等主力投資者一般只買AA+和AAA債券,所以評不到這個級別,發行方就不會來找你評級,評級公司也沒生意做了。”這也是各界對於外資評級機構未來在華前景的主要擔憂。

但事實上,這種看法缺乏前瞻性。在中國債市國際化的程序中,外資評級機構未來無疑將發揮重要作用。瑞銀亞太區固定收益主管布里斯科(Hayden Briscoe)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截至2018年10月末,以人民幣計算,彭博巴克萊中國綜合指數回報率超過7。11%。中國債券納入該指數後在全球債市中的佔比約6%,預計帶動約2500億美元流入中國債市。但目前外資機構對於中國信用債的配置仍然很少,隨著外資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預計中國信用債市場也將迎來更多資金流入。

儘管外資機構多年來對中國信用債直呼“看不懂”,因而也“不敢買”,但記者採訪的多家外資機構反饋,去年以來的一系列新規的確有利於在中長期鼓勵外資入場配置更多信用債。例如,去年9月,人民銀行和證監會聯合釋出公告,要求逐步統一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評級業務資質,統一評級標準。

“這些進展無疑都利好外資機構。外資機構一直希望能夠有統一的評級方法,也始終在探索如何將中國的信用評級和海外評級、投資機構的內部評級相匹配。此前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評級標準不一致,這就造成了外資機構與投資人之間溝通的障礙。目前統一評級標準、外資評級機構也有望入華,這對於外資未來增持中國信用債是利好的。”瑞銀資管債券基金經理樓超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也提及,“此前,外資機構更多購買的信用債為國企債,以及部分房地產債,因為地產行業較為透明,業績相對優良,經歷了幾輪週期的考驗,而且在海外發債較多,因而為外資所熟悉,但對於其他‘看不懂’的信用債,大部分外資機構考慮到機會成本太高而基本只看不碰。”

除了上述問題,外資鮮少配置中國境內信用債,這也與中國內地信用債市場流動性較差、海外中資美元債收益率較高有關。

“外資評級機構進來後,可能對中國整個債市制度安排的國際化產生‘蝴蝶效應’,帶動債市的基礎設施和制度安排與境外投資者的需求接軌,提升境外投資者對境內信用債發行人的瞭解程度。中資和外資並不一定是競爭或替代關係,而是互補。”俞春江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