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連載10:家教也從古人學?禮記中的教育思想(1)

作者:由 妙寶雜談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10-04

禮記是不是學禮的

《禮》有三禮,分別是《周禮》、《儀禮》和《禮記》。《周禮》也叫《周官》,主要講周代的國家典章制度,據說為周公所著;《儀禮》主要講貴族的一生,從成人到結婚到死亡,以及中間的各種社會活動所需要的禮儀,繁瑣非常。《禮記》則是對禮的總的精神的論說以及對《儀禮》的解釋等等。這些解釋和論述大約從孔子開始,到西漢時結束,最後由西漢的戴聖編為四十九篇。《禮記》本不是關於家庭教育的專著,但是由於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性,其中很多條文都可以當作家庭教育的指導,甚至後世的大多家訓著作,其基本的核心的思想,都是《禮記》所確定下來的。所以我專門寫這一節。

人為什麼要學禮?

卷一《曲禮上》中說: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曲禮上)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曲禮上)

人在社會上立足,不免和身外之人之物相交接。那麼這個交接,以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姿態,就需要一個準則,這個準則,就是禮。當然,這個禮,是人制定的,那就需要給禮本身制定一個基本精神依據。在孔子那個時代,禮的基本精神是:

大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曲禮上)

古人認為,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時代,人人利他,即所謂的“太上貴德”。那個時代過去了,現在這個時代,人們要求有施有報,也就是禮尚往來。

這種對等交換,就是禮的基本準則和精神。

違背了這個精神,就有可能很危險。前面我們說的以禮事父母,基本精神也是基於對等交換。

除了對等交換,《禮記》還承認人的基本人格。他們認為,人人都有自尊,即使是普通的小販,也有尊嚴。

禮,就是要維護別人的自尊。

因為有自尊,所以就有人自傲。這些人或富或貴,看不起貧賤之人。為了限制這樣的人,就有必要給他們制定行為準則。(當然這樣的準則,在今天看來依然反映出很強的不平等性。)這樣,學習了禮之後,有錢的人、有權的人就不會陷入驕淫的深坑;窮人和沒有社會地位的人,也不會奴顏婢膝,喪失自己的基本人格。

我們把這兩段話用之於教育,我認為還是有其可取之處。對於自己的孩子,我們要承認,他作為一個人應該享有人格尊嚴。制定家庭規矩的時候,要用“禮尚往來”提醒自己,你要求於孩子的,你是否自己做得到。或者說用之於交換,你要求於孩子以甲事,你是否可以讓孩子來監督你的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