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和臨床實際接軌,是學經方的難點

作者:由 袁遇秋經方中醫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27

項背強几几是什麼感覺

和臨床實際接軌,是學經方的難點

傷寒論成書於1800多年前,語言風格、醫學術語,和現在都有一些差別,學了之後,怎麼和臨床接軌,是學習的難點。

有的,把條文讀熟甚至背出來了,臨床時卻感覺用不上,然後感嘆傷寒論已經過時了,不適用於現在的疾病。

問題就出在沒有將條文內容轉換成現代的醫學病症,這樣的話,就是把條文病放在你面前,也看不見。

比如“項背強几几”,什麼樣的症狀叫項背強几几?是否所有的頸椎不舒服,都加葛根可以治好?

比如“喉中如有水雞聲”,如水雞聲是什麼樣的聲音?是否一定要聲響很大的才適用?病位在解剖學的哪個位置?如果都能搞清楚,射干麻黃湯用起來就很好用,搞不清楚,就感覺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方子。

現在有的人講經方,講起來理論豐富、醫案神效,令人嚮往,讓人聽了之後非常激動,但回去一試,效果不行,為什麼呢?就是沒有講細節。

比如,講葛根湯就是包治頸椎病。可是,頸椎病很複雜,真的一個葛根湯能勝任嗎?

比如,講小青龍湯治鼻炎就是專方,可是,鼻炎有寒有熱,有輕有重,真的一個小青龍湯能搞定嗎?

另外,學中醫,理論要懂一些,但是搞太多理論,也是不行的。有的新手,喜歡追求大一統的理論,喜歡完美的理論,以為自己找到了秘籍,其實是臨床家看不上的糟粕。沒有一點臨床經驗,卻想一步到位,把理論搞通,是不現實的,很多理論看起來完美,但在臨床上不實用。

剛開始學習時,學粗糙一點,是有好處的,可以快速搭建知識框架。

如果學習久了,還是很粗糙,沒有去細化,或者還是在理論上繞來繞去,沒有拿到臨床上去用一下,水平是很難提高的。

怎樣實現細化呢?

一是來自己的臨床,二是多看醫案。

自己的臨床經驗總是有限的,但如果學習別人的臨床經驗,則是無限的。

西醫,治療比較死板,一般都按指南來,照著用就行了。而中醫治病,有靈動性,比如補腎,十幾味常用的補腎藥,同一個醫生,不同的病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同一個病人,不一樣的醫生,也會有不同的選擇。

到底該選哪個?來自於腦海中的印象,來自於平時閱讀的醫家經驗,來自於自己的體驗或病人的反饋,各種知識攪和在一起,最終選擇一個寫在處方箋上。遇秋的體會,這一個過程,非常的主觀,可變性強。

所以,得多讀醫案,多臨床,將條文和臨床實際相聯絡,日積月累,水平肯定也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