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善頌堂:一座消失的川西文化寶庫

作者:由 肖俊講壇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1-01

將作監是幹什麼的

善頌堂:一座消失的川西文化寶庫

如果要在歷史的煙雲中找一座建築,以展示崇州深厚而悠久的文化,則非張家善頌堂莫屬。

善頌堂裡,不僅住文化名家,滋文化名人,藏文化精品,而且還是華堂麗構,被文化大家題詠、拜訪、景仰。

按著名學者羅元黼考證,善頌堂位於今崇州市江源鎮東七里許。能考知的第一任主人是張中理。

張中理是北宋江源人,本一介平民,竟因高尚的品德和傑出的才華被地方官多次舉薦,然而他竟辭官不就,可見他是一個學問大但卻很低調的人。大約因為他名望太大,所以朝廷又拜他為將作監和主簿。將作監或主簿,若沒有高深的文化修養,無論哪一職,都斷難勝任。由此可見,張中理是何等樣人。

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曾有《題善頌堂》一詩,為我們描繪了張中理超塵脫俗的形貌舉止。詩中有句“玉壘老先生,逍遙樂太平。門闌百客盛,冠蓋一鄉榮”,可見張中理是一個樂觀、熱情、好客的長者,為一鄉所推重。當他要建善頌堂時,“國族招邀近,堂皇指顧成”,其影響力真不同凡響。他眼中有千里江山,身旁有萬卷詩書,所以在善頌堂裡才“江山對平遠,圖史散縱橫”。然而他又淡泊於名利,所以能“止水中心適,秋毫物外輕”;他慼慼乎後輩的教育,所以張家才江山代有才人出,惹得閭巷時時驚。

北宋名臣趙抃作江源縣令時,曾得到張中理的大力支援。後趙抃離任後還寫詩感謝他“二年官役愧能名,賢得斯人幸合併”。

善頌堂:一座消失的川西文化寶庫

將作監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宮室的設計與建築。不知張中理是建了自己的華堂之後出任的將作監,還是在出任將作監之後建起了自己的華堂。總之,他建了一所華堂,且與將作監的身份名實相符,故而他將之命名為善頌堂。

善頌之典故出於《禮記》。據《禮記》記載:春秋時,晉國趙武的祖上曾遭滅族。後經扶持,趙武重有基業。此後,他蓋起了華堂麗屋。房屋落成時,晉國的大夫都前往送禮祝賀。其中張老獻上賀詞:真是美輪美奐啊!可以在這兒舉祭祀、可以在這兒辦喪禮,還可以在這兒宴賓客。趙武說,我趙武能在這兒舉祭祀、辦喪禮、宴飲賓客,無非是希望能保全家族,不再發生滅族之禍。趙武說完,便向張老深深地鞠了一躬。君子謂為善頌善禱。也就是說,人們認為他們一個善於讚頌,一個善於聽從勸告。

從這個典故可知,張中理的善頌堂一定建得美輪美奐,否則以他低調的性格,斷難藉此以命名。北宋著名詩人、畫家文同來過蜀州,肯定造訪過善頌堂並參拜了張中理,因此其《題善頌堂》一詩,才較為形象地描繪了善頌堂的壯美和張中理的為人。詩曰:“庭前雲蓋碧

嚴,堂上先生雪滿髯。說藥客來柳下榻,謁齋僧去便

簾。種時法好花難謝,買處錢多石易添。子舍光榮身壯健,只將香火事華嚴。”詩的大意是說,善頌堂是高堂麗構,他的主人如白髮仙翁。造訪的客人有醫者、有僧者,穿梳往來自不同。來訪者,對榻而談;歸去者,

簾而送。奇花時時開,異石處處有,子孫個個如飛鵬。不管名,忘卻利,強健體魄修禪宗。從詩中可以看出,善頌堂不僅高大氣派,而且滿園奇花添香,四處異石造景,極具文化品味。

造訪過善頌堂的文化名人除了著名詩人、畫家文同外,還有北宋 名臣趙抃,名士頓起,著名詩人陸游、范成大等。這些造訪,基本都屬於文化盛事,要麼題詩以記,要麼刻石以記,要麼作文以記。

善頌堂因其濃郁的文化氣息,因此滋養了張家一代又一代後世子孫,於是蘭桂齊芳,人才輩出。張中理之子張公謹五經出身、張公裕進士出身,張中理之孫張琛、張浩等進士出身,傳至六世,猶有張繽進士出身。一門中一進士,便可名震天下,所謂“十年寒窗無人曉,一舉成名天下知”。更何況一二再,再二三。張家也因此成為川西巨族。

善頌堂:一座消失的川西文化寶庫

善頌堂文士迭出,所以家藏甚豐。除詩書滿堂外,還有許多大家手筆。如趙抃的題詩、宋仁宗的飛白書,同時,這裡還是“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的首藏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善頌堂不僅是崇州歷史上的一處文化地標,也是南宋時川西地區的一處文化地標,且是漢文化寶庫,因此,當蒙古鐵騎一奔入西蜀,它的毀滅便成必然。

蒙古軍是從1227年開始入川的,其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燒殺搶掠,95%以上的四川人慘遭殺戳。繁華一世的成都,也因此成為一堆瓦礫。

當成都府都成了一堆瓦,善頌堂又如何能逃得了厄運?

一座文化寶庫就這樣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