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董其昌的字,將“書卷氣”發揮到了極致!

作者:由 書畫相約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09

顏真卿的山字怎麼寫

董其昌的字,將“書卷氣”發揮到了極致!

這篇語錄式書論是董其昌前20年(17年鄉間遊學,3年翰林院學習)書法學習、實踐、思考的總結。

是他書法理論體系的原點。原點的設定更能看清其理論、心路歷程的發展軌跡,能給我們後人有效的參考。

董其昌是一位率性的人,關於這個認識,可以從兩個例證來說明。1。他楷書作品很少,行草居多。有點書法實踐經驗的人都有體會,楷書作品是很吃功夫的,一筆一劃循規蹈矩,不能有絲毫差池。給別人寫的墓誌銘,如此嚴肅的作品,他也是用行書寫就。2。董其昌曾經描述過最佳的創作狀態,這裡的“率性”是在‘工’的基礎上的自由發揮,沒有工的量變,哪來率性的質變。

起首十餘行,楷書中帶以行書,自十五行至篇末則全是行書,書體變化明顯,這也容易瞭解,董其昌在船裡率性漫書,放飛自我,就沒有那麼多講究、約束。有點實踐經驗的人都有此體會。也體現了董其昌的性格氣質。

董其昌的字,將“書卷氣”發揮到了極致!

《行書論書法》卷,高麗箋本,本幅高26。3、長55釐米,共23行,語錄12則。作於1592年,時38歲。後有1610年的自跋。

1592年夏,董其昌奉命為持節使臣,出使武昌冊封楚王朱華奎,一路上,觀呂梁、遊赤壁、經黃州而歸。(沿途所觀、所感被收錄在《畫禪室隨筆》”楚中隨筆”中。這次公費旅遊大大地加深了他對米芾家山水的理解。是一次十分有意義的行程。)

南下途中,4月18日阻風於黃河岸邊的崔鎮,在船上得閒就寫了此卷。

董其昌的字,將“書卷氣”發揮到了極致!

這篇書論涉及了用筆、結體、章法、用墨、傳神和臨古各方面。因為他是一位率性之人,隨悟隨記,不成體系。

大多觀點承前人舊說,但也有董其昌自己獨特的觀點,這些閃光的金子裡,既有給書法理論添磚加瓦的、也有說出了前人未說之語。

董其昌很重視用筆技巧,在書論中多次談及,對於怎麼用筆作了說明。(這當然是與他的前人相比而言的)

董其昌的字,將“書卷氣”發揮到了極致!

其中有一條十分重要。

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今人只是筆作主,未嘗運筆。

在這條裡,董其昌揭秘了古人秘而不宣的用筆之法。古人很重視用筆,以得筆法為驕傲。可怎麼用筆(包括筆勢往來),只作比喻性描述(如,孤蓬自振、屋漏痕、印印泥等等),沒有具體性動作說明。古人普遍共識,這是不宣之密,寧可帶進墳墓裡也不能公佈與眾。董其昌揭開了用筆的神秘面紗——須提得筆起。還批評了不良的用筆技巧——信筆。(所謂信筆,按沈尹默的解釋就是 平拖直過。)

這對中國書法技巧的普及十分有意義。可惜現在還有許多人沒有搞明白其中的含義,400年前,董其昌批評的“今人只是筆作主,未嘗運筆。”對現在還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董其昌的字,將“書卷氣”發揮到了極致!

董其昌的字,將“書卷氣”發揮到了極致!

還開創性地提出對章法和墨法的自我視角。

在董其昌之前,幾乎沒有人關注章法的,一般都是順其自然,寫成什麼樣就什麼樣,順其自然。可董其昌關注起章法,發了前人未發之語。當然此時,他還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更沒有實踐。

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穠肥。穠肥則大惡道矣。

至此,董其昌開始關注墨法。墨法,他的前人也不注意的,有怎麼樣的墨就用什麼樣的墨寫,注重的是書法本體。

就此件的書風而言,此時尚未形成自己的面目,還在晉唐宋人裡慢慢探索,12年後自跋中也稱“頗似蔡君謨(蔡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