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圖解燕齊吳:周人代商後對天下的基本佈局

作者:由 歷史雜貨間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8-11

周族是夏族人嗎

在之前的文章《都是黃河惹的禍:剝開神話的外衣,重新解讀夏商周》中,我們已經詳細描繪了夏商周三族的歷史糾葛。在擊敗商族並再次恢復西部族群的共主地位之後,周人採取了一種與此前兩朝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那就是分封制。此刻站在周人的角度來說,核心區域限定在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洛陽盆地

三處;

黃河北岸

聚集著商族舊部;

遼河平原

山東丘陵

環太湖平原

則是東部族群的傳統勢力範圍。顯而易見,作為戰敗者的殷商後裔已經掀不起大的風浪,但仍舊需要在其周圍分封宗親以起到監視作用;至於北起遼河、南至太湖的沿海地區卻是必須重點“關照”的物件。在這樣的背景下,燕齊吳三個封國應運而生,儘管其職責使命各有不同,但仍舊不妨礙我們從地緣謀略的角度來解釋周人對天下的基本佈局。

圖解燕齊吳:周人代商後對天下的基本佈局

鑑於周朝末年諸侯爭霸、王室衰微的悲慘局面,再加上後世紛紛以“集權”取代“分封”的歷史趨向,今天的我們往往不自覺地給予“分封制”一種很不好的評價。但實事求是地說,周人這種開創性制度在其當時絕對有著劃時代的進步意義,起碼較之夏商兩朝對邊緣地區的開發要有力的多。由於人口規模不足,無論夏族也好商族也罷,對邊緣地區的擴張往往只能滿足於對方的俯首稱臣,而不能深入其領地進行滲透控制。如果沿襲前朝舊制的話,周人同樣面臨這個問題,於是為了儘快消化臣服區域,不至於使其重新做大,周族前無古人地選擇將自己的直系子嗣派往該地。當然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這樣做的結果雖然使周朝避免了像夏商一樣覆滅於外族,但最終卻被自己的封國(秦)取代。關於周人在初定天下後究竟封建了多少諸侯後世已經很難統計,但從以下這張主要封國示意圖中仍舊不難看出彼時狀況之盛。

圖解燕齊吳:周人代商後對天下的基本佈局

正如前文所說,遼河平原、山東丘陵和環太湖平原是當時東部族群的三大勢力中心,在長江流域(楚國)崛起之前,它們無疑是周人最大的地緣威脅。然而就三者橫向比較而言,處在中心位置且距離洛陽盆地最近的山東半島顯然更為致命(畢竟當年

有窮部

曾從這裡打入中原,直接導致“太康失國”四十餘年)。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山東問題,周人毫不猶豫地派出了武力最強的“姜太公”,也就是滅商戰爭中那個傳說能呼風喚雨的大巫師。神話故事固然不可信,但姜尚絕對是伐商聯軍中實力最強的軍事家,這也是周王將其分封至泰山以東(齊國)的主要考量。與此同時,周王的弟弟姬旦被分封至泰山以西(魯國)。儘管諸侯爭霸開始後,魯國的地緣優勢逐漸不敵齊國,但站在王室當年的角度看,這種分封方式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都堪稱完美。

圖解燕齊吳:周人代商後對天下的基本佈局

首先魯國距離王畿的地理距離較齊國更近,這符合周人依血緣判定親疏遠近的原則;其次山東丘陵自西向東“夷化”程度逐漸加重,那麼讓異姓諸侯啃最硬的骨頭也在情理之中。可惜的是周初的先王們預見不了數百年後的變故,依山傍海的齊國最終成為魯國最要命的地緣強敵。當然就初始分封而言,周人最大的考慮還是寄希望於齊國能夠儘快解決山東半島這個潛在威脅,為此姜尚及其後人被賦予極大的戰爭權力。山東的佈局完成之後,周人很自然地將目光投向遼河平原,於是武王的另一個弟弟召公登上歷史舞臺,其所領有的封地便是燕國。從地理位置上看,燕國位於周朝封國體系的極北之處,儼然有把守北方門戶之意。不過疑問也由此而生,那就是周人為什麼不直接把燕國封建在遼河平原,而要背靠燕山、扼守遼西走廊,做出防守的姿態呢?

圖解燕齊吳:周人代商後對天下的基本佈局

事實上,如果你回憶一下秦漢之際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應該就能明白此刻周人的無奈。從擴張領土的角度講,周人何嘗不想仿照齊國消化山東半島的模式用燕國來消化遼河平原?問題只在於隨著時代的演變,遼河地區的東部族群已經開始與蒙古高原的遊牧部落發生融合,此時將封國選定在一馬平川的遼河平原無異於自尋死路。與其如此,反倒不如建國於燕山以南,控制遼西要道以充當王室的北方藩籬,倘若日後形勢允許,再徐徐北上不遲,這大概也是武王與召公最基本的考慮。當然以上只是原因之一,最終促使燕國這步棋下定的還有南方的因素,甚至準確點說就是商族舊部。商人起源於黃河以北,當年依靠南征取代夏人的共主地位,此後雖然許多族人跨過黃河來到中原定居,但北岸仍舊留有不少後裔。此刻面對數量龐大的殷商遺民,新生的周王朝沒有理由不對其忠誠度產生疑問。

圖解燕齊吳:周人代商後對天下的基本佈局

對周人來說,將戰敗的商人悉數屠戮顯然不符合當時“滅國不絕祀”的社會風尚,相反為了顯示周人的大度,黃河南岸的商族後裔甚至被分封於“宋”,其爵位竟然居於“公、侯、伯、子、男”之首。當然表面的光鮮掩蓋不了戰敗者的身份,宋人依舊處於姬姓封國的嚴密包圍當中。至於黃河北岸的殷商後裔,情況同樣樂觀不到哪去,商人的舊都朝歌被分封給了衛國,而衛國的國君還是武王的弟弟。如此一來,燕國在北、衛國在南,兩兄弟遙相呼應將商族故地夾於其中,任何對周人不利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招致燕衛兩國的兩面夾擊。至此北方的佈局也宣告結束,接下來就只剩下環太湖平原一個目標,而這次周人選擇的合作物件是:吳。

圖解燕齊吳:周人代商後對天下的基本佈局

如果讀者朋友細心品味的話,不難發現我們在描述周王室與燕齊兩國的關係時從未使用過“合作”這個字眼,但為什麼到了吳國這裡情況會有所不同呢?從名義上說,燕齊吳均是周王室下屬的封國,甚至吳國的等級還要低一些,其爵位僅是倒數第二等的“子”爵。可問題在於燕齊接受的是“分封”,而吳國接受的則是“冊封”,一字之差,天壤之別。事實上,在周人將吳國納入爵位體系之前,古吳國就已經存在並且參與了周人討伐商人的戰爭。對於這樣一個昔日的盟友,如果再將自己的直系子嗣分封過去取代其原有的統治階層顯然有些說不過去,而且極有可能引發雙方的全面戰爭,為此周人選擇了一條極其簡單的捷徑:認親。在互有所需的前提下,周吳很快找到了共同的祖先,也就是古公亶父。這樣吳國便從戰友升級為王室的遠房親戚,而周人也得以在環太湖平原扶植起一個新的代理人。

圖解燕齊吳:周人代商後對天下的基本佈局

不過形式上的“親戚之情”畢竟是相互妥協的產物,對於極度重視血緣的周人來說,吳國顯得過於疏遠,因此只賜予其低等級的“子”爵。而吳國在實力稍有增長之後,顯然也對周人這種輕視十分不滿,因而很快脫離其爵位體系,自立為王。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在周人完成燕齊吳的戰略佈局之初,這一策略還是在消化邊緣地區上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功效。燕國與齊國南北配合解決了黃河北岸與黃淮平原,齊國與吳國兩面夾擊融合了江淮平原與環太湖地區。在徹底解決了東部的威脅之後,周人開始將目光鎖定南方,而此時崛起於長江流域的楚國也越來越表現出對中原地區的慾望,於是新一輪的地緣碰撞不可避免地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