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打探重慶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青磚黛瓦為主 沈鈞儒舊居已修繕完成

作者:由 慢新聞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7-01

重慶厚廬在哪裡

在重慶渝中區,藏身於大禮堂背後的馬鞍山傳統風貌區自整治維修工程啟動以來,備受市民關注。今年初,渝中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完工馬鞍山傳統風貌區西區。上月,在渝中區電創園數字經濟及重點招商推介會上,有關負責人向與會嘉賓推介了區域內的馬鞍山傳統風貌區。

打探重慶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青磚黛瓦為主 沈鈞儒舊居已修繕完成

馬鞍山傳統風貌區的效果圖

馬鞍山傳統風貌區目前建設情況如何?日前,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走進現場,帶你提前看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面貌。

打探重慶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青磚黛瓦為主 沈鈞儒舊居已修繕完成

保護修繕後建築的圓形拱門

“青磚黛瓦綠樹紅牆”的歷史風貌回來了

日前,記者順著馬鞍山一條陡峭的施工小道爬上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雖已是下午5點過,但風貌區內正在施工作業的工人還不少。

記者看到,現場的工人們主要在進行刷油漆、拆架子、回填溝渠等作業,兩位正在為一棵黃葛樹培土的工人告訴記者,整個風貌區內的大部分建築整治維修差不多已經完工,現階段主要進行管網改造和環境整治。

據介紹,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分為東西兩區實施,西區以保護修繕、排危整治和環境改造為主,建築面積7034平方米。專案啟動之初,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專案要還原“青磚黛瓦,綠樹紅牆”的歷史文化風貌,原汁原味保留街巷空間和建築特色。

打探重慶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青磚黛瓦為主 沈鈞儒舊居已修繕完成

風貌區內已修繕完成的沈鈞儒舊居

記者在現場看到,風貌區內經過整治維修的大部分建築以青磚黛瓦為主,條石基礎加上建築圓形的拱門、硃紅的窗戶和考究的圍欄,給風貌區增添了幾分厚重感。值得一提的是,風貌區內,一人合抱的黃葛樹大多還在,樹與樹之間,翠綠的樹葉相連,給風貌區形成了一把天然的綠色傘蓋。

沈鈞儒舊居等文物建築主體修繕已完成

馬鞍山傳統風貌區西區內有文保建築6處,建築面積達1917平方米。記者在現場瞭解到,此次對6棟文物建築都進行了修繕

主體施工均已完成。其中就包括已修繕完成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沈鈞儒舊居。

沈鈞儒舊居是一幢二樓小院,硬山屋頂,黃牆青瓦,配上硃紅色的大門,整個建築在青磚黛瓦的建築群內異常顯眼。抗戰時期,沈鈞儒先生長期居住於此。不僅如此,茅盾、史良、鄒韜奮、李公樸、黃炎培等,都曾租住在馬鞍山一帶。

打探重慶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青磚黛瓦為主 沈鈞儒舊居已修繕完成

大部分建築主體已經完成

緊靠沈鈞儒故居的馬鞍山28號和29號,連同沈鈞儒舊居,是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內最為別緻的三幢小洋樓,而且它們同屬一位主人。據記載,三幢樓房為1938年重慶久裕錢莊經理李正銓的自建產業,自上而下,分別以他三個兒子李忠良、李忠孝、李忠厚名字起名“良莊”、“孝第”、“厚廬”。樓房皆呈“工”字形佈局,而“厚廬”就是沈鈞儒舊居。

打探重慶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青磚黛瓦為主 沈鈞儒舊居已修繕完成

建築背面

聯絡大禮堂、三峽博物館打造歷史文化展示視窗

馬鞍山藏身於大禮堂身後,由於兩頭高,中間低,形似馬鞍,被稱為馬鞍山。“山上”最高處到北側的大禮堂平臺垂直距離不到百米。

打探重慶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青磚黛瓦為主 沈鈞儒舊居已修繕完成

修繕前馬鞍山的建築風貌

記者在現場看到,經過環境整治,站在馬鞍山上看大禮堂和三峽博物館更加直觀和清晰了。靠近大禮堂的崖邊上,還建了一個類似觀景臺的木質建築。

打探重慶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青磚黛瓦為主 沈鈞儒舊居已修繕完成

施工工人在現場做環境整治工作

此前,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將圍繞打造渝中區全域旅遊、都市旅遊,營造層次分明的山地格局,再現馬鞍山傳統風貌街巷。同時,加強對馬鞍山名人舊居群的保護利用,強化旅遊、文化和特色商業功能,與現有重慶人民大禮堂、重慶三峽博物館有機融合,實現主客共享的開敞街區,建成歷史文化展示視窗。

打探重慶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青磚黛瓦為主 沈鈞儒舊居已修繕完成

不遠處就是大禮堂穹頂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畢克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