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古代為帝王陪葬的人,能在墓穴中活幾天?

作者:由 娛樂卦師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5-19

事亡如事存是什麼意思

在東晉郭璞所做的《山海經注》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魏時有人發故周王冢者,得殉女子,不死不活,數日時有氣,數月而能語,狀如廿許人。送詣京師,郭太后愛養之,恆在左右十餘年。太后崩,此女哀思哭泣一年餘而死

說魏時,有人在周天子的墓中發現了一個殉葬的女子,還有半口氣,過了幾天能正常呼吸了,過了幾個月後又能說話了。後來被送到京城,郭太后很喜歡,收養了她十幾年,郭太后死後一年,她也跟著去了。

這裡的“魏”應該是指戰國時期的“魏國”,因為《山海經》成書於先秦時期,郭璞也只是為《山海經》做註解,不可能是“曹魏”時期。

從這段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來,確實有人能在被殉葬後,活上一段時間,但是,這種情況是非常少的,比中彩票的機率大不了多少。因為,古代的殉葬制度是充滿著血腥和殺戮的。

從人祭到人殉,古代為何會有如此血腥的制度?

在古代,祭祀是一件非常隆重,非常尊貴的事情,只有天子才有祭祀的權力。而祭祀的範圍也很廣,可以祭天,祭神,祭鬼,當出現一切當時人類的認知無法解決的事情,都可以用祭祀來解決。

而祭祀,最重要的就是祭祀品。

古代為帝王陪葬的人,能在墓穴中活幾天?

祭祀品越多,代表主持祭祀的人越尊貴,祭祀品越豐富,表示祭祀者越虔誠,越能打動天神。

用活人的生命祭天,是古代人對上天虔誠的一種表現。

在商朝之前,祭祀品不僅限於牛、羊、豬,還有活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奴隸和戰俘,而這些奴隸的主要來源就是“羌人”,在今天的西北部。文王姬昌所在的“周”,就是負責為商王朝提供“羌人”。

因為是奴隸的身份,所以在商朝貴族眼裡,這些人的生命和牛羊沒什麼區別,他們會被砍去頭顱或者手腳,被當做祭祀品,或者為商王陪葬,一次祭祀就要用上幾百人。

西周之後,周公推崇“仁義治國”,制定了宗法,禮法,人的生命才開始得到尊重,人祭制度開始被禁止,但是人殉卻依然存在。

人殉和人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人祭,是把活人當成牲畜一樣,隨意的殺戮。這種人也叫“人牲”,一般是奴隸和戰俘。

人殉,是用活人為死者陪葬,分為“生殉”和“殺殉”兩種。陪葬者一般是死者的妻妾,近侍,甚至是非常信任的大臣。

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一次和奄息、仲行、針虎三個大臣在一起喝酒,秦穆公說:“咱們君臣一把,生的時候同樂,死的時候也要同哀啊”,三人紛紛表示,一定會同哀。

沒想到,秦穆公死後,這三個大臣竟然主動為秦穆公殉葬,跟著進了陵墓。不僅僅是這3個大臣,史載,為秦穆公陪葬的人數多達77人。

在《墨子 節葬》中記載:

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

古人為什麼要這麼多人陪葬?

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人的靈魂不死,人去世後,靈魂會在另外一個世界永生。所謂“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就是說,我在人間是皇帝,是貴族,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我依然也要風光,所以需要帶去足夠的傭人,奴隸,甚至是我最親近的妻妾。

人殉也分為“生殉”和“殺殉”。

所謂“殺殉”,

就是確定好殉葬人員之後,提前殺死,主要的方法就是上吊和用毒藥,然後隨著帝王一起下葬。如果是妻妾,一般會準備好棺材,放入棺材內下葬。

比如朱元璋去世後,後宮一片鬼哭狼嚎的,倒不是他們為朱元璋而哭,而是他們接到了通知,後宮所有侍寢的妃子,統統要陪葬,最後46人全部被逼死,跟著朱元璋進了孝陵。

所謂“生殉”,

就是把活人直接埋入陵墓。當然,一個大活人,面臨死亡肯能是要反抗的,為了防止反抗,有時候會提前把人迷暈,有時候甚至是直接把人釘起來,防止反抗。

歷史上有記載的兩次大規模的“生殉”發生在秦朝和春秋吳國。

古代為帝王陪葬的人,能在墓穴中活幾天?

據史記記載,在秦獻公時期,就已經禁止殉葬了,秦始皇也明確表示不用活人殉葬,不然他不會弄那麼多的兵馬俑。

但是,他們的好兒孫秦二世胡亥卻公然違反了這個原則。

秦始皇下葬當天,文武百官,後宮嬪妃幾百人浩浩蕩蕩的去給秦始皇送行,當達到驪山後,胡亥突然宣佈:“後宮中,凡是沒有生下孩子的,統統陪葬”。

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史記·秦本紀》

不僅如此,胡亥為了防止有人洩露秦始皇陵墓的位置,還下令關閉陵墓大門,讓所有的工匠都成為了秦始皇的陪葬。

葬既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史記·秦本紀》

春秋時期的吳王闔閭也幹過這樣的一件事情。

闔閭的女兒去世,出殯那天,他讓人找了一隻白鶴,吸引了無數人來觀看,當吹吹打打來到陵墓的時候,這隻白鶴和所有的吃瓜群眾都被關到了陵墓內,成為了闔閭女兒的殉葬者。

人殉制度的興衰,漢朝禁止,元明清復燃

人殉,起源於原始社會,到商朝發展成一種制度,尤其是盤庚遷殷後發展到頂峰,目前從殷墟中發現的人殉就達到了10000多人。

從西漢開始,人殉制度就被廢止了,到了元明清時期,人殉制度再次復燃,尤其是明朝前期,再次達到頂峰。

朱元璋去世,後宮46人為他殉葬。

朱棣去世,後宮30人為他殉葬。

朱瞻基去世,後宮10人為他殉葬。其中有一個叫郭愛的妃子,進宮不到一個月,連皇宮大門都沒摸清楚呢,就稀裡糊塗的被賜死了。臨死前寫下一首絕命詩: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

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

失吾親而歸兮,慚餘之不孝也;

心悽悽而不能己兮,是則可悼也。

當時9歲的朱祁鎮目睹了這一切,所以他當上皇帝后下令,廢除人殉制度。明朝後期已經沒有公開的人殉發生。

清朝入關後,由於滿人本身還處於奴隸社會,因此他們延續了殉葬制度。

努爾哈赤死後,多爾袞的親生母親阿巴亥被皇太極逼著殉葬。順治死後,也有妃子宮女為他殉葬,直到康熙繼位後,才廢止了殉葬制度。

人殉在陵墓內的生存時間

縱觀歷史,殉葬者大都是“殺殉”,也就是在進入陵墓前,他們已經被逼死,或者被綁上手腳,限制活動後放入陵墓,因此,這些人談不上什麼在陵墓內的生存時間。

唯一有可能在陵墓內生存的,就是那些被胡亥和吳王關於陵墓內的大活人。

古代為帝王陪葬的人,能在墓穴中活幾天?

這些人會面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恐懼。被突然關於陵墓,這些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恐懼,巨大的恐懼足以要了一個人的命。

第二:缺氧。陵墓內的氧氣是有限的,在驚恐之下,他們會消耗更多的氧氣,沒有氧氣,人類無法生存。

第三:缺水。人類沒有食物可以堅持7天,但是沒有水,人類堅持不了3天以上。

第四:內鬥。陵墓內一定會有一些有限的生存必須品,為了搶奪這些必需品,一定會發生內鬥,最終只有很少的人活下來。

而活下來的人,則一定會面臨無水,無氧,甚至是無同伴,巨大的孤獨夾雜著巨大的恐懼,我們無法估計他具體的生存時間,但他一定是走不出陵墓的。

人殉制度,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基礎上產生的,他的產生是源於階級的不平等,奴隸主和封建貴族掌握特權,把人的生命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甚至愚弄百姓,把殉葬宣揚成一種高尚的行為,為主動殉葬者立牌坊,古代的“貞潔烈女”就來源於此。

一旦被確定為殉葬者,就意味著死亡,他們的生命不在自己手中掌握,活著陪葬,對他們來說,其實是更大的傷害。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