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別再說三星堆是外星文明瞭!從面具與甲骨文看漢字的造字思路

作者:由 何皓朗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23

橫橫橫豎撇捺這個字是什麼字

自2020年9月重啟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公元前2800-前800年)考古後,已陸續發現6座祭祀坑,共出土超過500件文物。

其中有一個相當特別的黃金面具殘片,雖然該面具只剩半張臉,但其體積比金沙遺址博物館館藏的「商周大金面具」還要大。

別再說三星堆是外星文明瞭!從面具與甲骨文看漢字的造字思路

三星堆遺址會如此讓人著迷,與其文物造型有關,出土的雕像、面具總有雙誇張、巨大又凸出的眼睛。因為文物風格與中原落差太大,自1986年發現後總有民眾將三星堆與外星文明劃上等號。

不過細看中國各個史前文化、先秦時期的原始信仰、巫術、甲骨文,便能清楚明白三星堆那一張張樣貌奇特的面具,實為各種符號、象徵的載體。

面具的崇高意義

面具,是種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的古老文化現象,人們在學會使用骨針縫製獸皮的同時,也具備製作面具的能力。

其起源於史前時期的原始宗教、巫術與圖騰崇拜,因此面具的外形與上頭的裝飾、彩繪、紋樣等,都是具有特殊意義的象徵符號。

從北到南、由東到西,中國各地遺蹟多有面具出土。

別再說三星堆是外星文明瞭!從面具與甲骨文看漢字的造字思路

有學者研究,面具於史前至先秦時期多用於喪葬與祭祀儀式中,這或許與古人相信面具擁有通靈的觀念有關。寫於西漢時的讖緯書-

《春秋元命苞》

,內容雖假託經義宣揚符錄瑞應,但多少能看出人們的宗教與神靈觀,該書記載:

「頭者神所居,上員象天,氣之府也」

,由於頭為靈魂的居所,使古人相當重視。也有學者推測,可能遠古時期有先民崇拜頭顱,進而將其發展成面具。

頭,由於被古人神聖化,因此戴上面具則被視為上達天意的一種方式。在巫術與醫療尚未分家的古代,人們對於疫病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生病是因鬼魅作祟而起,所以會舉行各種驅鬼、求神的儀式。在這些祭儀中,面具是不可或缺的道具,也被賦予了避疫驅邪的效果。面具與巫術之間的緊密關係,可以從甲古文窺見一二。

從面具與甲骨文看漢字的造字思路

為了驅邪,巫者會帶上造型兇惡猙獰的面具,裝扮成凶神、猛獸的模樣,來達到震懾疫鬼的效果,這便是儺儀的源頭。在儺儀中表演的巫者,則被稱作「倛」。倛的意思為古代驅除疫鬼所戴的熊皮面具,或是祈雨用的土偶。該字的象形文,像是一個人臉上戴著有大眼睛、大耳朵的面具。

別再說三星堆是外星文明瞭!從面具與甲骨文看漢字的造字思路

部分與鬼神、巫術相關的字,其甲骨文多少都能看到面具的蹤影,比如「畏」字,像是一個頭戴「田」字面具的巫師,手持法杖。

別再說三星堆是外星文明瞭!從面具與甲骨文看漢字的造字思路

《周禮》中有記載驅鬼的巫師-方相氏的打扮:

「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

字形與《周禮》的描述非常相近,透過儀式、巫者的外貌裝扮讓人感到敬畏。

而「鬼」字的甲骨文字形,則像是個頭戴「田」字面具的巫師正在跳舞。儺儀的「儺」字,源自「難」。而難本是鳥名,後來指驅逐的疫鬼,將其假借為難易的難後,才有了「儺」字。「儺」指人走路要有節制是相當不容易,後指為驅邪儀式。

別再說三星堆是外星文明瞭!從面具與甲骨文看漢字的造字思路

別再說三星堆是外星文明瞭!從面具與甲骨文看漢字的造字思路

儀式變化影響面具也改變漢字

由於儺儀中,面具被賦予了非常巨大的宗教力量,其神秘、恐怖、威嚇等印象,透過儀式而被加深,因此面具不僅可以在宗教祭典看到,也能在刑罰上看到面具的蹤影。像是古代行刑人都會戴上面具,除了避免犯人見到臉報復外,也可以借面具達到威懾的效果。像「異」字,甲骨文之字形像一個人用雙手把面具戴在頭上,表示戴上面具將行刑的樣子。但後世金文、隸書將面具與人分離,使得「異」字本意消失。

隨著社會發展,充滿原始宗教與巫術色彩的儺儀,到了商周則成為國家重要的典禮,還是三大祭祀儀式之一(社祭、雩祭與儺儀)。結合祈福驅邪的雙重意義,儺儀被納入「禮」的範圍成為重要的禮樂制度之一。

別再說三星堆是外星文明瞭!從面具與甲骨文看漢字的造字思路

但隨著生產技術提升、人們的知識提升,儺儀、面具背後的宗教、政治意義都被淡化,誇張的面具、用猛獸製作的外衣、為祭祀而設計的舞蹈、音樂,逐漸有了娛樂功能,面具也在此時卸下過去附加的神秘色彩,成為單純的表演道具。比如偶像的「偶」之古字-「禺」(音偶),其金文表示手持面具進行表演,而「偶」字則在此延伸為傀儡表演中,人們用線繩操作進行表演的假人。

將出土的文物與漢字變化一起研究,可以發現面具在上古時期所擁有的多重象徵意義,不僅能理解面具在古代宗教、祭祀與巫術中的角色,也能明白古人造字的想法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