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中庸經典解析: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作者:由 博雅慧心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5-16

修道之謂教什麼意思

中庸第一句:“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意思是說,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這三句話非常重要,這是《中庸》的開始。這個問題很大了,要講可能講很多的。

中庸經典解析: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第一個(要)認識“天命”。

這個“天”不是宗教的天,也不是天文科學的天,所以我們講過,中國哲學一個“天”、一個“道”字最難說了,每個字都有好幾種可以借用。先要研究這個“天”字的道理,(據)六書的道理,這個裡頭是假借的符號,代表形而上,稟賦給你那個人性。

“率(suǒ)性之謂道”,

我們現在普通話講:率(suǒ)性這樣子辦好了!率性是這個率(suǒ),要注意。有人愛念成率(shuai4)性,有一種方言念率(shuài)性之謂道,好像是湖北人念,四川有一部分人也念率(shuài)性,率(shuài)性之謂道。什麼叫率(shuài)性呢?我們都曉得率

(suǒ)

性這樣幹就幹了,

那個率(suǒ)性就是自由意志,那叫做道啊?那你正在吃飯,我餓了就拿過來,“為什麼拿我的?”“率(suǒ)性之謂道,我要吃啊!

(眾笑)。

率(suǒ)性吃了,搶了就搶了嘛!”——那就不通了,所以是大問題。“

修道之謂教”,所以要打坐吧!因為他說要修道哦!(這裡)不是說打坐修道這個“道”哦!這三句話是大問題,全部的儒家的哲學思想、中國的哲學思想全部的中心要點(都在這裡)。

今天我們繼續研究《中庸》。《

大學》、《中庸》是儒家代表性的兩部書。有一點我們研究方面首先要注意的:儒家講的道,把道的“體”跟“用”是不分的,體用不分。換句話說,形上、形下綜合起來講,沒有把形上之道,與形而下的行為——“用”分得那麼嚴格

。看起來以西方的哲學觀念來看,很不邏輯,條理分析不清楚。事實上也不盡然。因為

道體跟用、形上跟形下,本來不可分

。“

體”是不可見的,只是在“用”上、在“形”上見之體,見之道體的作用

。這個觀念我們首先把握住,然後讀中國儒家的乃至諸子百家的書,觀念就能搞清楚了。

中庸經典解析: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現在我們還是再從頭來過,講到上次提到的三句話,“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三句話,是影響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最大的東西。

尤其後世的、宋元以後的理學家、儒家們,所有講的儒道、理學的道理,他的修養、功夫,統統從這裡出來的。那麼再會同佛家、道家,所有的修養方法,構成中國文化宋元以後儒家的另一套、另一個系統的哲學。首先我們對於這三句話,“天命之謂性”,我們再三重複過,

研究中國古代的書,一個“天”字一個“道”字,特別要小心。他這個“天”有時候代表抽象的一個符號,形而上的本體——就是“道”,拿天字來做代表。有時候是代表有形的,天文的天、氣象的天。有時候這個“天”是代表宗教性,有個主宰,叫他是神也可以、上帝也可以、天帝也可以,反正有宗教性的,所謂冥冥中有一位——有一個主宰,不是有一位,說一位已經拉到人的觀念——有一個不可知的力量做主宰,也用這個天。有時候這個天是直接就代表人的善心,等於中國後世文化,同佛家以後的明心見性這個“心”一樣的。

所以宋元以後,有時候把這兩方面合起來用,

譬如講學佛、禪宗的境界,他們用一句話“性天風月”,就是說本性裡頭的、人的自性裡頭那個天地、那個宇宙,有他的境界,有他的風光,所以叫做“性天風月”。文字非常優美,實際上是個哲學——性天裡頭哪裡有個風月?就憑你閉上眼睛,打起坐來幻想,或者吃一個強力膠下去,眼晴閉著,哦,裡面颳起一陣風,出個月亮——實際上它不是一個實際的,只是一個形容,(形容)裡頭有很優美的境界。所以這個“天”字我們要特別注意。

那麼《中庸》所講的“天”呢?(是)抽象的,代表形而上的道,也可以把它當作為宇宙之間萬事有一個不可知的力量。

天命之謂性”,人性從哪裡來?天命。命不是下命令的命,這個命是當成稟賦(講),賦予、給你的,生命當中自然有這股力量給你,這就是“人性”。

“天命之謂性”,那麼如果拿這句話做比較宗教、比較哲學的研究,那多了,

牽涉到佛家的所謂唯識、唯心,各種的思想;那麼牽涉到道家的,就是老子所講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就是自然。

那麼再加上牽扯到西方宗教、哲學的,那就越來越多。在中國文化過去(就是)這樣簡化,我們後世當成一個大問題;在幾千年前對中國的老子、中國的古人(來說),這個字很簡單。

生命從哪裡來?也不管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反正“天命之謂性”。所以我們常常講天生我的個性是這樣;這個天就代表了宗教的、哲學的、不可知的、可知的,統統在內了。你覺得上面掉下來也可以,地下長出來也可以,反正後面那個是什麼東西呢?拿一個字把它擋住——“天”。

就是到這裡為止,哈!所以在西方哲學家看來,中國文化沒有哲學,它不能被追究的,它上面就來個擋箭牌就給你蓋掉了,再問下去呀,不能問了。事實上可以問,就是解釋非常多。假定把中國文字,所有書本里頭,秦漢以上的這個“天”字都把它集中下來,那可以寫一大部頭的書,幾乎寫到可以同《辭海》一樣多的字,講不完的,這個“天”字。

現在我們把它簡化起來。

《中庸》所講,人性的來源,自然的稟賦,這個就是“性

”。人性呢?但是有一點,在儒家的觀點,認為人性本來是至善的,不壞的;壞是後天搞壞的。從性善派的這個思想來看《中庸》,

所謂講“天命之謂性”,這個性是本來乾淨的、純潔的、善良的、無私的,總而言之,至真、至善、至美;拿西方的哲學觀念,真、善、美的。——“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上次我們討論過,我們中國話、土話裡頭“率性”兩個字用得很“率性”了,可以隨便亂用。我率性要打你就打你了,我率性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實際上這個率(suǒ)字,又念(shuài)、又念(lǜ),各種讀音,是所謂的破音字,現在新的名詞。在過去的文字的觀念,叫做借用、假借。有些地方都可以借用這個字。

率(suǒ),在古代的解釋裡是“直”,直道而行,很直的,不轉彎的,

不是老子所講的“曲則全”,不是歪曲。

直,也就是直心,直心——沒有加壞的觀念染汙的,純潔的、天然的,這個就是道

依本性至善,第一念的至善之心,這就是道。這個道,做個比較來說:《中庸》上的道在“天命之謂性”的之下,“道”變成“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上的“道”,道蓋住了“天”。兩個代號不同

。之所以一般研究我們中國文化,為了這個名詞代用的範圍、定義很難下。同樣一本書上,上下兩個字不同,觀念不同,有時候做名詞用,有時候做動詞用。那麼這些,我們假如青年同學們唸書念多了會起懷疑,這個“道”是講什麼?這是講“用”。

道和天兩個都有幾個方面的代號,幾方面的代表。

他說我們人性天生是至善的,孔子講的話:“人之初,性本善”。這個《中庸》是孔子學說傳統下來。“率性之謂道”,不加上後天的心思,不加上後天的染汙,直道而行,這就合於先天的道。(但是)人往往不可能!人生下來,加上後天社會、家庭的教育、社會的教育、各種的影響,心思齷齪了、髒了,或者歪了,必須要把它糾正過來,所以要修行;修正自己的行為,把它改過來,所以“修道之謂教”。這個“教”不是宗教的教,是教育的教。“教”者,在古人解釋“教”字是效法的“效”,“效”也是“學”的意思,學習的學,跟到來學——教化,所以修道就是教育的目的。所以人同一切眾生、一切禽獸、一切生物不一樣,因為人有思想、有教育、有文化,可以把壞的一面把它修正、改過來,這是《中庸》這三句話裡面的原則。

中庸經典解析: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換句話說,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自然之道,就是見道

“率性

之謂道”,就是修道。“修道之謂教”是行道。見道以後如何去修道,修道以後如何去行道。

這個道要注意,不是學佛的那個道,也不是道家修長生不老之道;這個道——天人之際,人同天兩個不相隔離的,人同鬼神也不相隔離的;以人為中心、人道為中心,如何去明道而起行的道,這就是“修道之謂教”。這三句話下面所有的解釋都是在這三句話的原則之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