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第三章王充對荀子的繼承-徐美慧

作者:由 尋荀文化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31

詩賦欲麗的意思是什麼

第三章王充對荀子的繼承

3。1 科技素養與王充的互動

第三章王充對荀子的繼承-徐美慧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論衡》是王充存留下來的唯一的一部著作。王充踐行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認識論,他以當時較為先進的科學成果與思想為依據,與漢代的迷信思想做鬥爭對其進行了強烈批判。王充尊崇唯物的無神論的思想,他重視實證精神,他的思想與荀子一樣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值得我們深入探究與推敲。

王充的思想主要淵源於對荀子一派儒家思想。王充繼承荀子對於自然科學關注的良好的學習方式,王充與荀子一樣注重對自然科學技術的關注。王充對科學技術極為重視,在其著作《論衡》中有關自然科學的內容甚多,涉及到字宙、天文、曆法、氣象、地學、生物學、醫藥學、農學、水利、幾何學、物理學、聲學、音韻學、工藝等許多方面。王充是繼荀子之後又一次比較完整的提出樸素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王充提到:“夫天者體也,與地同。”指出了天和地一樣,都是客觀存在的實;王充細緻觀察並總結了生物的生長規律:“萬物生於土,各似本種。”,“化牡之會,皆見同類之物。”並且進一步提出了“凡萬物相刻賊,……夫物之相勝,或以筋力,或以氣勢,或以巧便”的生物進化的初步觀念,這一思想比達爾文生物進化學說要早一千八百年;王充在其書《論衡》中有關物理學的知識涉及到了力學、熱學、電磁學與光學等領域。王充先進的科技思想不勝列舉,王充在《論衡》中涉及科技知識之多、研究之深不遜於《荀子》一書中的科技內容,王充的科學知識的積累、科技技能和方法構成、科技道德、科學精神的層次之高,足見王充的科技素養不在荀子之下。同樣王充其深厚的科技素養對其思想影響亦是不容小覷的,王充的思想特點受其良好的科技素養影響具有唯物精神、懷疑與批判精神、實證精神的思想特點,這與與荀子極其相似,在具體的思想上分別體現在“關於‘天’與‘氣’的思想”、“關於反鬼神迷信的無神論思想”、“關於知識來源的思想”,當然這也是王充對荀子的繼承。

3。2 王充對荀子思想的繼承受科技素養的影響,王充對荀子思想及其思想特點的繼承與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2。1 關於“天”與“氣”的思想

王充與荀子“天”與“氣”的思想同樣具有唯物主義精神的特點。在先秦之前“天”這個概念,人們一直將其視為人格化了的最高主宰。而荀子開創性的提出了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意味將“天”解釋為自然或自然界。荀子在《天論》中提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古,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襖怪不能使之兇……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列星隨旋,日月遞昭,四時代徹,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公備得其養以成”。荀子一改對天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天是有其自己執行規律的,而人們是可以認識這個規律並可以利用規律造福人類。王充繼承荀子關於天的唯物主義見解,特別是關於天是自然的思想,王充在《論衡》中特立《自然篇》、《談天篇》,闡述自己的自然觀。“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王充認為,天既然無意干預人間事務,天同時也不能知曉人間事務並因此作出感應。王充繼承了荀子的世界是自然的思想,天是運動的物質實體的思想,並在此基礎有所發揚。

荀子在《王制》中提到“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邢無義;人有氣右受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策也。”荀子把“天”解釋為自然,還把“氣”視為萬物的本原。荀子關於氣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伯陽父、《易經》的陰陽之氣;宋研、尹義和《易傳》的精氣說。在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把氣作為哲學最高範疇、作為宇宙的本原,嚴格說起來應是荀子。荀子將氣的範疇在更高的基礎上概括,更具有普遍意義。王充主張元氣論的宇宙觀,這可以說是王充對荀子氣唯物論的繼承和發展。王充在荀子關於氣的學說的基礎之上,提出氣是不生不滅、無邊無際的無限存在的自然,它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緒,故不能消滅。他把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發展到元氣自然論全新階段。3。2。2 關於反鬼神迷信的無神論思想

王充與荀子一樣對當時思想持有懷疑、批判精神,王充繼承了荀子的思想傳統,主張無神論的思想。荀子在《天論》提到:“星墜、木嗚,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幹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提到流星的墜落、樹木發出聲響,人們都害怕,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沒有什麼,這是自然界的變異、陰陽二氣的變化、事物中很少出現的現象啊。覺得它奇怪,是可以的;但害怕它,就錯了。“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夫星之墜,本之嗚,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豐至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當太陽和月亮發生日食、月食時,暴風雨也襲來,怪異的星星突然出現,這些現象哪個時代都可能會出現。這種思想在王充的《論衡》中也有所涉及,世人所說的鬼,有知覺,能夠害人。用物類檢驗它,人不是鬼,無知,不能害人。何以驗之?驗之以物,人們說人死後能變成鬼,有知覺,能害人。試用人以外的物類來驗證一下,人死後不能變成鬼,沒有知覺,不會害人。用什麼來驗徵這一點呢?用萬物來驗證它。人是物,人以外的萬物也是物。物死後不變成鬼,人死後為什麼會變成鬼呢?世人即使能夠辨別物死後不能變成鬼,那麼對於人死後能否變成鬼也還不一定能夠辨明;如果連物死後變不變鬼尚不能辨明,那麼也就更無法知道人死後能變成鬼了,“鬼者,歸也;神者,荒忽無形者也。”王充認為鬼,是歸的意思;神,是荒忽無形的意思,人之所以能夠孕育出來是因為受了精氣,而人死了那精氣就不存在了,更不會變成什麼鬼。這足以說明王充的無神論思想是受了荀子的影響無疑的。

第三章王充對荀子的繼承-徐美慧

3。2。3 關於知識來源的思想

王充與荀子在知識來源的問題上同樣具有實證精神特點。在知識來源的問題上,儒家除孟子外包括孔子在內,都認為知識來源於後天的學習,因而他們都非常強調學習。荀子繼承並發展了儒家知識論的合理思想,荀子在其書中《荀子·解蔽》一章記載到:“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萬物沒有有形而看不見的,沒有看見而不能論說的,沒有論說而不恰當的,可見荀子持的是可知論觀點。荀子認為知識來源於感官與外界接觸,感覺經驗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使人們對事物有本質的認識。荀子在《荀子·勸學》中開門見山的指出:“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學習是不能停止的事情,學習可以讓人進步,以致超越前人。

王充繼承了荀子的後天學習思想,荀子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王充也證明了即使是聖人也是沒有“先知”的,他在《論衡·知實》中列舉了十六個證據來證明,並解釋到“聖人據象兆,原物類,意而得之。其見變名物,博學而識之。巧商而善意,廣見而多記,由微見較,若揆之今睹千載,所謂智如淵海。”荀子認為聖人對事物的考察與推究本源只是根據一定的跡象和徵兆,然後經過判斷而得出結論。聖人見到異常的事物能叫出它的名稱,是因為他們學得多而記住。聖人善於推算與估計,見識廣,記得多,可以從微小的苗頭看到明顯的結局,如同根據今天的事物進行推測而預見到千年以後的情況一樣,這可以說是才智浩如淵海了。隨後,王充在《論衡·實知》提出了學習的重要性“以今論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慮所能見也;不可知之事,不學不問不能知也。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推精思之,雖大無難;不可知之事,歷心學問,雖小無易。故智慧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64的觀點,王充認為不學就能自己知道,不問就能自己通曉,從古到今已有的事例中,還沒有見到過。可以知道的事,只要精心去思考它,事情再大也不難明白;不可以知道的事,即使用心學習和請教別人,事情再小也不容易弄懂,所以即使有智慧的人,不學就沒有成就,不請教別人就不會知道。荀子與王充對於知識的來源觀點是高度相似的。

由此可見,荀子的思想對王充思想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王充對於荀子思想的繼承與發揚,可以從王充的《論衡》中找到深刻的根源。王充對荀子的繼承,說明王充認識到了荀子思想中其進步的一面。不僅王充對荀子思想予以繼承,荀子很多光輝思想仍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鑑、學習。

第三章王充對荀子的繼承-徐美慧

結語

縱觀《荀子》一書涉及生物、化學、物理、天文、地理、數學等知識甚廣,本文著重對荀子所記錄的科學技術內容進行了挖掘、分析,可見荀子的科學技術素養甚深。然而由於他的科學技術素養和思想的交融與碰撞,才產生了巨大的波浪,使其提出了“明於天人之分”的持有自然主義的天道觀;“學至於行之而止”的知行觀;“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世界是可被認識的、世界可以被人類瞭解的可知論觀點;“制天命而用之”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觀點;社會分工思想及先進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思想等,這無不是荀子科學技術素養對其思想產生的重要的影響、引導。我們也對荀子關注的科技內容進行系統整理,並據此分析他的科學技術素養帶給他的思想上的影響做了研究,彌補了一些空白。

荀子對於自然界與科學技術格外關注,這對他學術思想特點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儒家對於人性和道德問題的思考一直與天命和天道密切相關,然而,荀子的天人觀孕育著一個根本性轉向,由於荀子的科技素養為其提供了養料,這使得荀子形成了其獨特的帶有科學色彩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加之也許不盡然完勝荀子敢於懷疑與批判的精神,卻是值得提倡的,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科學先驅思想,社會的發展不能缺少懷疑與批判精神的助力。如果說將之前的思想家稱為“敢想”的人,我們可以堅定的說荀子是一個“敢想敢做”的人,他將“想”落實到“行”上,提出了要獲得直接經驗轉換為理性知識,要在瞭解規律後好好的利用規律付諸實踐,這都表明荀子對於自然科學技術知識的高度關注。可見,科技素養使得荀子思想的特點及內容有著區別於前人或當時的思想家之處,他的思想受其科技素養的影響具有唯物精神、批判與懷疑精神、實證精神,無論從荀子的科技素養來看還是從他的思想來看,荀子都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具有劃時代性的思想家、自然及科學技術學者,荀子的思想的先進性是值得後代學者學習發揚的。荀子的思想一度未受到重視,王充高瞻遠矚眼光,讓他認識到荀子思想的精華,所謂英雄惜英雄,王充在科技素養的造詣上以荀子為榜樣,在其著作《論衡》中同樣涉及大量科技知識,也正是由於王充與荀子同樣具有較高的科學技術素養,王充的思想特點與荀子極其相似都透有唯物精神、批判與懷疑精神、實證精神。這就進一步證明科技素養對荀子思想的影響是存在的並且是巨大的。

至今,荀子所記述的科技內容、提出的光輝思想對於現代社會仍有極深的借鑑意義。“嗟我何人,獨不遇時當亂世!”荀子發出悲壯的感慨,現如今一些學者仍在不斷髮掘其思想精華,筆者只是盡綿薄之力發揚荀子的智慧思想。

參考文獻

著作類:

[1]荀況。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1957。

[2]張覺。荀子譯註[M]。中華書局。1995。

[3]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高策、楊小明主筆。山西科技史[M]。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5]向仍旦。荀子通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6]廖名春。《荀子》新探[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7]廖名春。荀子的智慧[M]。延邊大學出版社。1992。

[8]方爾加。荀子新論[M]。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

[9]趙文秀。荀子的知識方法論[M]。學生書局。1974。

[10]孫聚友。荀子與《荀子》[M]。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11]王先謙。荀子集解 [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2]牟宗三。名家與荀子[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1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15]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6]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7]司馬遷。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M]。長沙:嶽麓書社。2001。

[18]劉蔚華、苗潤田。稷下學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19]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M]。東方出版中心。2009。

[20]桓寬。鹽鐵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1]李山譯。管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1]聞人軍譯。考工記譯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2]宋應星著、鍾廣言註釋。天工開物[M]。北京:中華書局 。1978。

[23]劉蔚華、苗潤田。稷下學史[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24]夏甄陶。論荀子的哲學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5]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M]。人民出版社。2004。

[26]周德良。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M]。學生書局。2011。

論文類:

[1]李代均。荀子的科技思想探析[D]。武漢大學。2011(11)。

[2]張錚。荀況與百家爭鳴時代之終結[D]。吉林大學。2008(12)。

[3]黃 易 君 。 論 科 學 素 養 對 人 的 全 面 發 展 的 影 響 [D]。 國 防 科 學 技 術 大學。2006(10)。

[4]巨乃岐。荀子技術價值思想探析[J]。天中學刊。2010(6)。

[5]祝娟。中國儒家倫理思想對古代科學技術的影響[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2(1)。

[6]趙法生。荀子天論與先秦儒家天人觀的轉折[J]。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7]曾林。荀子生態理念探微[J]。學術論壇。2008(4)。

[8]李建華。論荀子性惡論的理論特色及其現代意義[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6(1)。

[9]李曉英。荀子性惡論的多維解讀[J]。蘭州學刊。2008 年(5)。

[10]趙蓓。荀子科技思想述評[J]。船山學刊。2000(3)。

[11]翟海。論王充的自然觀[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74。

[12]張湘琴。論王充的生物進化思想[J]。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0(8)。

[13]歐陽雪榕。略論王充的懷疑主義——李約瑟談儒學之科學批判精神[J]。開封大學學報。2003(12)。

[14]吳從祥。王充神話觀探析[J]。天中學刊。2011(12)。

[15]惠吉星。四十年來荀子研究述評[J]。河北學刊。1996(5)。

網站類:

[1]http://www。artx。cn/news/89040。html 五寸之矩。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徐美慧,楊小明。荀子社會分工思想初探[J]。科研。2015。51(12):298-299。

第三章王充對荀子的繼承-徐美慧

致謝

寫至此處,感慨頗多,兩年半的碩士研究生學習生涯就要畫上句號了,眼前還浮現彷彿是昨日的研究生複試的情景,老師們上課時帶我們暢談先人偉大思想的情景,而此時卻不得不和老師們、同學們說再見。

這兩年半的學習生涯收益頗多,我要感謝很多人。首先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導師楊小明教授,楊老師淵博精深的學識、開闊的眼界、誨人不倦的師者風範讓我在學習與生活方面受益匪淺,本篇論文的選題及具體內容的撰寫就是在導師楊小明教授的悉心教導下完成的,楊老師耐心的為我講解論文的組織與編寫,給我帶來了啟發與思考,才有今天論文的呈現。

同時,還要感謝授我以知識可敬、可愛的老師們:張怡老師、鄧可卉老師、王治東老師、徐澤林老師、袁媛老師、賀善侃老師、沈雲波老師、章禮強老師、俞喆老師、王曉陽老師,感謝他們的諄諄教誨,讓我成為那個不斷在知識的海洋裡汲取養分的人,感謝輔導員老師們的關心愛護,還有人文一三碩所有可愛的同學們,感謝與你們一起度過的一段難忘的求學時光。

最後感謝我的親人,感謝他們對我義無反顧的支援,感謝自己,當時在考研大軍中努力了那麼一次。感謝論文答辯委員會的各位專家、老師對本論文的審閱和評議!再次感謝所有關心和幫助過我的人,祝您們工作順心、生活美滿!

徐美慧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