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俗語的智慧“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好話不可多聽

作者:由 顏小二述哲文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2-28

2020年閏月結婚好嗎

文|顏小二述哲文

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這樣一句俗語“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字面意思就是,如果說話太好聽,我們信了,那麼很可能就會吃虧,因為這類“太好聽”的話,往往言過其實。而這句話的內涵,與儒家大先賢孔子的“巧言令色,鮮矣仁”不謀而合。

俗語的智慧“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好話不可多聽

下面,顏小二將結合上述俗語和孔子名言,幫助各位有效識別“捧殺”,明白“好話不可多聽”的道理,做好自我保護。

1、俗語“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好話不宜多

人們喜歡吃好吃的,看好看的,聽好聽的,這是萬物本性所致。這種“求高求遠求好”的天性許多時候可以促進我們不斷向上,但是,也是因為這種“求高求遠求好”的“利己”本性,我們也可能會因為錯誤資訊,對自己的評價產生“美顏”效果,繼而做出錯誤判斷,耽誤了自己的發展,比如俗語“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中指出的道理。

俗語的智慧“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好話不可多聽

“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這句俗語出自《國語·晉語》,點出了“好話”中往往有較大的“言過其實”的成分,這種“言過其實”往往是利用他人“利己”心態,達到自己的“利己”目的。也就是利用“阿諛奉承”之言,擾亂自己的客觀判斷,人因此對自己出現認知不客觀的情況,繼而驕傲自大,一葉障目之下,錯失良機,甚至跌入陷阱。

簡單來說,老祖宗這是在告訴我們:好話不宜多聽!

2、俗語“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與孔子“巧言令色”理論的不謀而合

說到“言之大甘,其中必苦”這句俗語,顏小二就不得不和大家聊一聊孔子提出的“巧言令色”。俗語也好,孔子理論也罷,其中精妙的識人辨人的道理,大有“不謀而合”之妙,值得大家體會。

俗語的智慧“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好話不可多聽

孔子作為儒家大先賢,千百年來,在人們心中更多是溫文爾雅的形象,很難想象這樣溫和的孔子,也會有非常討厭的人,並且直接評論這樣的人為“巧言令色,鮮矣仁”。

俗語的智慧“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好話不可多聽

孔子這是在說,一個人如果說話很好聽,非常善於辯論,且左右逢源,這樣的人往往不是仁義之輩。其中的邏輯合理性是什麼?其實很好分析。

什麼樣的人說話好聽,而且可以做到左右逢源?我們知道,生活中,人與人相處會有很多矛盾,而矛盾之下,其實是立場不同、價值觀不同。左右逢源的人往往可以隨意轉變立場、甚至沒有立場,這種無原則的“巧言”,會模糊原則、不顧是非曲直,視道德、規則於無物,於此,孔子會說這樣的人“不仁”也是情理之中了。這也是為何我們的老祖宗提醒我們“言之大甘,其中必苦”的主要原因了。

俗語的智慧“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好話不可多聽

3、警惕“巧言”,可常“清醒”

“清醒”,是一種智慧,可以讓我們識破種種誘惑,幫助我們能夠妥善應對各類“巧言”攻勢,做好自我保護。如果您的身邊利益爭鬥頗多,而您自身又是一個掌握一定資源,或者能力相對出眾的人,請牢記老祖宗的俗語“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警惕說話好聽的“左右逢源之人”,因為這樣的人可能“鮮矣仁”。

一言以概之:警惕“巧言”,可常“清醒”。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釋出,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俗語的智慧“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好話不可多聽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