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當所有人都看不起自己怎麼辦

作者:由 文濤財經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27

遊說之士是指什麼

作者:文濤財經

作為一名財經作者今天來跟大家說一說這個事,我們從四個不同的緯度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士農工商,是我們經常聽到也是我們學到的重要知識,但我們真的瞭解他們嗎?還是我們瞭解到計程車人、農人、工人、商人的淺顯意思嗎?作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的管仲率先提出此論又有怎樣的影響?

民分四業

士為何排第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立德於心,建功於世,宣德功於言,澤被後人。

當所有人都看不起自己怎麼辦

官士

農為何排第二: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以食為天,家有餘糧、心裡不慌,尤其在農業為主的國家。

當所有人都看不起自己怎麼辦

農民

工為何排第三:“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工人生產工具,藉助工具可以提高效率,工有時候即指工人也可以包括工具。

當所有人都看不起自己怎麼辦

工人

商為何排第四:商是互通有無的,必依賴他人而後能行。只可少數參與,如果大家都去經商,都去依賴他人,則無人可以依賴了。商的地位排在末尾,有不禁止又不提倡的深意。

當所有人都看不起自己怎麼辦

商人

古語言之士農工商階層,鉅細為何,士”,春秋時代,各國之間征戰不休,士作為一個特殊階層出現在歷史舞臺,他們有些投身於諸侯,有些從事私人講學,傳授文化知識,從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化活動計程車。很多士人遊學各國,提出各種觀點學說等等,也為之後百家爭鳴的出現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戰國時代,爭霸和兼併戰爭更為劇烈,於是朝秦暮楚的遊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穿梭於各國間,充當說客,縱橫家便是其代表。這時各國封君權貴的養士之風也很盛行。

秦漢時期,士的內涵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士,稱為士大夫時,可以指軍隊中的將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權和州郡縣供職的官吏的泛稱;稱為士人時,則一般特指具有較高封建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知識分子。

漢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風骨氣節及學識才能),一旦成為名士,功利官位會接踵而至,故士人或著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恪守封建綱常名教;或浮華交遊,廣結朋黨,相互吹噓,以沽名釣譽。

東漢後期,在士人中間清議品題人物之風極盛。這種人物品題屬於民間範圍。

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確立,品評士人之權收歸政府。凡由中正品評者,皆據其德行才能、家族閥閱而給予不同品第(鄉品),然後授予各種官職。未經中正品評者,不得仕為品官。士庶對立,漸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為士,否則為庶。士人中,又出現憑藉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顯並累世居官的家族,是為士族。士族在東晉時達到極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後,士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士作為一特定階層的觀念仍然保留。

宋以後,士或士人一詞逐漸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儒家學說中儒出身於“士”,又以教育和培養”士”(“君子”)為己任。

孟子:“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說,士出來任職做官,為社會服務,就好像農夫從事耕作一樣,是他的職業。

荀子在講到社會分工時,也把“士”歸於“以仁厚知能盡官職”(《荀子·榮辱》)的一類人。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原始儒家學說也可以說是為國家、社會培養官吏的學說,是“士”的文化。所以,“士”是管理者,讀書人不都是“士”,寒窗苦讀只為考取功名,走上仕途,縱觀歷史長河,取士之路遙遙無期,但總是有數不盡的讀書人前赴後繼,投身於秩序的建立和維護上都知道,制定秩序的權力是至高的,相應的地位也同樣是如此。

農:史料記載,在舊石器時代,也就是古代傳說有巢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漁”的時代,當時並未產生農業,但是人口增多等諸多因素常使人類面臨飢餓甚至餓死的威脅,而如何獲得穩定可靠的食物來源便成了農業起源的重要因素。

五帝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的末期,炎帝即神農氏教導民眾用木製作農具播種五穀。

《逸周書》記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入夏三月川澤不網罟,以成魚鱉之長。成為中國歷史上構建農業社會文明的開端。

農,天下之大本也。——《漢書·文帝紀》

從農田所有制的歷史變更上來看,從商周時期的井田公有制到大秦的土地私有制。

漢朝私有制進一步完善,明確了官田和私田的形式。減少口賦,免交農租稅,鼓勵發展農業。

而後各朝各代均發展發展完善各種田地制度,但唯一不變的政策便是重農抑商。

工:工人是個人不佔有生產資料,依靠工資收入為生的勞動者,工人是中國社會中參與感最強的階層,是勞動力豐富的具體表現,也包括在整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工具物品,帶給整個社會的變革力量也不可忽視。

同時,也是農與商之間的一種紐帶表現形式,是連線階層與階層之間的階層,依靠技術進步和勞動參與。

商,何為商,最開始的以物易物,到後來的貨幣易物,產生價值交換的就是商。

商有商人也有商品。《韓非子·顯學》說:“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

商賈之士指經營工商業之士。例如管仲、鮑叔早年就曾經商。

范蠡是士人經商致富的典型。子貢既是士,又是大商人。戰國時期的白圭也是著名計程車兼商人。到戰國有了“商賈之士”的說法。

《商君書·算地》說:“商賈之士資在於身。“

一直以來中國曆代皇帝都是秉持著重士輕商甚至是鄙商的社會等級制度,中國一直以來的重農抑商也是士農工商階層劃分帶來的影響,落實重農抑商政策的主要社會機制是“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序列。

有人認為,士農工商的社會序列使商人地位低下,總想改換門廷,買官置地,從而阻礙了擴大再生產,阻礙了商業、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我不否認有古代商人有這種傾向。但是,由於“士”的社會地位高於“商”,還產生了另一種促進生產和技術進步的傾向。

在“士農工商”序列下,當官計程車人有社會地位的尊嚴感,在商人的金錢誘惑面前有一定的抵抗力。

如果把士和商的位置顛倒過來,那麼士就守不住相對於鉅商大賈的清貧。

這正是當前中國社會的特點。

商人的社會地位最高,當官的都急於把權力換成金錢,結果權錢勾結十分容易,本來用於放慢兩極分化的政治機制成了加速兩極分化的有力手段。房地產商深有體會,用權錢勾結的方式賺錢太容易了。賺這種錢是“吃人肉”,吃過“人肉”以後就再也不想吃草了。

什麼是吃草?搞發明創造,改進產品的效能和生產工藝,發現消費者的新需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利潤。

“士農工商”放到當今社會來看依舊有著重要的警示,每個階層都是社會變化進步的參與者,而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處於一個甚至幾個階層,這就提醒我們不論在什麼階層,不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特別是現在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人民是根本,各個階層的人在一定的標準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職能上,所以,無論士或農或工或商都應該為了共同的目標去努力,相互扶持又相互制約,保持一個默契上的平衡。不是明清時期“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盲目自大,使泱泱大國成為任人宰割的物件。

回首歷史,銘記歷史,展望未來,成就未來。

在過去,中國是一個重農輕商的國度,經商被人們視為“賤業”。古代有“士農工商”四大行業,“商”被排在了最後,甚至有時。。。