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製片人侯鴻亮:我們做現實主義,不是為了“求生”

作者:由 中國青年報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19

侯鴻亮和孔笙什麼關係

製片人侯鴻亮:我們做現實主義,不是為了“求生”

在今年的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評選中,正午陽光出品的三部劇《大江大河》《都挺好》《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同時入圍最佳中國電視劇,最終《都挺好》包攬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大江大河》包攬最佳導演、最佳中國電視劇、最佳編劇(改編)、最佳女配角等多個獎項。

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自2011年成立後,出品了《北平無戰事》《偽裝者》《琅琊榜》《歡樂頌》《大江大河》等優質劇集,“正午陽光”成為了影視行業的金字招牌,貼上他們標籤的電視劇,就等於有了質量保證。今年他們的三部劇“橫掃”白玉蘭獎,更是為這個團隊添上了傳奇性的光輝。當導演孔笙上臺領獎時,神情十分淡然,製片人侯鴻亮在臺下靜靜鼓掌,臉上是和他一脈相承的淡然。

創作怕套路,企業發展也怕

侯鴻亮、孔笙、李雪當年一起在山影打拼,幾十年的兄弟。用侯鴻亮的話講,都是“創作觀和三觀相似”的人。侯鴻亮表示,孔笙對整個團隊影響很大,甚至在“人生態度”上也對大家影響頗多。“我們的確比較像‘師父帶徒弟’的模式,就算不是師承關係,也有相互價值觀上的影響,大家惺惺相惜。我和李雪、(張)開宙,都被孔笙的創作理念影響很多,甚至影響到人生方面的東西,這個很難得。”

除了創作核心人物孔笙,侯鴻亮對於正午陽光這些年取得的成績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針”和“引路明燈”。侯鴻亮早年是攝影和導演出身,如今作為製片人,他對創作有天然的親近和準確直覺。他對於產品的考慮,總是“創作優先”。

在前些年影視行業的資本擴張大潮中,許多影視製作公司選擇了張開雙臂迎接資本,並且在資本的操控中走向了全產業鏈佈局,這似乎一度是大勢所趨。然而在同行們高歌猛進時,正午陽光卻選擇了裁撤藝人經紀業務,將整個公司的核心業務聚焦在了內容創作上。這一度成為行業和大眾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件事兒。畢竟,大家都明白“雞蛋別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當一家企業的業務極其集中,其抗風險的能力可能會下降,一旦核心業務出問題,將危及整個公司的運營。

侯鴻亮坦言,正午陽光剛從山影出來的時候,也面對過選擇:選擇上市還是不上市。當時侯鴻亮召集大家一起開過會,議題是:財富的增長,還是創作的自由,大家的需求哪個強?“而那時,大家集體選擇了創作的自由。”

“創作最怕套路,企業發展有時候也容易進入一種套路。我很開心,我們差一點點要進入某種套路時,我們沒有那麼做,我們還是按照自己最直觀的感受去走。為什麼到了一個階段就要做所謂的全產業鏈?要做樂園,要投影城,那都不是我們的事兒,我們專業就是拍電視劇的。到一定階段,我們可以嘗試網路劇,可以嘗試電影,這些都是內容上的拓展。但你讓我們去做房地產,我們真做不來,那會分散你的精力。”

這一決定似乎聽上去過於感性了些,但事實上,侯鴻亮為此做了不少功課。他去了好萊塢,瞭解他們的工業體系。“他們的工業化當然比我們好,但他們也有他們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走自己的路,我們的路,一定是我們自己嘗試出來的。”

侯鴻亮十分清楚影視行業的特殊性。“影視這個行業,可能今年我們有三個戲,營收不錯,但也可能後面一年我們沒有新戲開播,沒有利潤,這很正常。但證券市場和股民會理解行業的特殊性嗎?”他擔心這份“不理解”,會給團隊創作帶來直接壓力。“你讓我為了利潤去拍戲,我堅決不幹,那隻會讓我們的創作人員很焦慮。一旦要做什麼事,那就要對別人負責。股民買了股票,那我要為他們負責,但我沒有這個能力怎麼負責?”考慮到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時代的極速變化,侯鴻亮斟酌著說:“我也不想把話說那麼死,這個要看市場環境。我們不排斥,但還是看水到渠成吧。”

正午陽光的創作模式,確實天然的和工業化有衝突。他們核心創作團隊的培養,秉持傳統的“老帶新”方式,師傅教徒弟,一起手把手地帶著做幾部劇,徒弟有所成長了,再獨當一面。張開宙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從《他來了請閉眼》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張開宙作為導演的成長確實迅速,如今已是正午陽光青年一代導演裡的代表人物。但這樣的模式,也限制了公司內容的產出量。侯鴻亮坦承:“我們確實是一個作坊,而不是一個工業體系。我們都是這種模式的受益者,但這也使我們很難把這個模式變成工業化的東西去擴大。現有的導演有能力做多少就做多少,同時我們積極去發現和我們創作觀念和三觀一致的創作者,有機會能一起合作就特別開心。”侯鴻亮表示,他們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創作力量,期待新的視角和方向,但他提出一點:價值觀一定要和正午陽光一致:“如果說未來有年輕人有潛質成為正午陽光的創作者,那首先他的價值觀一定要和我們是一致的。”

不管編劇有無名氣,只看文字

從正午陽光出品劇集的創作者選擇上,確實秉持了侯鴻亮所說的這一觀點。相對於他們傳統的創作模式,他們在選用新人上表現得很是大膽。《琅琊榜》的編劇用的是原著作者海宴,而在這之前,海晏沒有編劇經驗。《都挺好》的編劇用的是王三毛,王三毛雖然從業多年,卻並沒有太高的大眾知名度。侯鴻亮表示,他們選編劇的標準很簡單:看文字。“之前寫過什麼劇,有什麼名氣,這不重要。我們就是看創作者是不是適合這個專案。只要理念一致,寫的東西我們認同,就能往下繼續。當然也遇到過一些編劇,寫完了之後一看,東西用不了,那本著對專案負責的態度,一定得是退稿,然後重新找更適合的創作者。”

“這個沒有辦法。為什麼說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我們這個團隊是能夠把劇本更好的呈現出來,但劇本的基礎還是必須要好,要我們能認同。這是最難的部分。”

這些年來,正午陽光的作品以IP改編居多。這些年,掛上了“IP改編”標籤的劇集裡難得有幾部佳作。但正午陽光偏偏能做到大多是精品。侯鴻亮表示,正午陽光的策劃部門花了很多精力找好的原著作品。他坦言,這是件不容易的事,“即使是正午陽光,看到的好的東西還是少”。

“我從來不會否認IP的作用,它會給你的創作一個好基礎。它是大IP,還是小IP,這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還是看它適不適合做影視改編。選擇到合適的專案,再選擇最合適的編劇。要不是小說打動我的東西,你要保證在劇本中能呈現出來。或者說小說能提供的不是全部,但至少這個創意能生成影視化的東西。”對IP做恰如其分的改編,是正午陽光擅長的事兒。《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中有不少古代宅門陰暗鬥爭的東西,而電視劇則弱化了這部分,甚至給原著中偏向於反派的幾個人物,增加了更多生活氣息和喜劇特點,讓這個故事更集中於女主的個人成長上。

“創作很難提煉方法論,因為每部作品都不一樣,但創作方向必須要朝著明亮的方向溫暖人心。”侯鴻亮這樣說道。作為一家以現實主義作品創作為主的公司,侯鴻亮也談到了現在行業內現實題材一擁而上的現狀,“說實話,我們做現實主義,不是為了求生,我覺得現在很多人做現實主義題材是為了求生,為了過審。但真誠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很重要,最重要的是現實主義精神。”

一定要選擇適合人物的演員,“流量”只是錦上添花

從《偽裝者》到《大江大河》,不管什麼題材,正午陽光的劇集似乎總能讓年輕觀眾喜愛。侯鴻亮表示,他們也一直是想盡辦法擴大觀眾群。“像《偽裝者》、《大江大河》,在演員選擇上,就是希望除了本身題材所吸引的觀眾外,能達到更多的觀眾群體。留住更多觀眾,對創作是更好的。”但他也強調,這一選擇一定也是圍繞著創作的,一定要選擇適合人物的演員。像與正午陽光多次合作的王凱,侯鴻亮評價他“心靜”,在賺錢和好作品之間,王凱會選擇好作品。而多年合作,王凱的演技也確實在不斷成長。

“流量這個事,我覺得和IP一樣,本來應該是件錦上添花的事,它是一個天然的宣發,能帶來更多關注和觀眾。但凡事都有不好的地方,流量可能會帶來反噬。”比如《知否》播出的時候,正午陽光的宣傳部門很緊張,幾大流量在一部劇裡,宣傳部門天天晚上擔心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整個專案下來,朱一龍的表現頗受好評,趙麗穎還入圍了白玉蘭獎的最佳女主角。

“大多數粉絲也是在看你如何對待他們的偶像,如果你的作品,你營造的創作氛圍能讓他們的偶像有更好的表現,他們是非常開心的,而且他們會用盡辦法來幫助這部作品得到更多關注。但如果你是利用這個流量,想達到一些其他目的,那可能會被反噬。”

談起早年創業時,創作經費和拍攝條件往往難以達到預期。侯鴻亮回憶,那時候拼的就是智慧,想盡一切辦法。用土辦法彌補沒有好的裝置,沒有充足的時間。“頭天晚上把第二天的拍攝想得清清楚楚,準備多個方案,第二天保證拍攝在預期時間內完成。我記得曾經我們花兩萬塊做個飛機模型,前面車拉著,後期加特效,看著挺像在空中飛,可能比人家十幾萬做的都不錯。現在有技術條件後,我自然而然地想給製作一個保障,現在我們也許難再回到小成本製作了,但我覺得這是對的,我們已經能承受一些成本了。”但對於對於年輕人、小團隊,他依然用自己的經驗建議他們:“如果現實條件達不到時,那就和團隊一起想辦法,開動團隊的智慧去解決面前的問題。”

採訪最後,說到對行業的寄語,他沒有按照記者們的期待,從宏觀角度,對行業和市場形勢發表看法,而是想了一會兒,字斟句酌地說了句給從業者的話:“每一部戲拍出來,要思考它是不是和你的內心期望吻合,它是不是讓你自己驕傲自豪,是不是能讓你多少年後回頭看,都不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