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歷史角度去看《道德經》夫和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作者:由 品品說史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01

萬物作而弗始作是什麼意思

“辯乎榮辱之境,定乎內外之分,斯矣”,莊子認為“忘言之人兒與之言”找到了內外的統一點,才導致物質變化的爆發,對外物的強求,則導致自身與外物的矛盾,促進事物的變化產生傷害、利弊、敗亡、與新生、與老子的“大道無言”是一致的,虛靜待動,擇利而從,“若水之於下也”遵循規律,利物利己。君子才華、玉蘊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夫賢者弗居,則免於禍”賢者如果自負其才,那麼也難免於災禍,在莊子的言行看來,只有不執意外物,同順自然,才能最終成功。

歷史角度去看《道德經》夫和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

“夫和者不敢為也”正如此意“為無為,則無不治”已經說過在前邊,並透過老子的言論,引申出無為的重要性。“無所為而無所不為”老子本人對無為的解釋也沒有固定的概念,在揭示了萬物自有其規律後,即不執著,不偏執,聖人治國以“無為”準則,“於民不爭”“無知無慾”給出發展的空間,人盡其能,物盡其利,順其自然,不作違逆的界限。

《道德經》的歷史智慧 不貴難得之獲,使民不為盜

歷史角度去看《道德經》夫和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

“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沒有偏執的佔有,就沒有固定的失去,瞭解事物的“致虛、守靜”之道的特點,才能“虛其心,實其腹,無得失,萬物之順道,則天下歸道”,法家強調“人主應守靜,則令智者無形,萬物弗佔”主張變革的法家學說利用於君主集權的制度下,為帝王必備之枕邊書,制勝之法寶。

歷史角度去看《道德經》夫和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

“為無為,則無不治”社會發展的根源,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二者相適應。“無為”是立於不敗之地,順從趨勢的見證,諸家的其他學說也是這樣認為,提出許多主張和方法,把“道法無為”發揮的淋漓盡致,奉為上策,無為的實行。“使民不為盜,不知亂,不敢妄為,賢者不自專”沒有不合理的強加,國家就會得到治理,有一句婦富有哲理的話“人生下來不是為了專一解決世界問題,而是找到問題的所在,在謹守可知的範圍去找。老子針對這樣的問題,提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以及社會活動應符合“天道自然執行的準則”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方向。

歷史角度去看《道德經》夫和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家

“道為萬物始,為天下先”老子用道及其方法論,解釋了這一切,尋究世界,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看到了利弊,產生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方針。即便如此,卻還沒有改變人類社會代代興盛、滅亡的迴圈。佛家還認為人生三毒“貪、痴、瞋”。一個貪字概含了人性的缺點,即使此非事物發展的根本因素,卻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人總用一己之力,去衡量整個宇宙,要想使整個世界都有理性,那是徒勞的,也是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